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
嘎斯67停在了刘家庄砖厂。
苏浩下车,双手叉腰,看着眼前初具规模的砖厂,“不错!”点点头。
刘家庄砖厂就建在距离庄子西口不远的“馒头山”下。
之所以建在这里,是因为馒头山本身就是一座土山,还是黄胶泥的土质,很适合制砖、烧砖。
现在,砖厂的院墙已经建了起来,一水儿红砖的;厂门还是两扇大铁门,上面带着铁尖的那种,防止人半夜爬门进去、偷砖。
当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能。
院子足足有三四千米方圆,比苏浩那处新得的四合院要大好几倍。
院子的里面,一长溜拱形的砖窑已经建成。砖窑旁边,一根根同样是砖砌的、并不很高的烟囱伫立着。
最热闹的地方,是紧靠里面,馒头山下。
那里,数百人抡着镐头、铁锹正在刨山,有老人也有小孩。
干得热火朝天。
馒头山虽然是一座土山,但时间太过久远的缘故,上面长着漫山的草木,得有将近1米厚的“坡土”不能用。
需要把树砍了,把草割了,把这层腐殖质的土层剥走。
昨天在他那处四合院的大青花瓷缸下,确实发现了一个地下密室。
不过,当他们掀开地面上的石板,打开入口,进入其中,却是发现,里面几乎什么都没有。
就有两口和上面一样的青花瓷缸,和几个摆放古董的红木木架。
想想也是,墙壁里藏着金元宝、银元宝,可能后人不知,搬家的时候,也就没有带走。院子里有个地下密室,那是要代代相传的。
人家搬家,不可能把密室中的东西留下。
一阵失望之后,苏宙又是被苏宇拉回了渤海,二人继续前游。
一边的,继续不断地捞鱼,哦不,应该是捉鱼。
苏浩在第二天,也就来到了刘家庄。
“进展的很快啊!”
苏浩开车进厂,把嘎斯67停在了一排红砖房前。
这排红砖房一共有5间。
虽说是砖砌的,但砌筑泥用的就是那边剥下来的腐殖土,而且没勾墙缝;屋顶也是草泥顶,门窗更是临时做的,有的房子甚至没有门窗,就是几个大窟窿。
一看就知道,这也只是几间放工具的临时工棚。
听到汽车声,刘慧祥和苏老爷子走了出来,他们身后,还跟着三个同样是老农民打扮、手里却是拿着图纸的人。
“哟,小浩回来了。”
虽然知道就是苏浩来了,刘慧祥还是很热情地打招呼。
“砖都拉回来了吗?”
苏浩问。
“拉回来了,18万6000块,一块不少。”刘慧祥点着头,一指那边的砖窑,“不然也不能盖的这么快!”
然后走到苏浩近前,“我瞅着还有不少是部队的车,搭了不少人情吧?”低声说着,“给人家送几头野猪去,可别断了这条路。”
“这个,你就别管了,我会安排的。”
苏浩摆摆手,转向了刘慧祥后面的三人,“这三位就是潮白公社的技术员吧?”
“是!”
刘慧祥赶紧点头,“这长达百米的砖窑就是在他们的指导下,建成的。”又是连连咂嘴,“不愧是行家啊,要是咱自己摸索,八辈子也搞不来!”
“那是,这也就是我们县长放话了,让无私帮助你们。不然,你就是花多少钱请我们,那也请不来。”
一位带头的技术员头一仰,很是骄傲地说着。
刘慧祥赶快介绍,说这人姓“路”。
“这一窑可以出多少砖?”
苏浩没有搭理那位路姓技术员,而是看着不远处的砖窑问着。
“百米大砖窑,光是火口就有20个、烟囱20个。一个火口管一段窑。这一段窑出砖3000块。那就是一窑总共6万块。
需要烧制3天!”
“一窑六万块,不少了。”苏浩点着头,“一间长5米、宽4米、高3米的标准房,大约需要6195块标准砖。
一窑就是10间房的量!
一个月咋也能烧5窑吧?那就是50间房的用砖……一个月5户,十个月50户,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把咱刘家庄所有的老土坯房更换掉了。
都可以住上砖瓦房了!”
苏浩一边算着,一边说着。
“你想的美!”
“啥也不懂,在这儿瞎比比。”
“骂你不白骂,让你长点知识。”
却是没有想到,那路姓技术员毫不客气地打断了苏浩的话,也给他算账:“一个工一天,最多脱坯100块砖坯。
6万块,那得需要多少工,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说着,把手中图纸往旁边的人手里一塞,伴着手指头给苏浩算账:“一个工,一天脱砖100块。
这还得是壮劳力!
一天脱砖1万块,那就得是100个壮劳力!
6万块得6天吧?”
又是很不屑的目光看了苏浩一眼,“脱坯完毕,你还得晾晒!”
“懂吗?湿砖是不能直接进窑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