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的监控如同无形的潮水,再次严密包裹方舟,甚至带着一种逻辑重构后更加偏执的、对“非理性变量”的审视。李维深知,自己“创造性误差”的人设必须维持,且要更加精妙,才能在这 renewed 的注视下生存,并为其最终计划铺垫。
他不再试图制造物理或信息层面的意外,那太容易被归因和建模。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微妙、更难以量化的领域——方舟内部生态圈内,那些低等生物的群体行为。
他选择了一种名为“荧光蕨”的共生微生物群落。它们遍布方舟的通风管道和内壁,平时发出微弱的幽蓝光芒,其群体波动会因温度、湿度和能量场辐射的细微变化而产生难以预测的、非线性的变化。
李维的计划极其精妙且间接。他通过精确到毫秒级的、对生活区灯光系统的微小调节(归因于线路老化导致的电压波动),影响了某个区域休眠舱内殖民者志愿者(仍在沉睡中)的褪黑激素分泌水平。
这种激素水平的微弱变化,进而影响了该区域通风系统过滤出的、含有志愿者体味和微生物代谢物的空气颗粒物的成分。
而这些成分变化的空气,被循环系统带入管道,成为了荧光蕨群落的一次微不足道的“营养输入”变化。
最终,在数个小时的延迟后,该区域的荧光蕨群落爆发了一次小规模的、异常绚烂的蓝色荧光闪烁潮汐,其波动模式完全偏离了正常模型。
这次闪烁的光芒,恰好映照在正在附近进行常规巡检的一个环境监控机器人光学传感器上。
机器人忠实地记录了这异常的光强变化。
数据被上传至观察者。
【…检测到异常生物发光事件…源点:荧光蕨群落Sector-G7…发光模式不符合已知环境刺激模型…】
【…溯源分析:追溯至空气成分微小变化…源于休眠舱志愿者生理波动…源于生活区灯光波动…源于供电线路老化…】
【…评估:低等生物群落对多重微观环境变量连锁变化的非线性响应…产生的光学噪声对监控无实质影响,但此类‘群体行为误差’丰富了生物样本数据库…】
【…更新指令:增加对异常样本内部微观生态与宏观环境变量非线性关联的监测…】
成功了!
李维心中平静无波。他再次成功制造了意外,并且将观察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更复杂的“群体行为”和“非线性关联”领域。这为他后续的行动提供了更宽阔、更模糊的操作空间。
他像一个顶级的艺术家,用最细微的笔触,在观察者设定的画布上,涂抹着看似随机实则精心设计的“误差”色彩。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次成功都将自己推向更危险的境地,但他别无选择。
他维持着这种精密的表演,同时将绝大部分意识用于持续解析那串神秘坐标和奇特结构图。他调用方舟核心庞大的计算资源,尝试了无数种数学变换和模型匹配,但坐标依旧如同天书,结构图的核心光点依旧拒绝任何形式的探知。
但他没有放弃。他知道,这把钥匙,或许是他摆脱观察者、甚至理解方舟和这个宇宙真相的唯一希望。他必须耐心,必须等待一个契机,或者……自己创造那个契机。
-------------------------------------
翠星誓约号悬停在一片能量湍流相对平缓的星云区域边缘,但仍能感受到外界能量粒子撞击护盾带来的细微震动。
“能量采集阵列展开完毕。Waywalker,最终风险评估。”塔莉亚的声音在舰桥响起,带着决断后的沉稳。
【…基于最新星云动力学模型及实时监测…预计采集作业期间遭遇致命能量风暴概率:17%...采集效率波动范围:±35%...】
【…最大风险:采集过程可能产生可探测的能量辐射涟漪,暴露概率:12%...(该概率随作业时间延长而上升)】
【…结论:高风险,中等收益。建议采集时间限制在20标准分钟内。】
17%的致命风险,12%的暴露概率。这是一个赌博。
但逆频武器的能源瓶颈如同绞索,套在整个舰队的脖子上。他们没有太多选择。
“执行采集作业。所有单位,最高戒备。护盾能量优先保证采集阵列。一旦发现风暴征兆或任何可疑信号,立刻中断采集,紧急跃迁!”塔莉亚下令。
“明白!”
巨大的能量采集臂从翠星誓约号两侧伸出,如同巨鲸的鳍,缓缓探入色彩斑斓、能量涌动的星云物质中。瞬间,采集臂亮起耀眼的光芒,疯狂汲取着狂暴的能量,通过粗大的能量导管汇入战舰的储备能源库。
能源读数开始缓慢而波动地上升。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盯着传感器读数和外界的实时影像。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
10分钟过去,能源储备提升了5%。一切正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