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中心的主屏还亮着,华南干线G7段的红色封锁区像一块烧灼的烙印,悬在地图中央。陆轩没有移开视线,手指在桌沿轻点两下,声音落在安静的房间里:“把所有运输节点的数据调出来,从审批开始,每一环都列清楚。”
张涛立刻接入系统,副屏切换成流程图谱,从合同签署到路线提交、审核通过、车辆出发,时间轴被拉直,标注出二十一个关键节点。林娜站在终端前同步整理文档,将物流公司提交的风险评估报告与内部审批记录并列显示。
“周涛签字时引用的检测报告,版本号是LX-0623。”张涛放大文件底部信息,“但交通局官网更新的日志显示,同一路段在七天前发布了补充预警,编号LX-0630,提到G7南坡岩层出现裂缝,建议重型车辆绕行。”
马亮摘下耳机,刚结束一段监听回放:“我这边也确认了。物流公司调度组昨晚开会录音里有人提了一句,‘这次走G7纯属无奈,客户压价太狠,不省成本没法赚’。”
李刚站在侧屏前,盯着那三辆静止的运输车位置:“他们明知道有风险,还敢用旧报告糊弄审核?”
“不是糊弄。”陆轩终于转过头,“是算准了我们急于交付,不会细查非核心环节。他们赌的是效率优先原则下,没人会为一条山路多花两个小时核验数据。”
林娜翻到审批日志最后一页:“系统记录显示,整个审核过程耗时十七分钟。其中十三分钟用于自动比对运费和时效,风险项由人工勾选‘已阅’,未触发深度核查程序。”
“问题就在这里。”陆轩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调出权限管理界面,“运输方案的审核权下放到调度组,情报组只负责事后备案。这意味着只要材料齐全,哪怕内容过期,也能通过。”
张涛快速调取近三年类似项目的审批记录,生成对比表格:“过去一年,非高速路线通过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九,而其中只有不到三成附带最新地质监测数据。多数情况下,系统默认采用上次备案资料。”
“所以这不是个例。”陆轩说,“是流程漏洞被人当成了通路。”
他按下内线:“通知技术组,立刻升级审核模块。今后所有运输方案必须接入实时气象、地质、交通管制三类外部数据源,任何一项缺失,自动退回。”
指令下达后,房间陷入短暂沉默。终端提示音规律响起,数据流持续滚动。
“现在看路线。”陆轩重新聚焦地图,“G7不能走,备用路线呢?”
张涛切换至地形模式,标出两条可选路径。第一条绕行三百公里,需经过两个执法检查卡口,且沿途无应急维修点;第二条是X9县道,承载力不足,重载货车禁止通行。
“都不是好选择。”李刚皱眉,“绕远不说,卡口查得严,万一被拦下开箱,精密组件受潮不说,还可能引来不必要的注意。”
马亮突然出声:“我刚拿到一组民间测绘数据。有一条废弃矿区便道,连接G6支线和F12国道,全长十八公里,宽度勉强够一辆车通行。虽然不在官方路网里,但实地照片显示路面硬化完整,近期无塌陷痕迹。”
张涛迅速调入卫星图像,叠加海拔模型:“如果走这条线,需要先从原路线退出,在K85岔口转向西南,穿过一段林区,再接入F12。难点在于K85到便道入口之间没有硬化路面,雨后泥泞,普通货车容易陷住。”
“预备队可以用改装车。”李刚接口,“加装绞盘和履带模块,短距离拖运没问题。我在山区练过这类地形。”
陆轩盯着那条灰白色虚线划过的山脊:“便道有没有监控?”
“没有公开摄像头。”马亮回答,“但我发现附近有两个私人养殖场装了夜视探头,角度覆盖部分路段。我已经安排人去接触负责人,争取临时调取权限。”
“做两手准备。”陆轩说,“一边谈监控,一边让技术组模拟通行参数。坡度、承重、转弯半径,全部测算出来。我要知道最坏情况下的通过概率。”
张涛立即拨通几个号码,召集工程师远程接入会议系统。五分钟后,两名熟悉华南山区地形的交通专家出现在视频窗口,开始协助分析便道路面结构与周边水文条件。
期间,林娜完成了《重大物资运输风险管理条例》初稿,递到陆轩面前。草案要求:所有运输方案必须由情报组独立核查三类风险——地理稳定性、气候突变可能性、区域执法动态;每条路线需附带至少一条隐蔽备选路径;执行前二十四小时进行最终状态确认。
“加上一条。”陆轩看完后说,“今后凡涉及高价值物资运输,司机名单必须提前报备,行程中实行双人轮换制,通讯设备全程在线。任何人擅自更改路线或延迟报点,立即启动追责。”
林娜点头记录,当场修改条款。
与此同时,张涛收到专家团队的初步结论:废弃便道理论可通过,但需满足三个条件——车辆总重不超过三十八吨、保持低速匀速行驶、避开夜间能见度不良时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