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83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83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八十三章柬埔寨雕刻融竹韵老挝丝绸缀陶魂

联盟小院的迎春花刚绽出嫩黄时,沈星辞的办公桌上又多了两份来自中南半岛的邀约——一份是柬埔寨暹粒吴哥窟文化保护中心发来的,希望小院手艺人能探寻吴哥雕刻的千年技艺,用中国竹编为古雕刻注入新活力;另一份则来自老挝琅勃拉邦的丝绸工坊,邀请他们带着陶艺技艺,让中国陶土与老挝丝绸在交融中碰撞出“软与硬”的奇妙火花。

“吴哥窟的雕刻太震撼了!砂岩上刻的神话故事、宗教纹样,历经千年风雨还能清晰看见,有的浮雕甚至能看清人物的发丝。”沈星辞展开吴哥雕刻的照片,画面里巨大的石佛微笑着俯瞰大地,石壁上的“阿普萨拉仙女”浮雕裙摆飘逸,仿佛下一秒就要起舞,“要是用竹篾编出雕刻的轮廓,再将竹编与砂岩碎片结合,做一幅‘竹编雕刻挂饰’,既能展现吴哥的庄严,又能体现竹编的灵动,肯定特别有韵味。”

“老挝的丝绸更让人惊艳,他们用天然染料染出的丝绸,颜色像雨林里的植物一样鲜活——红色来自胭脂虫,绿色来自桑叶,蓝色来自靛蓝草,织出的丝绸围巾能轻得飘起来。”沈星辞又翻出老挝丝绸的照片,紫色的丝绸上绣着金色的佛教纹样,阳光透过丝绸,在地上投出柔和的光影,“我们可以在陶艺品表面贴一层丝绸,再用釉料固定,让陶土的厚重和丝绸的轻盈相互映衬——比如做一个‘丝绸陶罐’,罐身贴丝绸,罐口用竹编,三种材质融在一起,既有老挝的柔美,又有中国的温润。”

李爷爷摩挲着竹篾,眼里满是向往:“吴哥雕刻的线条又细又流畅,编竹编时得把竹篾削得更薄,才能还原雕刻的细节。我还能教他们用竹编做雕刻的‘复刻模型’,让更多人能近距离感受吴哥文化。”张师傅则对老挝丝绸工艺感兴趣:“丝绸要选轻薄的,在陶坯半干时贴上去,烧制时温度要控制好,不然丝绸会焦。我可以教他们用中国的‘描金’技法,在丝绸上画花纹,让丝绸陶罐更华丽。”

孩子们听说要去柬埔寨和老挝,兴奋得在小院里追着蝴蝶跑。阿木抱着金属丝工具,脸颊通红:“我要编一个‘吴哥竹编小佛塔’,用细竹篾做塔尖,再用金属丝做浮雕花纹,像真的吴哥窟一样!还要在老挝做一个‘丝绸陶杯’,杯身上绣熊猫和大象,代表中国和老挝友好!”丫丫则拽着沈星辞的衣袖:“我要在陶盘上画吴哥仙女和老挝姑娘,再用丝绸和竹编装饰,让作品像一个中南半岛的小故事!”

出发前的一个月,小院变成了“古雕&柔丝”主题创作工坊。李爷爷带着阿木将竹篾削成细如发丝的规格,尝试编出吴哥浮雕的简化纹样;王奶奶则提前网购了老挝风格的丝绸,分类整理好颜色和花纹;张师傅烧制了一批陶罐、陶杯,表面预留出贴丝绸的区域;小雨则泡在图书馆,查遍了吴哥神话故事和老挝丝绸纹样,在笔记本上画满融合草图——有吴哥仙女裙摆与竹编纹路的交织,也有老挝佛教纹样与中国牡丹的搭配。

首站抵达柬埔寨暹粒时,热带的阳光灼热刺眼,远处的吴哥窟尖顶在云层下若隐若现,街头的小店摆满了吴哥雕刻的复刻品,工匠们正用小锤在砂岩上敲打,一点点还原古老的纹样。吴哥窟文化保护中心的负责人占他那带着雕刻工匠在中心门口等候,他们穿着传统的柬埔寨笼基,手里拿着砂岩雕刻的小佛像:“欢迎你们!吴哥雕刻的技艺传了上千年,但现在能完整雕刻‘阿普萨拉仙女’的工匠只剩下五位了。希望你们能带来中国手艺,让古雕刻以新的方式活下去。”

当地的雕刻工匠森宝也来了,他穿着灰色的工装,手里拿着一把小凿子:“我从十六岁开始跟着父亲学雕刻,这把凿子用了三十年,刻过的砂岩能堆满整个吴哥窟的广场。但我的儿子说‘雕刻又累又赚不到钱’,不愿意学。”他身后跟着一个扎着小辫的男孩,名叫波拉,手里拿着一个塑料的吴哥窟模型:“手工雕刻的佛像真的比塑料的好吗?好像更费时间。”

手艺交流在保护中心的雕刻工坊里展开。森宝先教中国手艺人吴哥雕刻的“浅浮雕技法”,他用小凿子在砂岩上轻轻刻画,先勾勒出阿普萨拉仙女的轮廓,再一点点细化裙摆的褶皱:“每一笔都要顺着砂岩的纹理,不然容易崩裂。仙女的裙摆要刻出‘飘动感’,每一道褶皱的角度都不一样,这样才像在跳舞。”李爷爷学得格外认真,时不时停下来比对竹篾的弧度,还拿出提前编好的竹编浮雕演示:“您看,用细竹篾编出仙女的裙摆,再贴在砂岩片上,既保留了雕刻的庄严,又增加了竹编的轻盈,方便携带和展示。”

阿木则拉着波拉一起创作,他教波拉用竹篾编小佛塔的底座,波拉教他用小凿子在竹片上刻简单的花纹:“波拉,你看,竹编的佛塔模型比砂岩的轻很多,还能拆开来装,方便送给远方的朋友;手工刻的花纹比机器印的更有温度,每一道刻痕都藏着我们的心意。”波拉起初有些不耐烦,但当他看到自己编的竹编底座和刻的花纹拼在一起,像一座迷你吴哥窟时,眼睛亮了:“太神奇了!我以后要跟着森宝叔叔学雕刻,还要学竹编!”

张师傅的陶艺区也成了焦点。他发现柬埔寨人喜欢用陶制器皿装圣水,便教他们中国陶艺的“厚胎拉坯法”,让陶碗、陶杯更耐用;柬埔寨手艺人则教他用砂岩粉末装饰陶坯,将砂岩粉末混合陶土,在陶碗表面形成类似吴哥雕刻的质感。张师傅试着在陶碗上画了一个中国熊猫,旁边让森宝补刻阿普萨拉仙女的裙摆,熊猫坐在仙女身边,像在听神话故事,画面格外温馨。“这个陶碗要放在吴哥窟的博物馆里,告诉所有人,吴哥雕刻和中国陶艺能成为好朋友。”占他那看着陶碗,激动地说。

在暹粒的最后一天,手艺人共同完成了一幅“竹编雕刻挂饰”。挂饰长三米,宽两米,用砂岩片做底,上面贴满细竹篾编的吴哥浮雕——中间是微笑的石佛,周围是阿普萨拉仙女,边缘用竹篾编出中国回字纹。当挂饰在保护中心的展厅里展开时,所有在场的人都鼓起掌来,波拉拉着阿木的手说:“我以后要去中国联盟小院,学更多竹编手艺,还要把吴哥雕刻教给中国朋友!”

离开暹粒时,占他那送给联盟小院一套完整的吴哥雕刻工具——包括小凿子、砂岩片、打磨砂纸,还有一本记载着吴哥纹样的古老手札;森宝则把自己刻了半年的“阿普萨拉仙女”砂岩小雕像送给小雨,雕像上的仙女裙摆飘逸,发丝清晰可见:“希望你能把吴哥雕刻和中国竹编结合得更好,让更多人知道吴哥文化。”

从柬埔寨飞往老挝的飞机上,孩子们还在兴奋地讨论暹粒的经历。阿木小心翼翼地收好波拉送的砂岩小刻片,丫丫则在笔记本上画满了吴哥仙女与中国熊猫的结合图案,小雨则捧着“阿普萨拉仙女”雕像,生怕砂岩受损。沈星辞看着窗外的云层,想起森宝说的“古手艺需要新形式”,心里满是感慨——无论是吴哥的千年雕刻,还是中国的竹编,只要找到新的表达方法,就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抵达老挝琅勃拉邦时,湄公河的风吹带着湿润的气息,古城的法式建筑与佛教寺庙相映成趣,街头的丝绸店摆满了彩色的丝绸围巾、披肩,工匠们正用织布机编织丝绸,梭子在经线间来回穿梭,像飞舞的蝴蝶。老挝丝绸工坊的主人坎曼带着丝绸工匠在工坊门口等候,他们穿着传统的老挝纱笼,手里拿着染好的丝绸:“欢迎来到琅勃拉邦!我们的丝绸工艺传了八代人,最讲究‘天然染色’,希望你们能让它和中国陶艺擦出火花。”

当地的丝绸工匠苏丽也来了,她戴着头巾,手里拿着一把丝绸绣花针:“我从十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丝绸染色、刺绣,这把针用了二十年,绣过的丝绸能铺满整个湄公河的岸边。但现在年轻人更喜欢机器织的丝绸,手工丝绸的订单越来越少了。”她身后跟着一个留着短发的女孩,名叫娜姆,手里拿着一条机器织的丝绸围巾:“手工做的丝绸真的比机器做的好看吗?好像更贵。”

手艺交流在工坊的丝绸工作室里展开。苏丽先教中国手艺人老挝丝绸的“天然染色法”,她将桑叶煮成绿色染料,把白色丝绸浸泡在染料里,每隔一小时翻一次面,丝绸的颜色渐渐从浅绿变成深绿:“染料要煮两个小时,温度控制在七十度,这样颜色才均匀。染好后要在阴凉处晾干,不能暴晒,不然丝绸会变硬、褪色。”张师傅学得格外认真,时不时调整染料的温度,还拿出提前烧制的陶罐演示:“您看,在陶罐表面贴一层薄丝绸,等丝绸晾干后,用描金笔在丝绸上画佛教纹样,再涂上透明釉烧制,丝绸不会坏,还能和陶罐牢牢粘在一起,既有丝绸的柔美,又有陶土的厚重。”

阿木则拉着娜姆一起创作,他教娜姆用竹篾编丝绸围巾的装饰边,娜姆教他用染料在丝绸上画简单的花纹:“娜姆,你看,竹编装饰边比蕾丝边更结实,还能和丝绸的颜色搭配;手工染的花纹比机器印的更自然,每一块丝绸的颜色都不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娜姆起初有些怀疑,但当她看到自己染的丝绸围巾配上竹编装饰边,比机器做的更有质感时,眼睛亮了:“太好看了!我以后要跟着苏丽阿姨学丝绸工艺,还要学竹编!”

李爷爷的竹编区也很热闹。他教老挝工匠用竹篾编丝绸收纳盒,将竹篾编成长方形盒子,里面垫上丝绸,方便放丝绸围巾、首饰;老挝工匠则教他用丝绸装饰竹编,将丝绸剪成细条,缠在竹篾上,编织出彩色的竹编纹路。李爷爷试着编了一个“竹编丝绸收纳盒”,盒身上编着中国云纹,缠着绿色、紫色的丝绸条,看起来既雅致又华丽。“这个收纳盒要放在琅勃拉邦的丝绸博物馆里,让所有人看到,中国竹编和老挝丝绸能结合得这么好。”坎曼看着收纳盒,激动地说。

在琅勃拉邦的最后一天,手艺人共同完成了一个“丝绸陶罐”。陶罐高一米二,罐身贴满染成紫色的老挝丝绸,上面用描金笔画着中国牡丹和老挝佛教纹样,罐口用竹篾编出圆形花边,罐柄用丝绸缠绕,方便手握。当陶罐在工坊的展厅里展出时,琅勃拉邦的居民纷纷前来参观,有人忍不住伸手触摸丝绸的质感:“原来中国陶艺和老挝丝绸能做出这么美的东西!”

离开琅勃拉邦时,坎曼送给联盟小院一套完整的老挝丝绸工具——包括织布机、天然染料、绣花针,还有一本记载着老挝丝绸纹样的古老手札;苏丽则把自己染了三个月的“湄公河风光”丝绸围巾送给李爷爷,围巾上用绿色、蓝色染出湄公河的流水,用金色绣出岸边的寺庙:“希望你能把中国竹编和老挝丝绸的结合技法教给更多人,让这门老手艺永远流传。”

回到联盟小院时,迎春花已经开满了枝头,门口的竹编灯笼上又添了新的装饰——柬埔寨的砂岩竹编挂饰和老挝的丝绸竹编花纹。展示架上又添了新的“世界非遗藏品”——柬埔寨的竹编雕刻挂饰、老挝的丝绸陶罐、柬埔寨的熊猫仙女陶碗、老挝的竹编丝绸收纳盒。沈星辞把这些礼物一一整理好,在“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里新增了“柬埔寨吴哥雕刻竹编融合教程”“老挝丝绸陶艺制作技法”等板块,还上传了在吴哥窟雕刻工坊的视频和老挝丝绸工坊的染色照片。

孩子们围在沈星辞身边,又开始畅想下一次的旅程。“我想去缅甸,学他们的漆器工艺,把漆器和竹编结合,做一个‘漆器竹编挂饰’!”阿木说。“我想去马来西亚,学他们的蜡染工艺,在陶艺上做蜡染,再用竹编做框架!”丫丫接着说。小雨则认真地翻着世界地图:“我想去印度尼西亚,看看巴厘岛的木雕,把木雕图案编进竹编,做一个‘巴厘竹编面具’!”

沈星辞笑着摸摸孩子们的头,目光扫过小院里忙碌的身影——李爷爷在教新学员编吴哥浮雕竹编,王奶奶在整理老挝丝绸,张师傅在研究丝绸陶罐的新款式,阳光透过迎春花的花瓣,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充满希望。

联盟小院的故事,从来不是一场终点明确的旅行,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传承接力。从德国的竹编工坊到美国的动画采风,从日本的清水烧展到意大利的金属丝小镇,从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部落到肯尼亚的草原,从秘鲁的古城到北极的冰原,从埃及的古地到南极的科考站,从希腊的雅典到玛雅的遗址,从冰岛的极光下到印度的纱丽旁,从新西兰的木雕前到巴西的桑巴舞池,从土耳其的马赛克工坊到南非的祖鲁部落,从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到越南的胡志明市,从泰国的清迈到柬埔寨的暹粒,再到老挝的琅勃拉邦,每一步跨越山海的脚步,都藏着手艺的温度;每一次指尖的碰撞,都写满文明的对话;每一件融合作品,都承载着传承的希望。

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手艺人带着世界各地的技艺走进小院,也会有更多的中国非遗走出国门,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手艺是超越语言的通用密码,匠心是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只要一代又一代人愿意坚守、愿意分享、愿意创新,那些藏在指尖的古老智慧,就会永远闪耀,成为照亮人类文明长河的永恒星光。而联盟小院,永远是这场传承之旅中,最温暖的港湾,最坚定的起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