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 第29章 改革之诏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第29章 改革之诏

作者:404守夜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7 18:36:25

时间到了第二天,李长河继续自己的义诊,而朝堂之上,争论还在进行,但李世民已胸有成竹,稳坐钓鱼台。

还是昨日的议题,争吵也与昨日一般,互不相让。

但吊诡的是太上皇一脉的主心骨裴寂今日却分外安静,这让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奇怪不已。

就这样,吵了好久,一个个都吵的脸红脖子粗,累的不行,于是朝堂之上闹声也小了很多,众人目光看向李世民,心中也是充满疑惑,“嗯?今日圣上怎么没劝他们?”

“吵完了吗?不行再吵吵?”李世民笑眯眯道。

一句话,朝堂之上噤若寒蝉,大臣们明白,这样的李世民才是最可怕的。

长久的沉默后。

“朝堂如此境况,朕心凉!”猛地李世民站起身子,将那突厥与大唐的结盟羊皮扔下龙辇。

“外敌环伺,当求变生存,但尔等,为了自己利益,泼皮无赖般吵闹,成何体统。”

“尔等这么快就忘记朕在渭水河畔受到的侮辱吗?为了保护江山社稷,差点性命不保,说难听点,为了保护你们,你们就是这样回报朕的?”

“危机解除,就可以高枕无忧?开始窝里斗?朕想为国家做点事,想要洗刷耻辱,你们就这么不愿意?你们还是大唐的子民吗?”

“你们就是这样做官的?”李世民走下龙椅,来到众大臣中间一字一句杀人诛心道。

“还是说,你们等着颉利打过来,然后逃?或者直接投降,改换门庭?尔等可还有人心?”

李世民语气严厉,眼中冒出寒光,杀意十足,而后直接拔出侯君集的佩剑,直接朝着龙椅扔了过去,剑锋稳稳扎在木制龙椅背上。

众臣惊骇,弯腰行礼,不敢直视李世民。

李世民:“这,你们就怕了?但你们更要让明白,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弓箭射程之内。”

“不知圣意,臣羞愧!”房玄龄红脸道。

“臣等羞愧!”朝堂之上,出人意料话语竟一同。

李世民重新坐回龙椅,许久之后,悠悠道:“朕心已决,来人,宣旨!”

在众人惊诧眼神中,有一内官站出大声朗读道:“大唐皇帝诏一,放宫还家:朕登大宝,内外交困,国家贫敝,故,暂停宫内人员募招,且宫掖甚多,久离亲族,当有数万,应放宫送还家,归其戚属,任从婚娶,一期放额一万五!”

这点是开源节流的方法,大唐虽立国才九年,但宫内服务之人可太多了,经过计算有三万多,近四万人,单单太安宫就有两万多。

如此多宫女,对于李世民来说,太多了,要是可以,他想放出百分之九十五,但却被长孙皇后制止了,因为太上皇那边需要服侍,最后权衡之下,先放出一万五!

“啪啪啪...”此诏一出,魏征率先拍笏板,表示叫好,他早就对皇室宫女过多颇有微词了,李世民如此做,大善。

很快众多臣工也是拍起笏板。

“大唐皇帝诏二,军队改革:外敌当前,军队战力为首,整顿军备,立军纪严明,习新式训练之法,而后推广全国!”

这点更得众臣之心,毕竟强大的军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

“大唐皇帝诏三,皇室立储:为防皇室倾轧,重现玄武之变,朕立行秘密立储制,太子诏书分两份,一份悬与东宫殿牌匾后,一份朕收藏,朕若有恙,两份诏书名为同一,则为新皇!”

对于此份诏令,朝堂之人,互相之间看了一眼,他们没想到李世民竟然直接说出了玄武之变,要知道这两个月来,不要说去说玄武门之变了,就连玄武这个词众人都讳莫如深。

但即便这样,魏征还是想要说些什么。

但一个字还没说出口,李世民就直接道:“天家事宜,朕心已决,不得置喙!”

看着李世民决绝的眼神,还有强大的气势,魏征口边的话最后还是咽了下去。

“大唐皇帝诏四,贤才招募:朕有感帝国人才之缺,将建立大唐皇家军事学院,大唐皇家医学院,大唐皇家......”

“大唐皇帝诏五,科举改制:国家级科举定为每年五月份,为夏考,各州为九月份,为各州秋考,秋考通过即可来京参与国考,科目厘定清楚,进行整减,实行分数制,考试内容将以礼部拟订的内容为准,礼部将尽快编撰好教学教材,发放各州学习,为力保公平公正,考生姓名当糊名处理,具体规则,礼部稍晚具体颁布!”

此诏令到此还没有什么,毕竟是为了找寻贤才,没有大的反驳地方,但接下来的话,却犹如深水炸弹,让在座所有大臣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

“朕深觉治国当以人才为上,故,科举入官将扩招,而门荫和杂色入流当官方式则逐渐递减,明年起实行,其中科举入仕占至五成,隔年再增一成,至第六年所有入朝官员皆从科举中来!”

宣旨内官说至此,大臣们不淡定了,魏征直接站出来道:“圣上,想法不错,但不觉得太冒进了吗?”

说实话,对这点,魏征和房玄龄应该举双手赞成,毕竟这样选取官员,不仅公平公正,对他们这种读书人简直不要太友好,但就是太友好,魏征才要反对。

因为他知道,天下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各方利益,多少年的累积,一个不慎,就有可能重现隋末乱世。

李世民当然知道魏征的意思,站起身给了魏征一个安抚眼神,然后道:“朕马上打天下,实战中累积经验,不客气说,以前很瞧不起那些穷酸书生,但是登临帝位后,才发现自己才能缺少,治理国家力有不怠。”

“治天下容易,也难,但朕知道,你们也知道,有文化,会识文断字的人是不是整体比那些受着父辈恩惠,大字不识一个的厉害?”

“朕知道你们有些大臣会不忿,想说虎父无犬子,但是朕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们进步,国家等不了他们,我更等不了他们慢慢进步。”

“尔等本就享受了极大的恩惠,子孙衣食无忧,与寒门弟子相比,不过就是读点书?学习点文化,这很难吗?难道就是要躺在先人的功劳谱上吗?尔等说,这样的废物后代有什么用?”

“让他们以后治理国家,这国家还有希望吗?而且朕给了你们时间,让你们学习,六年时间还不够?若还有人觉得不公,说出来,朕亲自给你解决!”

话说到这个份上,自然不会有人傻的站出来。

台下魏征语一滞,随后行大礼道:“圣上大才,此技必将引发全国学习热潮,但有没有想过,这样会导致冗员,以后如何安放?”

李世民摆摆手,“继续!”

宣旨内官继续道:“凡科举过国考分数线,国家以需求招优秀学子进入朝堂,其余人进入国家学院继续深造,满四年后再行分配;完善官员考核制度,施行末尾淘汰制,并同时预备建立官员退休制度,以为常态。”

众人一听,原来圣上早有办法,择优而取,还有了四年的缓冲期,确实可以减缓冗员,但治标不治本,可后续那官员退休制度常态化,末尾淘汰制,这才是釜底抽薪。

众大臣不觉浑身一颤。

宣旨继续,“大唐皇帝诏六,国家治理:朕深感治国需要群策群力,故效孔圣师,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众大臣:“???”

“朕将设立内阁资政院,位于三省六部之上,统领国家事宜,对国家预算、税收、任免官员及律法等皆有决策权,为最高行政权力机构,除军国大事外,普通议决事项自可决断,内阁资政院对皇帝负责,受皇帝监督!”

“什么?”好不容易安静的大臣再度吵翻天。

首先便是房玄龄站出来道:“圣上,此事万万不可,臣不同意,宰相乃为辅政,天子怎可轻易交出权柄,如此权相,难免不会重蹈霍光之祸。”

“臣等不同意!”天策府一脉的人纷纷站出来应和。

而太上皇一脉,也是低语讨论,因为裴寂没有站出来,所以其他人也没有做出头鸟。

“退下!”李世民盯着房玄龄道。

“圣上...”房玄龄脸色阴沉,但见李世民眼神,那是一种不可触犯的威严,于是像是泄了气的皮球,无可奈何退后坐回。

宣旨还在继续:“内阁资政院设立八位国务大臣,均为宰相,其中一名正宰,提阶为正一品,官号:国务首宰,对皇帝负责,与皇帝共同处理除军国大事外的其他一切事宜。”

“设一名副宰,正一品,主管政令通行全国,官号:国务总理大臣,与首宰相互配合!”

“其他六名分别为:国务辅政大臣,负责内阁机构各部门协调;国务外交大臣,负责对外关系处理;国务经济大臣,负责国家经济和农业等发展;国务法务大臣,专司国家律政;国务监察大臣,负责官员有无作奸犯科之事;国务军防大臣,负责国家军政大事!”

“六名国务大臣,提阶从一品!”

“当内阁资政院设立以后,凡朝廷大事政令必须经内阁资政院,方可发向全国!其地位凌驾于所有部门之上,三省六部同时对皇帝和内阁资政院负责,凡内阁资政院阁员所令,其他部门必须全力协同,不得明面质疑,有问题可写折子上达天听!”

“为使政令通顺,长效,内阁资政院将为国家定制,写入国家律法,通告全国,此制无论何时不得取消,其内官员两年一届更选,掌国家最高权,彻行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难得,此时的朝堂无声,臣子们都在快速思量李世民的意思。

“孔圣人的大治?垂拱而治?”

“如此抬高官员品阶,何意?会是捧杀吗?”

“这样做圣上不担心皇权旁落吗?”

......

但也有人想:“这样做,以后出了事情,那责任就不在皇帝,一切锅都将是内阁责任,出了问题,皇帝便可以解散内阁,自己事不关己。”

“皇帝如此,端坐钓鱼台,转移矛盾,以后朝堂矛盾就成为大臣与内阁的矛盾,皇帝成为裁判手,其实获得的权利比让渡的更大了。”

......

总之什么样的想法都有,他们骤然发现,如今的皇帝似乎心思更加深沉了。

火候差不多后,李世民站了出来:“朕知诸臣工不易,所以决定,官制品阶重新制定,内阁资政院宰相加品至一,三省长官加品为正二品,六部长官为正三品,且后续会继续优化官制,适应帝国发展。”

“为使国正,朕再立一规,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朝堂之上大臣顶撞朕,一律无罪,诸位记住,哪怕是我李世民有一天气急说了杀人,行驶律法的臣工,一定不能遵从,所有官员生杀大权,一律按照律法来,交由大理寺审核!朕今日的话将广传天下,立誓在此!”

这一下,满朝文武百官异动,在如此时代,这样的保证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枚免死金牌啊!

要知隋炀帝滥杀大臣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如今皇帝保证,绝不滥杀大臣,那当官就舒服多了啊!

“圣上圣明!”毫无疑问,李世民此举获得了大臣们的好感度!

“圣上,我不同意,那三师和三公的品阶该如何去定?”说话的还是魏征。

“三师和三公品阶待遇不变,朕另有安排。”

“继续宣诏!”李世民大手一挥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