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的第一年,在满目疮痍与小心翼翼的希冀中缓缓流逝。地球的重建工作如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漫长马拉松,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却也闪烁着文明不屈的光芒。
以各大地下据点为核心的庇护所网络逐渐稳固。Waywalker 与新生的“守护者”辅助系统高效协作,如同文明重建的神经中枢,统筹着有限的资源和人力。活性化“活火种”成为每个庇护所的核心,其稳定散发的能量场不仅净化环境、促进愈合,更仿佛一种精神图腾,凝聚着幸存者的意志。基于方舟提供的、部分应用了【】代码原理的高效能源技术和生态循环系统开始投入使用,缓解了能源和食物的压力。
全球通讯网络在方舟的高轨道中继和“守护者”的协助下,实现了初步恢复。虽然带宽有限,但足以让分散各洲的幸存者基地重新建立联系,分享资源、技术和信息。一种基于共识和协作的、去中心化的全新社会架构开始萌芽,旧时代的隔阂在生存压力下被暂时搁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脆弱的、却无比珍贵的全球共同体意识。
王磊、陈琳等人领导下的GNPC残余力量,成为了技术研发和统筹协调的核心。他们与方舟保持密切沟通,李维和“船魂”则不断从远古碎片和自身数据库中解密和优化技术,逐步传递给地面。医疗技术的进步尤为显着,结合“活火种”的能量疗法,许多精神受创者开始显现康复的迹象。
然而,挑战依旧巨大。辐射污染、变异生物的威胁、稀缺的工业原材料、以及深埋在人们心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都是重建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人口的锐减使得许多关键岗位人才奇缺,知识的传承断代问题日益凸显。
就在这时,一个大胆的提案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火星移民。
Waywalker 和方舟的持续观测显示,火星的改造进程远超预期。以艾丽莎·瑞德铭牌为中心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一片面积可观、拥有稳定液态水、增厚大气和独特荧光生态圈的“绿洲”。环境虽然依旧严酷,但已初步具备人类生存的可能。
“地球的重建需要数个世纪,资源匮乏将是长期主题。”王磊在联合议会上陈述,全息投影展示着火星绿洲的影像,“火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选项,一个备份,一个减轻地球人口和资源压力的出路,更是一个全新的科学前沿和未来发展的跳板。”
提议引发了激烈争论。反对者认为这是好高骛远,地球尚未稳定,不应分散宝贵资源进行风险极高的星际殖民。支持者则看到了超越地球局限、开启文明新篇章的历史机遇。
最终,一个折中方案获得通过:启动“播种计划”。派遣一支精干的小型科考队前往火星,建立前哨站,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估、生态研究和适居性验证,为未来可能的大规模移民提供决策依据。
计划的执行,自然落在了拥有唯一星际航行能力的翠星誓约号上。经过紧张的维修和补给,翠星誓约号搭载着由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和志愿者组成的首批火星远征队,缓缓驶离地球轨道,再次踏上征程。塔莉亚担任总指挥,她的心情复杂,既有开拓的激动,也背负着沉重的责任。
方舟则继续留守地球轨道,一方面持续修复自身,另一方面作为地球的守护神和最高技术后援。李维的意识密切关注着火星的动向,他总感觉,“织网者”留下的这片“绿洲”,绝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
火星,奥林匹斯山脚下,“瑞德绿洲”。
翠星誓约号缓缓降落在平坦的沙地上。舱门打开,远征队员们穿着先进的防护服,踏上这片陌生而充满生机的土地。
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荧光苔藓如同地毯般铺满大地,散发着柔和的绿光;奇特的、类似灌丛的植物扭曲生长,叶片呈现出金属般的蓝色;不远处,一个小型湖泊波光粼粼,湖水中似乎有微生物群落在发光。空气虽然稀薄,却已能感受到一丝湿润。天空呈现一种奇异的粉紫色。
“难以置信……这才过去了多久……”地质学家喃喃自语,采集着土壤样本。
生态学家则小心翼翼地对那些发光植物进行扫描:“生命形式完全不同……能量利用率极高……它们似乎在利用‘织网者’留下的能量进行高速演化……”
最重要的目标,是那块铭牌。它依旧矗立在登陆点,但表面变得异常光滑,仿佛被精心打磨过,其材质也似乎发生了改变,触手温润,甚至能感觉到极其微弱的能量流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纪念物,更像是一个……与这片土地深度连接的节点。
队员们建立了充气式栖息舱,部署了各种探测仪器,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初步数据传回地球,令人振奋: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土壤虽异常但无毒,大气成分虽不适合直接呼吸但改造前景可观,水体富含矿物质甚至可能存在简单生命形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