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 第252章 开海利弊

科举,张时安带头开卷 第252章 开海利弊

作者:玉米扒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24 11:14:15

张时安指尖刚触到那道策论题目,宣纸边缘的冰裂纹似乎都在震颤。

他垂眸望去,\"论开海通商利弊\"七个字如惊雷滚过,墨色在日光下泛着冷光,竟让他后颈霎时沁出细汗。

周遭贡士的抽气声此起彼伏,有人不慎碰倒了笔洗,青瓷碎裂的脆响在大殿里格外刺耳。

张时安攥紧了狼毫,笔尖的宿墨在纸上洇开一小团乌云——

他寒窗十年,曾在无数个深夜对着舆图推演过海运漕粮的路径。

甚至偷偷描摹过海船的龙骨样式,却从未想过会在殿试上见到这样一道石破天惊的题目。

禁海令已颁行三十七年,如今海疆万里只余戍边的烽燧在风中锈蚀。

朝堂上但凡提及\"海\"字,总被言官以\"防倭寇固国本\"驳斥回去。

可此刻,年近七旬的圣上竟将这道题列为压轴,墨字间藏着的何止是对利弊的权衡,分明是搅动乾坤的雄心。

他抬眼望向龙椅方向,明黄色的帷帐低垂,隐约可见一道苍老却挺拔的身影。

不知何时?皇上竟然又再次出现在这一方天地当中。

这位帝王登基时内有藩王割据,外遭北狄叩关,三十年削平四海,如今国库渐丰却仍不辍奋进。

张时安忽然想起去年冬至,他们所见,江浙商户私贩丝绸至吕宋,一趟往返便能赚回十船白银,可惜皆成了暗流里的赃款。

砚台里的墨汁被他搅得泛起漩涡,脑海中那些曾被视为异端的念头此刻如潮水奔涌。

他深吸一口气,狼毫饱蘸浓墨,在宣纸上落下第一个字时,指节都因用力而泛白。

论开海通商疏

学生张时安谨奏:

窃闻海者,天地之血脉也。

自伏羲刳木为舟,至汉唐扬帆万里,华夏文明赖此而传四海。

然近世禁海三十余载,海疆锁钥蒙尘,商船绝迹如雁渡寒潭,臣每观舆图,未尝不扼腕叹息。

今陛下垂问开海利弊,臣虽不才,愿以管窥之见,为圣明献策。

一、论禁海之弊,如缚虎之枷

国朝禁海,初为防倭患、绝海盗。然三十七年以来,倭患未绝而民生渐困。

闽浙诸州,渔户世代以海为田,今禁海令下,渔船朽于滩涂,渔网烂作泥中。

去年秋,臣途经温州,见数千渔民聚于海岸,望着翻涌的渔汛恸哭,转而为盗者十有其三。

此非民性本恶,实乃生路断绝也。

更有甚者,南洋诸国久慕华夏,曾岁贡香料、象牙以换丝绸、瓷器。

今海路不通,诸国转与东瀛贸易,我朝岁损白银百万两。

去年广东巡抚密报,有商户私造海船,冒死出海,一趟往返可获十倍之利,虽枭首之刑不能禁。

与其使白银流于私贩、养肥海盗,不如开海设关,以国税充盈府库。

二、论开海之利,似启库之钥

若开海通商,其利有三:

一曰富民。海商往来,可带丝绸、茶叶、瓷器远售异域,换回胡椒、苏木、宝石。

江浙织户可扩机房,江西瓷窑可增窑口,沿海百姓或为船工,或为脚夫,生计自足则流民渐少。

学生算过一笔账,若设十处市舶司,岁入可达三百万两,抵得上两淮盐税之半。

二曰强兵。海船造则需良木,良木出则需山匠;

船炮铸则需精铁,精铁炼则需炉工。开海一日,则造船、冶铁、纺织诸业皆兴,百工技艺日进,他日若需战船,可即造即用,何必再求于他国?

三曰固边。

南洋诸国多贫瘠,若以我朝富余之物相易,彼必感怀圣恩。

昔郑和七下西洋,诸国臣服,非因兵戈,实因通商互利。

今若重开海路,立市舶司以规范贸易,设水师以护商船,则海疆自宁,远人自服。

三、论行之策,当如抽丝剥茧

然开海非一蹴而就之事,需如匠人琢玉,步步精心:

其一,择地设关。臣以为可先在广州、泉州设市舶司,由朝廷直辖,派廉吏掌关税,凡商船入港,验明货物则抽税十分之一,严禁官吏勒索。

其二,建水师护航。沿海诸卫抽调精兵,造新式海船百艘,船上装佛郎机炮,既防海盗,亦护商船。每艘船配引航员,熟知海路礁石。

其三,分步弛禁。第一年只许官商出海,第二年允民商随船贸易,第三年开放海禁,但严禁铁器、硫磺等物外流。

其四,通好诸国。遣使者携国书赴暹罗、爪哇诸国,言明通商之意,许其遣使来朝,设使馆于京师。

四、驳诸般疑虑,如拨云见日

或曰:开海则倭寇必至。臣以为不然。倭患起于海禁,因正当贸易断绝,无赖之徒才铤而走险。

若开海通商,彼可合法获利,何必为盗?且水师日夜巡弋,倭寇纵有贼心,亦无贼胆。

或曰:海船耗费巨大。臣算过,造一艘千石海船需白银五百两,然一艘船每年可赚白银两千两,半年即可回本。

且船厂、铁铺皆可征税,实为一本万利。

或曰:远人难测,恐生边患。臣以为,华夏物产丰饶,诸国仰仗我朝货物,若善待之,则为友邦;若有不臣,则断其贸易,彼自会收敛。

结语

海者,非国之疆界,实乃国之通衢。昔汉武帝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终成盛世;

今若开海通商,四海货物聚于京师,万国使者朝于阙下,其功当远超汉唐。

然开海之事,需徐徐图之。先设关试水,再扩至全海;先通近国,再及远邦。

陛下雄才大略,若能决此大计,则数十年后,我朝必成四海归心之天朝上国,国库充盈,百姓安乐,青史留名,千古称颂!

写到最后当然还是老传统不忘拍拍马屁。

拍的如此真情实感,想必当今圣上,绝对不会让他的状元飞走!

张时安搁笔时,指缝间已满是汗水。他望着满纸苍劲的字迹,忽然觉得方才两个时辰里,自己仿佛乘着海船穿越了惊涛骇浪。

殿外的铜壶滴漏刚好敲响,悠长的钟声漫过太和殿的飞檐,惊起檐角铜铃一阵轻响。

\"交卷——\"内侍尖细的嗓音在殿内回荡,贡士们纷纷起身,将写满策论的试卷恭恭敬敬放在案上。

张时安最后看了一眼自己的策论,那\"张时安\"三个字的落款,仿佛还带着海风吹拂的咸涩。

走出大殿时,日头已过正午。

徐子睿凑过来,额角的汗把青色襕衫洇出深色:

\"师兄,那道题......你竟真的写完了?我握着笔僵了半个时辰,脑子里全是空白。\"

\"不过是将平日所想落笔罢了。\"

张时安淡淡一笑,眼角瞥见不远处的赵承宇正盯着自己,那眼神里淬着冰。

赵承宇是礼部尚书的侄子,素来以清流自居,方才在殿内就曾冷哼着说\"开海乃祸国之举\"。

一行人跟着内侍穿过抄手游廊,青砖地面扫得一尘不染,连砖缝里的青苔都修剪得整整齐齐。

陈明哲忍不住咋舌:\"我原以为殿试后要摆琼林宴,金盘玉碗堆着山珍海味,没想到......\"

他的话在踏入偏殿时戛然而止。

殿内摆着数十张黑漆方桌,每张桌上都放着一个粗瓷托盘,里面是三样小菜:

炒青菜泛着油光,凉拌黄瓜撒着芝麻,还有一碗酱色的炖肉,旁边是青瓷汤碗,里面飘着嫩白的豆腐块。

主食是一摞雪白的馒头,蒸腾的热气在碗沿凝成细小的水珠。

\"这......\"陈明哲挠了挠头,\"比咱们书院的伙食还简单些。\"

\"圣上学养深厚,素来不喜奢靡。\"

张时安拿起一个馒头,入手温热松软,掰开时能看到细密的气孔,\"你尝尝便知,宫里的吃食,自有讲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