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社会万象 > 第3章 昆仑山篇

社会万象 第3章 昆仑山篇

作者:叶枫FiyHqy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2 19:23:24

昆仑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宗”和“文化之源”,是兼有双重意象的特殊符号。昆仑山的神话体现了中华先民对所处世界和文明起源的不懈探索与认知表达,给后世子孙留下了共同的集体记忆、无限的文化想象,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的形成与发展。

昆仑山的地理起源

昆仑山是亚洲中部的一大山系,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它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昆仑山的文化意义

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地理上的重要山脉,也是文化上的重要象征。昆仑山的传说和故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广泛记载,如《山海经》、《淮南子》、《史记》等,这些传说和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昆仑山的崇敬和向往。昆仑山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龙脉的发源地,因此被称为“万山之祖”。

昆仑山的历史变迁

昆仑山的位置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和争议。汉武帝按照昆仑为黄河源头的说法,派人溯流而上寻找,结果使者走错路回来报告说,河水的源头出自于阗。于是汉武帝便按古书所述的昆仑出玉,钦定于阗的南山为昆仑山。但这种说法当时就遭到了司马迁的质疑。到了近现代,关于昆仑山的说法更多,有说是青海巴颜喀拉山的,有说是山东泰山的,有说是陕西终南山的,还有说是山西五台山、河南与山西交界的王屋山、河北燕山的等等。

昆仑山的现代意义

昆仑山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的重要地理标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昆仑山的神秘和美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探险者,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昆仑山的存在和传承,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仑山的气候特点主要受到其高海拔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以下是昆仑山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

春季(3月-5月)

春季是昆仑山的过渡季节,气温逐渐回暖,但仍然较为寒冷。由于海拔较高,春季的昆仑山仍然可能有积雪,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

夏季(6月-8月)

夏季是昆仑山的雨季,气温相对较高,但仍然较为凉爽。由于受到大陆气团的影响,昆仑山的夏季气温波动较大。在高海拔地区,夏季的气温仍然较低,可能会有积雪。

秋季(9月-11月)

秋季是昆仑山的收获季节,气温逐渐降低,天气变得干燥。由于海拔较高,秋季的昆仑山可能会有早霜,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

冬季(12月-2月)

冬季是昆仑山的寒冷季节,气温极低,可能会有大雪封山的情况。由于海拔较高,冬季的昆仑山可能会有长时间的积雪,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昆仑山的气候特点可能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具体的气候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

昆仑山历史上发生了多场战争,其中最着名的是喀喇汗于阗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962年至1001年间,是喀喇汗王朝和于阗国之间的一场长期惨烈的战争。

战争背景

于阗国信奉佛教,军事力量强大,其主体民族是塞人或斯基泰人,原本就骁勇善战。后来,于阗国大力提倡学习唐朝,引用和模仿唐朝的作战思想和战术策略,使得其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唐朝灭亡后,于阗国仍然与唐朝的藩镇沙州归义军、北宋以及高昌回鹘维持着良好关系,并愿意接受宋朝皇帝的册封。

随着喀喇汗王朝的不断强大,于阗国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贸易可能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更担心这个强大的邻居将来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西域两强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战争过程

1.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除了有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吐蕃等外援外,还有喀喇汗王朝内受压迫的佛教徒作内应,因此于阗国屡屡在战场上占据主动,甚至喀喇汗王朝都城喀什噶尔也多次被围。

2.关键战役:公元998年,喀什噶尔被于阗国攻破,阿里·阿尔斯兰汗及其姐姐艾丽努尔公主双双战死。这次战役,喀喇汗王朝的处境最为险恶,差点被灭亡。

3.战争转折:喀喇汗王朝在西方的胜利弥补了在东方的失利。也就在这一年,新上位的玉素甫·卡德尔汗消灭了宿敌萨曼王朝。没了后方的掣肘,喀喇汗王朝终于可以动员一切力量专心对付于阗国。

4.战术调整:玉素甫·卡德尔汗从中亚一带招募了大量的穆斯林志愿者。他将其中的一些志愿者安排在最前列充当炮灰,后面是主力,包括步兵和骑兵部队,而他自己则由精锐卫队保护,位于最后方的预备队中。

5.战场形势逆转:于阗人也不甘示弱,他们的主力部队为步兵,采用唐朝的战术。同时,于阗国的盟军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则以骑兵为主。而吐蕃,既有骑兵,也有步兵,作战十分厉害。此外还有沙州归义军,他们的作战方式与于阗国基本一致。战斗刚开始时,于阗联军一度占据优势。但那些被他们击溃的敌人,其实都是些志愿者,既没什么组织性,军事训练也不到位,但却消耗掉于阗军队不少的体力和武器。接下来,于阗军队还要面对敌人更为强大的主力部队。喀喇汗王朝的主力部队同样既有骑兵也有步兵,只是他们的骑兵的盔甲和战马都优于对手,这让他们在战场上逐渐取得优势。喀喇汗王朝的步兵非常善于射箭,他们在前进时,可以用密集的箭雨压制对手。这样,战场形势便开始逆转。

6.于阗联军溃败:于阗一方的骑兵首先开始溃退,没了骑兵的保护,步兵便成为被攻击对象。先前于阗的步兵已经消耗了大量体力,现在面临喀喇汗王朝主力的大举反攻,明显处于下风,最终于阗联军全军溃散。喀什噶尔城再度易手。

7.于阗国的抵抗:夺回都城后,玉素甫·卡德尔汗指挥军队继续追击,不久又攻破于阗军队防线,连续拿下莎车、叶城,直逼于阗城。见此情形,于阗国君率领军队退到昆仑山一带继续与喀喇汗军队周旋。

8.战争结束:玉素甫·卡德尔汗虽然打赢了这场战争,自身损失也很大。随军的四个伊玛目,竟然全部战死,普通士兵的伤亡可想而知。据说,那时从喀什噶尔至于阗城的道路两旁,到处都是一座座麻扎(坟墓)。玉素甫·卡德尔汗不得不停下来好好休整一下,这一休,就是三年时间。直到公元1001年,喀喇汗王朝才完全恢复元气。玉素甫·卡德尔汗再次率领大军进攻于阗的残余势力。经过一场惨烈的大战后,于阗国王战死,喀喇汗王朝最终获得胜利。

战争影响

喀喇汗于阗之战,不仅持续时间长,还异常惨烈,最终双方损失惨重,没有最后的赢家。不过,要说这场战争的最大影响,那就是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广泛传播并且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它改变了西域的一切。

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万山之祖”,是中国神话体系中的神山。以下是一些与昆仑山相关的着名神话传说和故事:

1. 西王母的传说

西王母是昆仑神话中最原始的女神,她的形象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载胜、虎齿、豹尾、穴居”,并由三青鸟为其取食。西王母在昆仑山的宫阙富丽壮观,如“阆风巅”、“天墉城”、“碧玉堂”等。她不仅是生命之神、生殖之神,还掌握着人类渴望的不死之药。

2. 后羿与嫦娥的故事

后羿射日之后曾登上昆仑山向西王母求取不死药,但其妻嫦娥偷吃飞升而成仙,后羿闻讯痛不欲生,不死药也随之失传,这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3. 黄帝与西王母的传说

在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曾梦见西王母遣使者授以兵符,随后,西王母再命人首鸟身的九天玄女教授兵法韬略、奇门遁甲之术。正是在西王母的帮助下黄帝成功击败了蚩尤。

4. 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传说

周穆王乘坐八匹马拉的车子与西王母相会于瑶池,终日饮酒作歌以为乐。在昆仑山顶,穆王还参观了黄帝的宫殿,为雷公丰隆的墓葬封土。

5. 昆仑山与道教的关系

昆仑山在道教文化中被视为神仙所居的仙山,道教将西王母与昆仑山的传说继承过来,并充分发挥了美好的想象。在道教的体系中,西王母彻底摆脱了人身豹尾的半兽人形象,变成了“王母娘娘”。

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昆仑山的崇敬和对神秘力量的向往。昆仑山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至今仍然在文学、艺术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