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武侠 > 我要成为天下无敌 > 第241章 历史兴亡(一)

我要成为天下无敌 第241章 历史兴亡(一)

作者:潭云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10-22 22:08:32

想到这些,朱佑樘便对冷若霜道:“嫂嫂,听你这样说,唐朝的灭亡并不是用人不当,而是朝廷出现了财政问题是吗?”

冷若霜点了点头,“用人不当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现了财政问题,所以才会发生后面一系列的事情。”

朱佑樘又道:“那你跟我具体讲讲那段历史吧,我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好奇大唐之前那么强盛的一个王朝,怎么会突然就爆发安史之乱,怎么会突然就由盛转衰。怎么做到在巅峰时期如秋叶般迅速滑落,从此一蹶不振。”

冷若霜见他如此好学,也是甚是欣慰,便点了点头,答应了。

整理了一下思路,冷若霜道:“首先,这绝对不会简单的是因为李隆基越老越无耻,跟儿媳搞破鞋,重用奸臣杨国忠,也就是杨玉环他哥,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私人恩怨导致爆发安史之乱等等,这样的说法太廉价了,直接把王朝兴衰的原因归到了儿女情长和家长里短的各种琐事上,只要有点思考能力,就会觉得什么地方怪怪的。

当然了,李隆基重用奸臣也是唐朝衰落的一个原因,但是绝对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财政问题。

要了解唐朝是怎么由盛转衰的,肯定是要了解安史之乱,了解这场叛乱的前因后果。

关于安史之乱,史书上说是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朝廷。那么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节度使是个什么东西。

说到节度使,想必你脑子里立刻就会蹦出一句话:唐朝亡于节度使。

节度使最早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刚出现的时候权力并没有大到离谱,类似一个“钦差”的职务。

皇帝想让地方上干点啥,可是又不信任地方官,于是找来一个心腹,当面跟他安排事宜,交代自己的目标和底线,随后心腹带着皇上的令牌前往地方把皇上的事情给办了。

节度使最早就是个皇帝找出来临时办事的。

这事看着稀松平常,其实折射出了整个华夏政治的一个顽疾,几千年都解决不了,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和地方不是一条心,经常中央想让地方做的事,地方上并不愿意做,就像你的顶头上司让你干的事你大部分时候不想干一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是有办法糊弄的。

于是朝廷为了解决问题,就得不断向地方上派遣临时性的官员,去当地看着那些地头蛇,这些临时性官员后来就不走了,变成常驻官员后,屁股决定脑袋,心思又变了,朝廷又得重新派。

比如什么“州牧”,“刺史”,都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看着地方官办事,后来常驻下来,临时官变成了常驻官,这些人变成地方官之后,又不听话了,中央又得重新派人过去看着。

这个节度使,也是这样,地方和中央不是一条心,总是阳奉阴违,让领导非常不爽,于是派了个自己人过去,压着地头蛇把自己的事解决了。

但是刚开始节度使是可以控制的,是皇帝自己把这个常规职务一点点搞成了没法控制的状态。

那为啥会作出这么离谱的操作呢?原因只有一个,缺钱。

我之前说过,华夏民族历朝历代的由盛转衰,几乎都是贫富差距过大导致财政的崩溃。此时的大唐也遇到了极大的财政危机。

大唐最重要的事,就是帝国要在北方边境以及西域跟蛮族作战,防止蛮族进来烧杀抢掠。而且要保证国内的治安,不然老百姓也不干活,都去抢劫了,到最后谁都没法好好过日子。

另外要修路搭桥,不然运输成本高到物资没法在境内流通。还要兴修水利,如果饮用水出了问题,没等蛮族进来,城市自己先崩溃了。而且还得有垃圾处理系统,唐朝首都长安就是大家把垃圾扔地下水里去,最后水源和土质都出了问题,从武则天开始总往洛阳跑。

此外,还需要维持一个官僚系统,维护大唐朝廷的统治。

这些都需要钱,每年都需要巨额的开支。

这些事短期收益往往不太好,需要国家来做,国家自己又不会赚钱,所以就需要对社会征税。关于征税,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既不能征太多,也不能征太少。

如果收得太多,大家生产做买卖的积极性就没了;如果收得太少,政府又没钱,没法修桥补路,也没法抵抗外敌,不好好打仗,到时候大家就可以向蛮族纳税了,不仅纳税,可能还得纳点别的,比如老婆闺女什么的。

唐朝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缺钱缺出来的。

唐朝一开始搞得叫“府兵制”,这是个啥东西呢?就是国家给农民分地,这些农民平时不用交租子,到了战时带着干粮去前线,属于一种“耕战体系”,“兵农合一”,军队自己种地养活自己,也不用花国家的钱,这样就可以省下一大笔的钱了。

花木兰那时候就是典型的府兵制,她家就是“兵户”,平时种国家的地,承担着战时要去给国家打仗的义务。

这种制度确实有它的优越性,所以在唐朝之前搞了两百年,优势特别大。但是越到后来越搞不下去了,主要是权贵门阀们膨胀太厉害,他们把地分得差不多了,军户们分不到土地,兵源越来越少。

朝廷知道这事,可是想改革又做不到,因为大臣们本身就是权贵门阀,怎么会动自己的利益?这种状态不是唐朝独有的,一直贯穿整个华夏历史,就连咱们大明也在走这条老路。

只是一开始土地多,权贵少,后来权贵膨胀,资源不够用,老百姓活不下去便起来造反,之后王朝轮回,又是一个新的循环。

多说一句,在咱们华夏,自古以来,地方豪绅和官僚阶级一直以来几乎一码事,或者说豪绅往往就是官僚的裙带。

如果一个豪门家里没有当官的,他家的地根本保不住。反过来讲一个官员的家族是很难受穷的。演化到后来,不是大家族考不上科举,因为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读书成本实在是高得离谱,没有背景成不了豪门。

所以在咱们大明,考中科举人数最多的地方便是江南了。不是江南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聪明,也不是江南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勤奋,而是江南的人比其他地区的人有钱,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自然而然考中科举的人便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