晨光尚未完全铺满城市,会展中心外的广场上已人影攒动。巨大的穹顶在初升的朝阳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如同一头蛰伏的巨兽,正等待着吞吐这场年度行业盛会的喧嚣与野心。
陆轩站在展馆入口前,风衣下摆被晨风轻轻掀起一角。他没有急着进去,而是抬眼扫视四周——各大企业的展台正在做最后布置,彩旗、投影、全息装置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技术与资本交织的硝烟味。
他知道,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展示,而是一次主动出击的战场。
“准备好了吗?”他侧头问身旁的李刚。
李刚咧嘴一笑,肩背挺直:“兄弟们都到位了。咱们的主控台、动态模型、实时数据流,全装好了。就等开门那一刻,让所有人看看,什么叫真正的融合技术。”
陆轩点头,迈步向前。
展馆大门开启的瞬间,人流如潮水般涌入。樊星阁的展位位于中央主轴区,黑色基调的展台沉稳大气,中央悬浮着一座由光影构成的城市能源网络模型,线路流转间,数据如星河般闪烁。
展台前很快围满了人。
“这是你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协同系统?”一位戴眼镜的工程师指着模型中一条快速切换的能源路径问道。
“每一个节点,每一毫秒的响应,都来自我们绿谷园的真实运行数据。”张涛走上前,语气沉稳,“您可以现场输入任意负荷突变参数,系统将在0.5秒内模拟出最优调度方案。”
他话音未落,模型已自动展开一场极端场景推演:风力骤降、光伏中断、工业区突发用电高峰——三重压力叠加之下,系统在0.43秒内完成跨域调度,能源曲线依旧平稳如初。
围观者中有人低声惊呼。
“这不是预测,是自适应。”张涛继续道,“它不依赖预设规则,而是像人脑一样,在混乱中不断学习、重构、进化。”
人群开始骚动。有人掏出手机拍摄,有人迅速记下技术参数,更有企业代表直接递上名片,要求深入洽谈。
陆轩站在展台后方,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每一张面孔。他知道,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沉默观察的人眼中。
果然,一名中年男子在模型前驻足良久,眉头微皱,终于开口:“你们的系统确实惊艳。但我关心的不是峰值表现,而是持续运行七十二小时后的稳定性衰减率,以及后期维护成本。”
这个问题一出,周围嘈杂声顿时低了几分。
陆轩缓步上前:“您问到了关键。”
他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示意林娜调出一组隐藏数据流。大屏上,一条长达一百二十小时的连续运行曲线缓缓展开,波动幅度始终控制在0.8%以内。与此同时,系统自检日志显示,故障预警模块在第89小时自动识别并隔离了一处潜在传感器漂移,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我们的维护逻辑是‘预防优于修复’。”陆轩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系统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越聪明越省心。您看到的每一次自动校准,都是它在替您的团队省下一次深夜抢修。”
中年男子眼神一震,终于递上名片:“我是宏远科技的技术总监,我们正在筹建智能园区,需要的正是这种能‘自己活’的系统。”
陆轩接过名片,交到李刚手中:“后续对接,交给你。”
李刚重重点头,将名片小心收进内袋,随即转身走向另一拨正在激烈讨论的企业团队。
展台热度持续攀升。短短两小时,已有超过二十家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但李刚没有急于回应,而是按照事先制定的筛选标准,冷静观察、记录、评估。
他发现,大多数企业关注的是短期效益——能否降低电费、提升效率、应付检查。而真正值得合作的,往往是那些问出“兼容性”“扩展性”“底层协议开放程度”的人。
其中一家名为“启明自动化”的小企业引起了他的注意。
公司规模不大,展台简陋,但他们的技术负责人在听完讲解后,竟反向提出一个极具洞察力的问题:“你们的控制模块是否支持第三方算法嵌入?我们有一套专用于精密制造的能耗优化模型,如果能与你们的系统融合,或许能实现更极致的响应精度。”
李刚心头一动。
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追问对方模型的具体架构与适用场景。随着对话深入,他意识到,这家企业虽小,却在高端制造领域深耕多年,掌握着一套极为精密的动态负载预测算法——而这,正是樊星阁目前在工业细分场景中的短板。
“你们愿意做一次联合测试吗?”李刚直视对方眼睛。
“随时可以。”对方毫不犹豫。
李刚当即记下联系方式,并在笔记本上标注:“潜在互补型伙伴,优先跟进。”
与此同时,陆轩正与三位大型能源集团的高管围站在展台一侧。他们对樊星阁的技术实力已无质疑,真正犹豫的,是合作的代价与风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