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62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62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六十二章支教深山播火种,文创反哺助振兴

联盟小院的葡萄架下,一场热闹的“展会复盘会”正进行到尾声。林溪将海外采购商的订单合同贴在公示板中央,沈星辞则用红笔圈出支教计划的关键节点,李爷爷坐在藤椅上,手里摩挲着展会获得的奖杯,眼神却飘向院门外——自从答应偏远山区学校的支教邀请,他就总想着要给孩子们带些什么,竹篾要选最柔软的,工具要磨得光滑些,连教学用的纹样图纸都画了十几张。

“支教物资清单我列好了。”苏晓抱着笔记本跑过来,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条目:“三十套竹编基础工具、二十斤处理好的竹篾、五十块陶泥、十套釉料,还有咱们之前卖剩下的文创样品,都能给孩子们当参考。”周航补充道:“我把微雕工具和染色丝线也带上,之前在展会学的技巧,正好教给孩子们,让他们的作品更精致。”

出发那天,天还没亮,小院的面包车就装满了物资。车子驶离市区,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越往深山走,风景越清幽——成片的竹林在风中摇曳,山间的溪流清澈见底,偶尔能看到背着背篓的村民,沿着山路缓慢行走。李爷爷趴在车窗边,看着窗外的竹林,忍不住感叹:“这山里的竹子长得真好,比咱们小院的还粗壮,孩子们用这样的竹子编东西,肯定结实。”

历经四个小时的颠簸,车子终于抵达学校。校门是用木头搭建的,上面挂着一块褪色的牌子,写着“青山小学”四个大字。孩子们早已在操场上等候,看到面包车,立刻围了上来,好奇地打量着车上的物资,小脸上满是期待。校长王老师握着林溪的手,激动地说:“可把你们盼来了!孩子们听说要学竹编和陶艺,天天都来问我‘老师,非遗老师什么时候来呀’。”

支教课堂就设在学校的旧教室,桌椅虽然简陋,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林溪和沈星辞先将文创样品摆放在讲台上——竹编挂屏、陶制咖啡杯、联名青瓷礼盒,孩子们围在讲台旁,眼睛瞪得圆圆的,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这些都是用竹子和泥土做的吗?”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指着挂屏,小声问道。李爷爷笑着点头,拿起一根竹篾:“是啊,这竹子经过处理,就能编出各种好看的纹样,你们想学吗?”孩子们齐声喊“想”,声音响亮得震得窗户都嗡嗡作响。

竹编课上,李爷爷先教孩子们认识竹篾——如何分辨竹篾的正反面,怎样用手指感受竹篾的韧性,甚至还教他们用竹篾编最简单的“小蚂蚱”。一开始,孩子们的动作很生疏,竹篾总是不听话地散开,有的孩子急得眼圈都红了。李爷爷耐心地手把手教,握着他们的小手,一点点调整力度:“别急,编的时候要像给小蚂蚱梳头发,慢慢来,力度要均匀。”

周航则在一旁教孩子们染色技巧,他将提前准备好的植物染料分给大家——用枫叶染红色,用栀子染黄色,用艾草染绿色。孩子们拿着白色的竹篾,蘸着染料,小心翼翼地染色,不一会儿,教室里就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竹篾,像一片彩色的竹林。“老师,我要把竹篾染成蓝色,编一个小篮子给奶奶装鸡蛋。”一个小男孩举着染好的竹篾,兴奋地说。

陶艺课上,沈星辞带来的陶泥成了孩子们的宝贝。他先教大家揉泥——双手握住陶泥,顺时针转动,将泥中的气泡揉出来;再教大家捏制简单的陶碗、陶杯。孩子们盘腿坐在地上,手里捧着陶泥,捏出各种奇形怪状的作品:有的像小鸭子,有的像小房子,还有的捏成了自己的小脸蛋。陈越特意录制了釉料调配的视频,沈星辞播放视频时,孩子们都看得入了迷,纷纷说:“等我们的作品烧好,也要涂这样漂亮的釉色。”

支教的日子里,小院的老师们不仅教孩子们手艺,还帮学校改建了“非遗活动室”。周航和村民们一起搭建了简易的竹编工作台,林溪和苏晓则在墙上画满了非遗纹样——缠枝纹、桂花纹、山水纹,原本简陋的教室,瞬间变得充满艺术气息。王老师看着焕然一新的活动室,感动地说:“以后孩子们课间就能来这里做手工,非遗手艺终于在咱们山里扎下根了。”

支教快结束时,林溪突然想到一个主意:“咱们可以帮孩子们把作品做成文创产品,拿到网上卖,赚的钱用来买更多的工具和材料,让非遗课能一直办下去。”这个想法立刻得到大家的赞同,孩子们得知后,更是干劲十足,纷纷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拿出来——有编得整整齐齐的竹编小篮子,有捏得惟妙惟肖的陶制小动物,还有染得色彩鲜艳的竹编挂饰。

林溪和沈星辞给每个作品拍照,写上年份、制作人、作品故事,上传到小院的文创网店,取名“深山非遗小匠人”系列。没想到,这些充满童真的作品一经上架,就受到了网友的热烈追捧——竹编小篮子被抢购一空,陶制小动物更是被网友称为“最治愈的文创”,连海外采购商都发来消息,想订购一批销往欧洲。

“老师,我的小篮子卖出去了!”一个小女孩看着网店订单,激动得跳了起来,“我能赚钱给学校买新的竹篾了!”孩子们围着电脑,看着不断增加的订单,小脸上满是自豪,原本有些羞涩的眼神,也变得明亮起来。李爷爷摸着孩子们的头,眼眶有些湿润:“没想到啊,咱们山里的孩子,也能做文创产品,也能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的手艺。”

离开学校那天,孩子们抱着自己的作品,送了老师们很远。一个小男孩把自己编的竹编手环戴在李爷爷手腕上:“爷爷,您下次一定要再来教我们编更复杂的纹样,我要编一个大挂屏,挂在非遗活动室的墙上。”李爷爷紧紧握着他的手,用力点头:“一定来,爷爷还等着看你的大挂屏呢。”

车子驶离青山小学,孩子们的身影渐渐变小,直到消失在山路尽头。林溪看着车窗外的竹林,心里充满了感慨:“这次支教,不仅是我们教孩子们手艺,孩子们也教会了我们很多——他们对手艺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都是咱们做文创最珍贵的灵感。”沈星辞打开笔记本,写下“深山文创反哺计划”:“咱们以后定期来支教,帮孩子们把作品做成文创,用文创收入支持学校的非遗课,让非遗火种在深山里一直燃烧下去。”

回到联盟小院,林溪立刻组织社员们开展“深山文创”加工工作——将孩子们编的竹编小篮子配上棉麻内衬,变成精致的收纳篮;将陶制小动物涂上环保釉料,包装成钥匙扣;还把孩子们的作品图案印在帆布包上,推出“深山小匠人”系列周边。苏晓设计的宣传海报上,孩子们制作手工的笑脸格外醒目,配文写着“每一件作品,都藏着深山里的热爱与坚守”。

网店上线“深山文创”系列的当天,订单量就突破了一千单。很多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买的不是文创,是孩子们的梦想”“希望这样的非遗课能走进更多山区学校”“支持深山小匠人,支持非遗传承”。海外采购商更是一次性订购了五千件竹编挂饰,还特意要求在挂饰上编上“青山小学”的字样,说要让国外的消费者知道,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来自中国深山里的孩子们。

随着“深山文创”的热销,青山小学的非遗课也越办越好。王老师经常给林溪发来孩子们的作品照片——有编得越来越精致的竹编挂屏,有烧制成功的釉色陶杯,还有孩子们在非遗活动室里认真学习的场景。他在消息里说:“现在村里的家长们也特别支持非遗课,有的家长还跟着孩子们一起学竹编,说要把手艺传给下一代。”

联盟小院的葡萄架下,又一场“深山文创复盘会”正在进行。林溪将青山小学孩子们的新作品照片贴在公示板上,沈星辞则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下一步计划:“咱们下个月再去一次青山小学,这次带更多的工具和材料,还要邀请张师傅一起去,教孩子们用青瓷和竹编做联名作品。”李爷爷握着手里的竹编手环,笑着说:“我已经准备好新的纹样图纸了,这次要教孩子们编‘山水纹’,让他们把家乡的美景编进竹篾里。”

夕阳透过葡萄叶的缝隙,洒在公示板上的照片上,孩子们的笑脸在夕阳下格外灿烂。林溪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突然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小院的事,它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接力——从联盟小院的手艺人,到深山里的孩子们,再到每一个支持非遗文创的消费者,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老手艺,传递着文化的温度。

而这场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会有更多的深山学校开设非遗课,会有更多的孩子成为“非遗小匠人”,会有更多的非遗文创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为每一份对老手艺的热爱,都能点燃传承的火种;每一次对文创的支持,都能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