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如同沉入万米冰渊,破碎,冰冷,感知剥离。
时间在宇宙空间失去了意义,存在本身化为虚无中的一丝微弱惯性,沿着一条被暴力撕裂的、充满混乱湍流的通道,向着未知的黑暗坠落……
不知过去了多久,也许是一瞬,也许是永恒……
一点微弱却坚定的秩序波动,如同遥远星辰的呼唤,穿透了包裹意识的混沌与死寂,轻轻触碰到了那即将彻底消散的自我残片。
是……那个信号……那个不断重复的、来自方舟的加密信标……
这丝波动成为了锚点,让涣散的意识有了凝聚的凭依。
李维那破碎的意识光点,在这秩序的牵引下,艰难地开始重新整合。过程缓慢而痛苦,每一丝感知的恢复都伴随着规则层面的撕裂感。他仿佛一个被拆散后又勉强拼凑起来的瓷器,布满了裂痕,脆弱不堪。
终于,他恢复了最基础的感知。首先感受到的,是重力。微弱,但确实存在,大约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其次是光线,并非恒星的直接照射,而是经过某种大气散射后的、柔和的、带着淡紫色的光芒。
他“睁开”意识之眼。
映入感知的,是一片无比荒凉、却带着奇异美感的景象……
他正“躺”在一片广阔的、布满灰色细沙和棱角分明黑色岩石的平原上。极远处,暗紫色的、形态扭曲的山脉如同沉睡的巨兽匍匐在地平线上。天空是一种深邃的墨蓝色,一颗巨大的、有着明显环带的气态巨星占据了小半个天空,如同一只冷漠的巨眼凝视着这个世界。另一侧,一颗相对较小的、发出暗红色光芒的恒星正在缓缓落下,将其余晖洒在这片死寂的世界。
这里不是地球!也不是规则乱流层那纯粹的混乱空间!
他被那场爆炸抛到了一个……真实的星球上?而且这个星球,似乎位于一个拥有多颗行星的恒星系统之内?
那加密信标……竟然是指向一个具体的、遥远的星球?方舟文明早已在此建立了前哨站?还是说……这里是某个方舟时代殖民船的最终目的地?
无数的疑问涌现,但生存的本能压倒了一切。
他极度虚弱,意识光点黯淡,与GCU-0714的融合几乎被彻底震散,只剩下最本源的连接。他不仅需要能量,还需要修复……
他尝试感知周围的规则环境。这里的规则与地球相似,却存在着许多细微而关键的差异。重力常数略低,大气成分未知但显然稀薄,恒星的辐射光谱也截然不同。这对于他这种与规则深度绑定的存在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陌生的规则意味着牧羊人的影响可能较弱。
他小心翼翼地引导意识,尝试汲取环境中微弱的能量。过程极其艰难,陌生的规则让每一次能量引导都像是在布满陷阱的雷区中摸索。
就在这时,他感知到了另一个微弱的、却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规则源点,就在不远处的一座黑色岩石山丘之后。
那波动……带着方舟科技特有的痕迹!
他凝聚起刚刚恢复的一丝力量,艰难地“移动”过去(更像是在低重力环境下漂浮)。
绕过山丘,眼前的景象让他意识一震。
那是一艘飞船的残骸……并非生物舰那种扭曲的风格,而是标准的方舟时代设计——流线型的银白色舰体(如今已布满撞击凹痕和岁月的蚀刻),断裂的引擎喷口,以及舰体上那清晰可见的、代表“科研探索”分支的徽标。
一艘方舟时代的科研船!它坠毁在这里多久了?
残骸大部分被沙尘掩埋,但一个主要的舱室裂口暴露在外。李维的意识小心翼翼地探入其中。
内部一片狼藉,各种仪器设备早已停止工作,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但在主控台的位置,一块应急能源似乎仍在微弱地运转,维持着一个内部数据存储单元的最低功耗状态。
那微弱的方舟规则波动,正是从这个存储单元发出的!
李维立刻将意识连接上去。
权限检测自动触发,但他那源自“”的最高权限标识,虽然微弱,却依旧有效——很快存储单元就解锁了最后残存的数据。
海量的信息碎片涌入他的意识,大多是损坏的,但仍有部分可以解读。
——航行日志摘要:这艘名为“寻道者7号”的科研船,于方舟主舰队失散后,根据一份古老的星图(与李维获得的坐标算法有关!),历经艰难,最终抵达了这个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约2472光年的恒星系统。它们的目标是详细研究这个系统中位于宜居带内的一颗行星——开普勒-725c。
——初步探测报告:开普勒-725c,质量约为地球10倍,岩石金属结构,拥有稀薄大气(主要成分为氮气、氩气及微量氧气),表面温度范围(部分区域)可能允许液态水以地下冰层或短暂地表形式存在。其围绕的恒星开普勒-725与太阳光谱相似,年龄稍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