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社会万象 > 第9章 家庭篇

社会万象 第9章 家庭篇

作者:叶枫FiyHqy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2 19:23:24

家国天下事,寻常百姓家。如果没有家,也就没有归宿,一个大家族能顺延千年而不衰,其中一大部分来自于家训,没有一个好的家训,族规,就没有一个有优良品行的后代子孙。

教育的本质来源于自身的修养,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齐家,指的就是成立家庭,那么为什么修身在齐家之前,修身指的又是什么,非要修身之后再齐家。

个人观点以为,这应该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先有一个良好的自我修养,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良好的自我修养?其实一个好的自我修养不外乎三个字忠,孝,仁。那么何为忠,忠指的是国家还是家庭,其实忠指的意思比较广泛,那要看身处何位,如果身为将军对国家是为大忠,对家不能尽孝,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忠孝不能两全。

仁又怎么讲,这里的仁并非是仁慈的仁,而是仁者之人,胸怀仁义方可海纳百川,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之中不乏仁义之辈,真正的仁者有大义,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让步,所以仁字是依靠后天的人生境遇,慢慢磨炼出来的。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传承千年而不朽,世界上有没有这么好的家庭教育,让后代子孙一直荫其所佑,国外传承百年财富的大家族,着实不在少数,可是把好的家教传承千年的,却找不出来一个。

孙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儒家的首代宗师,着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才,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倡导仁,义,礼,智,信。

据数据分析,孔子后代分为内孔和外孔,孔子已有第八十五代,但真实家谱只有第五代孔仁玉,但是孔家的后人,一直都被历代君王所推崇,不断的给孔子后代世袭。

问题来了,为什么不管江山如何更替,历史怎样变迁,孔子的后人能一直屹立不倒,这其中有什么原因么?这就是典型的封建君王手段,为了达到同化所用的一系列必要的手段,为什么儒家思想能贯穿中华历史几千年而不衰。

其实无外乎中庸之道无为而治,那么什么叫中庸之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之人,需要依据人性进行修养,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那么为什么历代君王,都这么推崇儒家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要用一种思想来同化民众,以求达到稳固江山的实质目的,儒家的思想其中心思想到底有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以个人观点来看,儒家思想有君臣有别之说,妻子一定要听丈夫的,让社会和国家有了秩序,让社会阶层分明,三教九流有别,一个学派一旦成立,就会有一种精辟的中心思想,而中心思想里面所孕育的学说又可传承千年。

一个大的教育家,也必定有一个好的家训,族规,家训让后人严律己身,族规让后人时时清醒,所以孔子后人被历代君王以文职世袭,从春秋直到清朝,不得不让人敬重其家族的人才辈出。

孔子在世之时,也是周游列国,属于大器晚成,门下收徒三千,贤良七十二,孔子成名之后,也成为了列国君主的座上宾,纷纷邀请孔子讲学立说。

孔子之所以能被后世永远铭记,其根本原因,是因其有大作传世,而且千年不朽,财富能传承千年的不多,但思想传承千年的着实不少,什么思想才算得好,只有符合当下才算的上是一部好作品。

那么这么好一个人,为什么会在十年动乱期间大肆批斗,当时的口号就是反孔反修,其中反孔就是反对孔子的教育,因为儒家思想贯穿了封建社会几千年,反修指的是反对修正主义路线。

直到十年动乱过后的三四十年以后,才算恢复了孔子圣人的身份,在世界各地兴建孔子学院,让全世界认识孔子。

家国天下事,其中的家国是何意,家指的是芸芸众生,国指的是体制,没有一个大的国,何来安稳的家,所以家和国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国弱则为鱼肉,国强则万邦来朝。

历史上有所谓之忠君爱国,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杨家将,所谓杨家将指的是北宋年间的杨家,老令公杨继业本名杨重贵,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洲,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

为什么杨家将的事迹,会被传颂至今,其根本原因就是,北宋亡于外敌,而保卫国家的名将则成为被后世传颂的,其中大部分来自民间的样板戏,《血战金沙滩》,《四郎探母》,《大破天门阵》,《穆桂英挂帅》。

那么血战金沙滩是怎么一回事,此战可说是杨家将最为惨烈的一战,因宋辽边界问题,杨家将奉命出征,因与主帅潘仁美意见不和,作战计划让潘仁美在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谁知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部出击,前进不久,得到杨老令公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杨老令公力战数日,转战陈家谷,未看到人马接应,十分悲愤率部力战,但仍手刃敌军数百人,杨老令公筋疲力尽,战马又受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其长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皆力战而死,杨老令公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其役大朗,二朗和三郎战死,四郎和五郎失踪,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可想而知,此战为杨家将最为惨重的一战,几乎是将杨家的男将悉数为国捐躯,何其壮烈,因为这样北宋皇帝才赐予舍老太君龙头拐杖,龙头拐杖大多是民间传言,传闻此龙头拐杖能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还有最为着名的四郎探母,民间传言,在金沙滩一战中,四郎和五郎都不知所踪,有传言五郎为躲避追杀,一路逃至五台山避难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究竟杨五郎是否真的在五台山出家为僧,正史上无从查找,只有民间传言和一些小说中是这样描述。

杨四郎当时因战乱,被辽一女所救此女悉心照料,使杨四郎的伤逐渐好转,随着日子久了,两人互生情缘,后与其女喜结良缘,原来其女是辽国的公主,杨四郎也就成为了辽国的驸马,杨四郎思家心切,于是秘密潜回宋境看望年迈老母,究竟历史上有没有这么一回事,人们无从得知,毕竟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大部分来自于民间传言。

穆桂英挂帅又怎么讲,其实杨家在金沙滩一战,几乎杨家的男将悉数壮烈,只有杨门女将,历史上有二种说法,其一穆桂英是杨文广的妻子,其二是穆桂英是杨宗保的妻子,总体来说穆桂英应该属于第三代,也就是舍太君的孙媳妇。

杨家女将那么多,为什么让一个不起眼的第三代挂帅出征,其中有何深意,民间传言穆桂英因其胜了杨文广或杨宗保,才入了杨家,当上了杨家的孙媳妇,在古代很少有女子挂帅出征的,就算有也是少之甚少。

能披甲挂帅出征,必有过人之处,国家不可能让一个只会做家务而不懂排兵布阵之人,统帅军队去征战沙场能被舍太君看上之人,并能让其挂帅出征,想必穆桂英必有谋略成竹在胸。

出征之时,也就有了大破天门阵,民间传言杨文广就是死在天门阵之中,穆桂英找到麒麟木才大破天门阵,究竟有没有天门阵一说,其实天门阵大多来自于样板戏和野史小说之中,正史上也没有详细记载。

归根到底,杨家将虽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为什么会被历史所铭记,主导的中心思想,无外乎忠君爱国,忠于君主保卫国家领土不被外族入侵。

历史上所记载的杨家将出现于五代时期,杨继业是后汉的皇帝原赐名为刘继业,因其战功卓着不断升迁,后汉灭了归附于新王朝,其杨继业在当时为一代名将,所以被北宋皇帝收纳为旗下,后才有了杨家满门忠烈之说,不断被后人所推崇,时至今日还是被人们所铭记其功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