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 第163章 将相和,刘封与诸葛亮论势(6k)

第163章 将相和,刘封与诸葛亮论势(6k)

诸葛亮善机巧。

只是把玩一阵,就看明白了连弩模型的巧妙和不足。

轻轻将连弩模型放下,诸葛亮徐徐开口:“燕王殿下想将改单发为连发,还要兼顾杀伤和便携,巧思令人惊叹。

改是能改。然而亮为丞相,诸事繁忙,又哪有闲暇来应付机巧散术?非亮不愿,实是无暇分身。”

简而言之:能改是实力,诸事繁忙是价格没谈拢。

“孤为武人,丞相不妨直言。”刘封作了个请的手势。

在诸葛亮面前,刘封不想故弄玄虚,也不会去秀那不及格的权谋心计。

一个能先后将“新野刘备”和“白帝城刘备”两个副本玩到极致、名流千古的人物,其权谋心计远非常人能比。

刘封如今看到的,也只是诸葛亮的冰山一角。

诸葛亮目前所表现出来的能力,除了早期的隆中对外,大抵与治戎和理民有关。

若无后世角度,估计也没人相信诸葛亮在奇谋、将略、巧工上也有建树。

虽然陈寿曾评价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但战神李靖也曾直接贴脸输出陈寿“史官鲜克知兵”。

言下之意:你个写史书的书生,懂个锤子的奇谋将略。

故而。

在诸葛亮面前,刘封更倾向于坦诚:我就是个只会厮杀的武人,就别绕弯子了,不如直说。

诸葛亮微惊。

刘封的坦诚,显然让诸葛亮感到意外:燕王殿下对亮,似乎过于信任了,是错觉吗?

略思一阵,诸葛亮斟酌了用词:“燕王殿下快人快语,那亮就直言了。

荆州虽是富饶之地,但历经战乱,诸县残破,合南郡、江夏、武陵、零陵、长沙、桂阳六郡,在籍户口也仅有二十余万。

而如今。

陛下迁都江陵,百官和将士也常驻六郡。

六郡驻兵,已有八万余人;所属官吏,也有两万余人。

三户养一兵,十户养一官,陛下又要求亮轻徭薄税,不可苛刻百姓,同时还得积蓄粮草,以备北伐东征之用。

亮,实在是头疼啊。

襄阳、新城、宜都三郡,所籍户口有十余万,然而兵不过两万,官吏不过千余,令亮羡煞不已。

倘若燕王殿下能助亮一臂之力,亮或能抽出闲暇,为燕王殿下改良此连弩,燕王殿下也无需以‘诸葛’姓氏命名。”

诸葛亮这倒没说假话。

荆南四郡虽然地域辽阔,但都是偏远之地,人口密度低,除掉山民、游民、流民、夷民和豪族隐瞒的户口,在籍户口非常稀少。

江夏郡又是战区,又曾被孙权屠戮,在籍人口就更少了。

六郡也就南郡户口最多。

以前关羽在荆州时,倒也能勉强维持。

如今刘备迁都,官吏将士大部分都常驻六郡,这财政直接就赤字了。

虽然也可以从西川调拨赋税钱粮入江陵,但西川路远,不仅耗费大还会让徭役加剧,且西川的赋税钱粮还得支持东川和南中,依旧不乐观。

诸葛亮会应邀而来,除了刘封将曲辕犁的进献功劳让给了刘禅外,主要还是看上了刘封三郡十余万的在籍户口。

诸葛亮的直言,让刘封不由一乐。

原来是看上了三郡的户口,正好,孤也正烦麾下官吏治民的本事不够。

别看刘封现在有了十余万的户口,实际上刘封就是“虚胖”。

户口有了,相应的治民之才却是匮乏,就连新城太守都是将邓范给强行提上去,那千余官吏也大抵是矮个子拔高个儿。

看着天天都在忙,其实大部分在瞎忙。

效率是一点没提上去!

邓范已经不止一次给刘封来信,希望刘封能在江陵招募些治民的贤才去新城。

如今诸葛亮看中了三郡十余万户口,刘封都不用主动去招募贤才了。

“孤既为燕王,自当以国家大事为重!丞相为了国家殚精极虑,孤又岂能不助丞相一臂之力?孤有个提议,还请丞相斟酌。”

似乎是怕诸葛亮反悔,刘封不待诸葛亮开口,就先将提议道出。

“父皇之意,本是让孤去管这三郡军政,然而理民非孤所长,三郡之所以只有千余官吏,并非孤善于理民,实乃无贤才可用。

若丞相愿意调拨治民的贤才入三郡,助孤治理这十余万户,孤可将一半的赋税钱粮,都归丞相统筹调用。

倘若丞相愿意替孤培养贤才,孤可将全部的赋税钱粮,都归丞相统筹调用。”

饶是诸葛亮一向宠辱不惊,此刻的的呼吸也不免紧促。

“燕王殿下,你莫不是在戏言?”

一半的赋税钱粮归诸葛亮统筹调用,诸葛亮还能信,毕竟刘封需要治民贤才入三郡,诸葛亮需要安置官吏统筹赋税钱粮,这是双利。

可将全部的赋税钱粮都归诸葛亮统筹调用,而附增的理由却是培养贤才,这就超出诸葛亮的预料了。

刘备将三郡军政都归刘封管的用意,诸葛亮是很清楚的:既是为了让刘封今后能助刘禅制衡群臣,又是为了让刘封今后不会因为刘禅受到谗言就被罢黜。

而现在。

刘封却直接将三郡的人才培养、人事调用和赋税钱粮统筹的权力都分给了诸葛亮!

假如诸葛亮有私心,直接就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刘封在三郡的权力架空!

见诸葛亮有疑虑,刘封敛容而道:“孤一向认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礼乐崩坏,人心不古,乃人生憾事。

如今世道纷乱,人心多疑,父疑子、兄疑弟、君疑臣、官疑吏、将疑校,比比皆是;孤也知道,朝野间有很多人都在私下议论孤,恐孤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人心又最是叵测,即便是辅佐成王定乱治世的姬旦也会被怀疑有篡逆之心。

孤身为燕王,又假车骑将军,兼督三郡,会受人怀疑,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孤之志向,不在于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孤只负责定乱开疆,治世理民得靠太子和丞相。

虽说父皇的本意是在保护孤,怕孤会如曹彰一般被弃用,但父皇越是如此,反而越会埋下祸根;谦恭如王莽、大志如曹操,也会在权力的斗争下而改变初衷。

孤也不敢妄言卷入权斗的漩涡中后,还能独善其身。

要制人心,需有法度,法度不明,人心难制。

孤将敢于直谏的虞翻和费诗留在身边,是孤对自我的约束;今日与丞相的提议,亦是孤对自我的约束。

君贤将相和,方能强国盛国,孤请丞相深思。”

刘封的志向和真诚,让诸葛亮也不禁凛目。

再回想近年来刘封的所作所为,诸葛亮不由沉默。

将心比心。

一直被视为刘备继承人的刘封,忽然被告知继承人改立成了刘禅,这心路历程又将会有多么的煎熬?

不是谁都能想明白的!

然而。

刘封想明白了!

兄弟阋墙,自取灭亡。

前有袁绍三子,后有刘表二子,皆是兄弟不和而引起内部文武明争暗斗,最终如一盘散沙的被曹操击败。

刘封不仅想明白了,还主动的去增加刘禅的威望,要让刘备阵营的文武都明白刘封刘禅“兄友弟恭”。

再大的势力若不能将力量揉成一股,都只是散沙。

想到这里,诸葛亮不由叹了一声,向刘封拱手一礼:“燕王志存高远,是亮浅薄了。燕王欲让亮,培养何人?”

刘封复笑而道:“除了调拨至丞相府的马玉和董恢外,再加两人,新城太守邓范、新城农都尉邓艾。”

诸葛亮微微惊讶:“马玉、董恢和邓范,皆是良才,亮也不会藏私;不知这农都尉邓艾又是何人?”

刘封起身,自书柜上取出一卷竹简递给诸葛亮:“新野人邓艾,也是邓范的族弟,自小被迁徙去了襄城为屯田民,虽然出身寒微,但不以为耻,勤勉苦学,终有所成。

又因为人口吃,而不被重用,只当了一个看守稻草的小吏,孤听闻后,就设法将其寻回。

这是邓艾勘察汉水沿岸田地后写的《济河论》,丞相可先观之。”

《济河论》的大意就是:建设水利工程、优化屯田制度、协同经济军事、联动军事驻防,核心就是“以农养战,以战促统”。

这是邓艾了大半年时间仔细勘察的汉水地理、地貌、田地、水利工程等等,又根据当前局势0总结而得。

仔细看了《济河论》,诸葛亮更是惊讶:“此子真的只是一个看守稻草的小吏?有如此才学,燕王殿下可直接用之,何须亮来培养?”

刘封轻叹:“成大事者需有大器量。邓艾虽有大才,但也如同一柄无鞘的双刃剑,精于锋芒而疏于藏锋。

出身卑微兼之口吃缺陷,让邓艾即便学有所成也常被人嘲讽轻视,若不能善加引导,今后必会急功近利而害人害己。

丞相与邓艾,皆是受战祸而流离他乡,又都勤勉求学而成大才;然而丞相之才胜邓艾十倍,却无邓艾半分锋芒,更善与人相处。

足见丞相器量,世之罕见。

倘若邓艾能跟着丞相,学会成大事者的器量,学会如何藏锋内敛,今后北伐中原,定也能成为一员大将!”

邓艾有大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邓艾的出身、缺陷和遭遇,让邓艾长于军事而短于政治,可以说是高配吕蒙,若不能看稳就容易坏事。

身为司马懿的门生,不论怎么看,邓艾都是不会背叛司马昭的。

然而司马昭刚弑帝,正需要灭国大功,这才让钟会邓艾伐蜀。

钟会是大家族出身,对司马昭的心思自然也猜得通透,八成是在等着司马昭来收最后的功劳。

结果邓艾哐当一下就将把蜀灭了,然后又擅自循东汉将军邓禹以前做法,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大批官吏,更是向司马昭要兵要粮,要一举灭了吴国。

邓艾想的是:司马昭以后就是天子,我就是邓禹。想法虽然没问题,但也会沦为政敌的攻击理由。

邓艾压根就没想明白,司马昭那个时候还不是天子呢!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