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 第377章 封关令后引非议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第377章 封关令后引非议

作者:404守夜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7 18:36:25

而这道令的发布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目的只有一个,事关大唐粮食安全。

而皇帝令的发出是因为要将这两地作为大唐的粮食基地。

也就是李长河穿越而来时候带的麦种。

经过繁衍,到现在第三批都快要成熟了。

要知道第二批成熟的时候,其总产量达到了惊人的六十四点五三斤。

比李长河原先预估的五十七点八斤整整多了快七斤。

那么预示着第三代成熟,那产量可破万斤。

有了这万斤当种子,那么第四代就可以直接上餐桌了。

不过这麦种的生长周期还没完全确定。

全因这麦苗在冬季时候生长缓慢,大概需要快四个月,来年三月中旬便可收获,但这样生长出来的小麦味道绝佳,李长河曾小批量尝试过。

而后,冬季一过,新的麦苗开始了狂飙模式,在水热适合的情况,下仅仅两个半月便可收获,不过味道就差了很多,没什么滋味。

而后到了六月份夏季,麦苗更是疯狂生长,比之上一生长期更加快速,李长河估摸着,这一次肯定更快,那就意味着大概八月底或者九月初能再收获一季。

到时候种下,到十二月再一季。

算下来,一年能达到四季?我去,不愧是经历过穿越的麦种,实力就是强。

不过这也是理想算法,实际上可能经过几茬时间和产量都会下降。

但目前,留给李长河预备的计划时间不多了。

所以,需要快速将汉中和南阳进行封关处理。

而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原因无他,地理条件非常优越,水文条件也是绝佳,还有就是两地地理位置。

在还没有完全拿下北方劲敌情况下,这种高产麦种决不能流出资敌。

那么汉中之地,有何优势?

汉中,南临巴山,北临秦岭,只有东西两边贯通,其沃野千里,乃东部季风迎风面,水量充沛,光照充足,更是汉家祖地,龙兴之地。

再看南阳盆地。

这个盆地位于大唐腹心地带,被群山环绕,北部为伏牛山,东部为桐柏山,西部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

虽然南阳盆地边缘也有分布一些波状起伏的岗地,但这些岗地海拔在140~200米之间,岗顶平缓宽阔。

而盆地中部为海拔80~120米的冲积洪积和冲积湖积平原。

其盆地内河流众多,加之南阳盆地的气候温和,属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这就预示了这一定是一个农业发达的地区。

当然地形依旧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只需要少量的人员管理,便可以封锁住这两个地方,不让这里的麦种流出去。

而这个皇帝令背后的真实原因,也只有政事堂的中央官员知晓。

而他们知道这件事的时候,瞬间也是明白背后意味着什么!

良种,一个可以打破任何时代平衡的麦种,一年多熟,产量惊人。

从这几个字中就知道意味着什么。

于是没有什么反对声,全票通过,并下严令。

而为了保护这麦种不流出,未来前往封关的将士也都需要严格筛选,这件事,事关帝国未来,决不能马虎。

而这道先遣令就是立马将封关消息带给这两地,将其升为国家级特别管理区。

告诉两地官员,从七月一日开始,两地许进不许出,胆敢有人不听令,格杀勿论,无论任何人。

所以想要想要离开的人,立马现在离开。

而消息很快传到两地,两地中的世家大族瞬间慌乱起来,难道朝廷又要对他们汉中和南阳世家大族出手了?

其他地方的世家大族也是惴惴不安,以为李世民又要开启新的一轮剿灭世家大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