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七分,主控室的终端光标在“联合品控小组名单”上闪烁。陆轩按下回车,确认发送。
屏幕状态由黄转绿,系统记录显示:文件已签收。
他没起身,也没说话,只是将左手搭在控制台边缘,指节轻压。温度计读数显示室内为二十二度,他的掌心却有些发烫。
林娜站在资料柜前整理归档,听见指令:“从今天起,所有对外合作项目标记风险等级,每周更新一次。”
她点头,抽出新的标签纸,写下“一级监控”。
张涛调出后台日志,发现供应商系统在文件接收后三分钟内访问了樊星阁近三年的产品交付记录。他放大时间轴,注意到对方停留最久的是R01路线的温控数据页。
“他们在看稳定性。”他说。
陆轩说:“那就让他们看清楚。”
他接通通讯频道:“李刚。”
“到。”
“把R01全程数据打包,加上车载监控原始片段,做成公开演示包。明天上午九点,挂内部平台。”
“明白。”
马亮耳机里传来一段加密通话残片,信号源来自陈龙名下某空壳公司注册地。内容只有两句:“……还没动手?”“等他们先动。”
陆轩听完回放,说:“对手在等我们乱。”
他转向张涛:“你带人做三件事。第一,拉出近六个月行业投标失败案例,查哪些被低价截胡;第二,梳理客户反馈中‘延迟响应’‘服务缺项’这类词出现频率;第三,找技术组要一份产品迭代周期分析报告。”
张涛记下要点,转身去调系统权限。
孙明拿着财务报表走进来,放在桌上。“替代厂商的评估做完,切换成本比预估高百分之十二。”
陆轩扫了一眼数字,“不用切。”
“但如果我们再被卡住……”
“那就别让别人有机会卡。”
他站起身,走到大屏前。画面分割成四块:物流轨迹、舆情趋势、竞对资金流向、客户续约率预测。中间留白区域,正等待接入新模型。
“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防一次攻击。”陆轩说,“是每次都要被动应对。以后不行了。”
林娜问:“要改策略?”
“不是改,是升级。”他说,“以前是保订单,现在要抢标准。谁定规则,谁说了算。”
会议室灯亮起。五分钟后,核心成员全部上线。
陆轩开口:“从本周开始,启动‘深源计划’。目标三个——掌握对手动向,预判市场变化,做出他们做不到的事。”
张涛问:“怎么入手?”
“第一步,建网。”陆轩看向马亮,“你现在手上有多少可用节点?”
马亮答:“直接联络人八个,间接渠道二十一个,覆盖物流、质检、展会三方机构。”
“不够。”陆轩说,“我要看到对手开会时桌上的水杯数量。从明天起,每条线加派两人,优先渗透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检测名录。预算不限,但必须干净。”
马亮点头。
“第二步,研需。”陆轩转向张涛,“客户现在满意,是因为我们没出错。但他们真正想要什么?是不是更快?更透明?能不能提前知道货到哪了?”
张涛说:“已经有客户提过远程查看需求。”
“那就做。”陆轩说,“开发实时监控接口,绑定每单货物。客户用授权码登录,能看到位置、温湿度、震动记录。不收费,作为增值服务推。”
林娜记录:“需要法务配合用户协议修订。”
“今天就办。”
孙明提出成本问题:“嵌入式传感器每单位增加十六元,服务器负载也会提升。”
陆轩问:“撑得住吗?”
“短期可以。”
“那就上。”
“第三步,提速。”陆轩看向李刚,“生产端不能只靠稳。我要差异化。包装结构优化,破损率再降百分之五;运输响应时间压缩到四小时以内;客户提特殊要求,十二小时内给方案。”
李刚皱眉:“一线压力会很大。”
“我知道。”陆轩说,“所以资源优先配。设备更新、人员补贴,孙明你单独列支一笔应急基金。”
孙明应下。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岗位。陆轩仍站在大屏前。
张涛留下最后一步操作:将“市场感知模型”初版载入主系统。界面加载完成,第一条数据流开始滚动——某竞对企业刚刚提交了一份冷链仓储扩建申请,地点位于西南枢纽港。
马亮同步收到消息:该企业上周接触了三家媒体,洽谈专题报道合作,主题拟定为“新一代智慧物流标杆”。
“他们在造势。”马亮说。
陆轩盯着那条申请记录,说:“那就让他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标准。”
他打开内部任务系统,新建三项指令:
一、远程监控接口开发,限期三十天;
二、包装抗压测试方案更新,七日内提交;
三、客户定制通道上线流程,五日内走完审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