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号与自由彼岸号摆脱逻辑隔离陷阱的壮举,虽未在宇宙中掀起肉眼可见的波澜,却在规则的底层,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荡开了无声却深远的涟漪。
那次成功的防御,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团队士气,更让“微光网络”经历了一次高压淬炼,变得愈发凝实、灵动。塔莉亚对网络的引导愈发精妙,她开始尝试将网络中流动的信念与情感,更主动地转化为一种温和的、具备渗透性的“规则信息素”,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希望号的航行,悄然飘散......
他们的航程不再仅仅是逃亡或寻找答案,更增添了一份主动“布道”的色彩。依据光耀之民和星裔遗赠中的信息,他们谨慎地选择着目标——那些内部矛盾尚未完全激化、仍保有自我救赎意愿、且尚未被“园丁”旧协议或星海同盟完全控制的低至中级文明。
第一个目标,是一个名为“艾瑟兰”的植物共生文明。该文明个体与星球上的巨型发光真菌网络深度连接,共享感知与知识,社会结构平和,但在科技发展上遇到了瓶颈,且因其独特的生命形态,其存在的“规则特征”与主流碳基文明差异较大,正逐渐被星海同盟的边缘观察站标记为“潜在非标准演化样本”,面临着被“研究”或“规范化”的风险。
希望号没有大张旗鼓地出现,而是如同一位谨慎的访客,停留在艾瑟兰星系外围。塔莉亚将微光网络那充满生机与包容性的“规则信息素”,小心翼翼地导向艾瑟兰星球那庞大的生物神经网络。
起初,艾瑟兰的集体意识充满了警惕与排斥,如同含羞草收拢叶片。但塔莉亚传递出的,并非征服或改造的意志,而是分享——分享凯林特人在援助下重获希望的片段,分享泽鲁斯幸存者在绝望中被拯救后眼中重燃的光芒,分享希望号船员们为了一个更美好宇宙的可能性而共同奋斗的信念脉络,甚至……分享了一丝源自“根源协议”那已被修改的、对“可能性”的微弱倾向。
这种分享,不是强行灌输理念,而是展示一种“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它触动了艾瑟兰意识深处,那对于僵化与“被定义”的本能恐惧,以及对自由生长与无限可能的渴望。
渐渐地,艾瑟兰的排斥感减弱了。一些位于网络边缘的、更具好奇心的个体,开始尝试接触和解析这股外来的、温暖而陌生的“信息流”。希望号则通过微弱的、非侵入性的信号,传递了一些关于能量高效利用和生态循环优化的基础科学理念(这些理念本身就蕴含着对规则的更深理解),作为善意的礼物。
没有签订盟约,没有歃血为盟,但一种基于理解与好感的、极其脆弱的信任桥梁,在希望号的微光与艾瑟兰的生物网络之间,悄然建立。艾瑟兰文明那原本趋于停滞的灵性波动,似乎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其被星海同盟标记的“非标准”特征,反而因其与微光网络的潜在共鸣,多了一层难以被简单“定义”的保护色。
初战告捷。
微光理念,如同第一颗落入沃土的种子......
随后,他们又接触了一个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内部纷争的机械智能文明“赫菲斯托斯”。希望号没有直接提供资源(他们也匮乏),而是分享了弦歌遗迹中关于“信息拓扑与资源创生”的某些前沿数学思想,引导赫菲斯托斯的中央智脑去思考如何从规则层面更高效地利用乃至“重构”能量与物质。这并非直接给予答案,而是点燃了其内部关于“开源节流”与“技术伦理”的大讨论,暂时缓和了矛盾,为其自我修正争取了时间......
每一次成功的接触,每一次理念的传递,都如同向微光网络中添加了一块新的、闪亮的拼图。塔莉亚能清晰地感觉到,网络覆盖的范围在精神层面不断扩展,其蕴含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加。这种增长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更像是一种生态系统的丰富,使得网络本身变得更加稳定,更具适应力,其散发出的“规则信息素”也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李维和张雨轩的数学模型也印证了这一点。微光网络的“灵性带宽”和“规则影响力”正在以一种超越线性模型的速度增长。它开始像一种良性的“规则生态位”,吸引着那些在旧秩序下感到压抑或面临危机的文明悄然靠近......
然而,星火初燃,亦照亮了潜藏的危机。
希望号的活动,不可能永远瞒过星海同盟的眼睛。维拉站在“裁决者”号的舰桥上,看着情报部门汇总来的报告——关于艾瑟兰文明灵性波动的异常活跃,关于赫菲斯托斯内部争论中出现的、带有明显“外部引导”痕迹的新思潮,关于几个边缘哨站捕捉到的、那若有若无、却与“织缕”特征隐隐吻合的规则扰动……
她的银眸中没有任何情绪,只有冰冷的计算。
“目标‘织缕’及其关联网络,已确认具备规则层面的‘传染性’与‘煽动性’。”她向同盟最高议会提交的报告冷静而客观,“其倡导的‘引导优于清理’理念,虽具备一定的短期维稳效果,但从长远看,将严重动摇《泛宇宙文明观察与干预守则》的权威性与执行基础,可能导致低效文明大量存续,增加宇宙整体规则熵增风险,并最终挑战同盟赖以存在的秩序根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