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社会万象 > 第4章 文化篇

社会万象 第4章 文化篇

作者:叶枫FiyHqy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2 19:23:24

文化一词来源于何方,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据个人观点来看远古社会是肯定没有文化一词的存在,直到封建帝国时期才产生了文化,那么现今的文化和历史中的文化有什么不一样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

文化简单来讲就是文学传承,往深层分析来讲就是文人墨客留下来的诗,词,歌,赋,让后人来欣赏和阅读,从中能找寻出其本身蕴含的哲理和一些让人深思的道理。

看一个地方是否有发展前途,首先看这个地方有没有文化底蕴,中国有句古话:“看千年去北京,看万年来洛阳”。为什么要这样讲,有没有历史依据答案是肯定的。

了解历史的人,对于近代史肯定不会陌生,北京经历了元大都,明朝,清朝,承载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讲述着历史在北京留下的踪迹和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看万年来洛阳,难道洛阳承载了许多历史足迹么?据史料记载洛阳是中国最为悠久的一个城市,历经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洛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什么东西最能讲述一段历史文化,还能反映当时的技艺水平和文化故事,只有文物才能起到这种作用,除了历史文物能讲述历史以外,还真的找不到任何比文物更能体现历史故事的东西。

其实,文物本身是无价的,人说这文物值多少,那么这个文物就值多少,文物唯一的作用就是对当时工艺水平的一种考量,文物这种东西并不是谁造出来了,就能永久性保存下去的。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假如你强大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万邦来朝的景象,如果你弱小了随时会成为鱼肉任人宰割。

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唐朝时期万邦来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天下太平,百姓安康世界为之惧怕,没有哪个国家敢来掠夺中国,其实细想一下也是,中国的唐朝比现今的美国有过之而不及,现今世界有那个国家敢在美国面前挑衅,道理都是一样。

有辉煌就有没落,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世界这么大,总不能什么事光是你一家的,风水还轮流转总不能好也是你,坏就是其他人,这样很不公平。

历经岁月的变迁,时间来到了明末清初,阅读过这段历史,感觉很不可思议,明朝号称百万大军,怎么就让区区几万甚至几十万清军得了天下,这在军事史上是令人费解的。

可历史偏偏喜欢和人开玩笑,就像现在看球赛一样,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冷门,而且这个冷门还是冷门中的冷门,让所有庄家输得倾家荡产一无所有。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致命的结果,原因之一:“吴三桂反叛”。这一直是史学家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吴三桂难道真是为了一个女人而反叛的么?其实史料中可以有所解答,吴三桂当年镇守山海关听闻闯王李自成已经进京要坐皇位,吴三桂见大势已去,本想投靠李自成,李自成是汉人,吴三桂也是汉人,同族之内投靠也没有辱没祖宗,反正最后都是汉人坐的江山,谁坐不都一样。

可是,天不随人愿,李自成刚进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部下,李自成的部下大多为农民出身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素质那就更不用提了,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

李自成一见自己攻下京师了,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开始贪图享受过上了帝王生活,奸淫明朝后宫妃子,部下一看闯王都已经这样了,我们还客气干么?于是乎闯王的部下也开始任意放纵淫欲,**总结了李自成为什么没有彻底坐上皇位,其根本原因在于李自成革命不彻底。

为什么要这样说,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清女真族对明朝已经发动了攻势,李自成刚把京师夺下虽然崇祯上山吊死了,可是依然有清女真族之患,还有明朝剩余军力,难道这些当时的李自成都没有想到。

以个人观点来看,李自成终于夺下京师,就相当于现代的一夜暴富,穷了几十年有钱了还不得好好享受一下人生,所以什么都不想了只要自己快活就行,于是就开始享受人生了。

那么归根到底,李自成这种做法对不对,个人认为这是纯粹的农民意识,为什么这样讲我是有历史依据的,闯王李自成是怎样起家的,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来“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迅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这其中的口号和当年八路军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不尽相同,这两种口号都是符合当时民众的心声,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不管时代怎样变迁,只要有人类的存在,这句话永远都不会过时。

成功来得太突然了,让人一时迷失,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是像李自成那样沉迷酒色,而不能自拔的的确比较少见,于是乎就走向了灭亡为什么会这么快,刚坐没几天就让坐了。

李自成自己都开始贪图享乐了,没有及时约束部下,导致了关键性的结果,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键性后果。原因之二:“李自成刚进京师,部下就把吴三桂一家杀了,这下可不得了,吴三桂本想投靠李自成,消息一传来吴三桂气得一下子改变了主意,直接大开山海关让清军直入,这就相当于引狼入室。

当时还有一句诗叫“冲冠一怒为红颜”意思是说,吴三桂为了陈圆圆而反叛明朝,投靠清朝,如果稍有对历史有所研究的,都能对此事一笑了之,因为能成为明朝的封疆大吏对自身的名节看得比命都重。

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女人,而反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以我个人观点来看,吴三桂当时是被逼的,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李自成灭了吴三桂的亲人,那都是血肉之亲,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何况李自成杀的还是吴三桂的满门。

这种仇恨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怒不可及的,虽然做法有点过激,现在想像当时的吴三桂是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仇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下子直接把明朝给灭亡了,也把李自成踢下了皇帝宝座。

吴三桂的仇是报了不假,但是吴三桂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有看过历史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吴三桂帮助了清朝得了天下,那么清朝是否要给点回报呢?回报就是给了吴三桂云南,每年清朝还要给吴三桂巨额黄金白银供给生活。

可就算清朝有金山银海,也供养不了吴三桂啊!后果可想而知被康熙给平了,原因很简单国家养不起吴三桂了,正好吴三桂又想趁乱造反,康熙一看时机到了,干脆把吴三桂给平了,这样一来每年国库能节省一大部分开支,账不算不明白怎么划算怎么来,于是乎吴三桂就被平叛了。

清朝入关没有去动明十三陵,这从中能看出清首脑对于明朝还是有敬畏之心,可入关没多久就提出了“留发不留头”的口号,这口号是谁提出来的,这口号就是清朝的多尔衮,当时因为这口号,在全国范围内没少杀人。

刚入关就尸横遍野,这种做法对不对,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纵观历史清朝从入关到清朝灭亡,一直都有民间组织在与清抗衡,清朝一直动乱不堪,看过清朝历史照片的,都能从中看到一些东西。

那时候的老百姓,大多数都是穿着旧棉袄一年到头没洗过澡的一抓一大把,有过好日子的有没有,穷庙还有富和尚何况是泱泱大国,清皇室的日子不是普通老百姓敢想像的。

讲了这么多,怎么一点都没讲文化两字,历史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如果有人不认同历史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话,我也无话可说,这其中的文物都能说明一些问题。

清朝自入关以后,先是对明朝残余势力进行打击,其次就是要植入民众一种观念,清朝才区区几十万人,光说话谁能听,于是乎就出现了“留发不留头”的口号进行屠杀式植入理念。

自清康熙时就开始搜罗能工巧匠来修建着名的“圆明园”一直修建到道光,历史总爱和人开玩笑,清朝辛辛苦苦忙活了几百年,最后珍宝却成为了英国的囊中物,讲这有点夸张可“圆明园”中大部分在大英博物馆。

世界就是这么残忍,国家强盛任何国家都惧怕,国家落后任何国家都想过来分一杯羹,所以要时刻有种危机意识,才能永久立于不败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