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73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73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七十三章动画采风绘童趣清水烧展续新篇

上海联盟小院的桂花在十月初绽出细碎的金黄,空气里飘着清甜的香气时,彼得带着美国动画公司的采风团队如约而至。他们刚放下行李箱,就被小院里热闹的手艺场景吸引——李爷爷坐在竹编摊位前,指尖翻飞间,竹篾正逐渐织成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挂饰;张师傅的陶艺区里,陶轮转动的“嗡嗡”声中,丫丫正专注地给陶杯上釉,淡粉的釉料在她笔下晕成樱花的形状;阿木和小雨则围在土布织造机旁,帮王奶奶梳理棉纱,白色的纱线在阳光下像流动的银丝。

“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非遗小院!”彼得举着相机,不停按下快门,镜头里的每一个画面都让他惊叹,“竹篾的光泽、陶土的质感、棉纱的柔软,这些真实的细节,比我在剧本里写的还要生动。”他快步走到李爷爷身边,蹲下身盯着那只未完成的熊猫挂饰,“李爷爷,您编熊猫的耳朵时,竹篾的角度有什么讲究吗?我想把这个细节放进动画里,让主角编的熊猫更逼真。”

李爷爷停下手中的活,拿起两根竹篾演示:“编耳朵要先把经篾收成扇形,纬篾要比编身体时细一倍,穿篾的时候要往内侧倾斜,这样编出来的耳朵才会有立体感,像真熊猫的耳朵一样耷拉着。”他边说边放慢动作,彼得立刻让助理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还掏出笔记本,一笔一划记下“熊猫挂饰编织要点:经篾扇形收边、纬篾选细款、穿篾内侧倾斜”。

采风团队的成员们也分散开来,有的跟着张师傅学揉陶土,有的坐在王奶奶身边看土布织造,还有的围着孩子们,听他们讲非遗创作的故事。动画设计师莉莉安对丫丫的“三国纹样”陶盘格外感兴趣,她蹲在陶艺区的展示架前,手指轻轻拂过陶盘上的纹路:“这个缠枝纹和樱花纹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看起来既和谐又有特色。”

丫丫拿起一支细毛笔,在草稿纸上画出纹样的草图:“先画中国的缠枝纹当底色,它的线条是绕着圈的,像藤蔓一样;再在缠枝纹的空隙里画日本的樱花,花瓣要画得小一点,颜色用淡粉釉,这样就不会遮住缠枝纹啦。”莉莉安立刻拿出平板,把丫丫的草图和讲解都录下来,兴奋地说:“这个设计思路太棒了!我要把它用到动画里的‘跨国陶艺比赛’情节中,让主角和外国小伙伴一起设计纹样。”

接下来的几天,彼得团队沉浸式体验小院的非遗生活。清晨,他们跟着李爷爷去后山砍竹,学习分辨竹子的年龄——“三年生的竹子最适合编竹编,竹纤维坚韧,不容易断”;上午,他们在陶艺区揉土、拉坯,张师傅手把手教他们如何控制陶轮的转速,“拉坯时脚踩踏板的力度要均匀,转速太快陶土容易飞出去,太慢则拉不出流畅的形状”;下午,他们坐在土布织造机前,跟着王奶奶学习穿综引线,感受“一脚踏出经纬线,双手织就土布纹”的乐趣;傍晚,他们还会和孩子们一起,在小院的空地上举办“非遗故事会”,听李爷爷讲竹编手艺的传承故事,听张师傅说陶艺品背后的民俗传统。

采风过程中,很多意外的细节成了动画剧本的灵感来源。有一次,阿木在编竹编时,不小心把竹篾弄断了,他没有扔掉,而是用断竹篾编了一朵小花,粘在挂饰上,反而让挂饰更别致。彼得看到后眼前一亮:“这个‘意外创意’可以放进剧本!让主角在编竹编时遇到挫折,然后从挫折中找到新的灵感,体现‘手艺需要耐心和创新’的主题。”

还有一次,小雨在整理土布时,发现一块混着薰衣草梗的土布,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她告诉彼得:“这是之前苏菲姐姐来的时候,和我们一起做的,把薰衣草梗剪碎了混在棉纱里,织出来的布又香又软。”彼得立刻记录下来,决定在动画里设计一个“非遗材料小百科”的片段,让主角带着观众认识不同的非遗材料,比如竹篾、陶土、薰衣草梗、金属丝等。

为了让动画更贴近孩子的视角,彼得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儿童创意座谈会”。孩子们围坐在小院的银杏树下,七嘴八舌地分享自己对动画的想法——丫丫希望动画里的陶轮能“说话”,在主角犯错时温柔提醒;阿木想让主角有一个“竹编工具箱”,里面的工具能根据需要变大变小;小雨则提议增加“非遗知识小问答”环节,比如在动画结尾,主角会问观众“竹编的经篾和纬篾有什么区别呀”,然后给出答案。

“这些想法太珍贵了!”彼得认真地把每个孩子的建议都记在笔记本上,“动画是给孩子看的,只有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做出让他们喜欢的作品。”他还邀请孩子们担任动画的“小顾问”,后续剧本修改时,会通过视频连线征求他们的意见。

就在彼得团队的采风接近尾声时,日本清水烧匠人佐藤美穗发来消息,说她在京都举办的“中日非遗融合展”即将开展,邀请联盟小院的手艺人带着作品参展,还特意提到希望能展出丫丫和她合作的“三国纹样”陶盘,以及数据库里的清水烧3d模型。

沈星辞立刻和李爷爷、张师傅、孩子们商量参展事宜。“我们不仅要带作品去,还要在展会上现场演示手艺,让更多日本观众了解中国非遗。”张师傅提议,“我可以在展会现场拉坯,教观众做简单的陶艺品;李爷爷可以编一些融合日本元素的竹编,比如樱花形状的挂饰;孩子们也可以带去自己的作品,和日本的小朋友交流。”

丫丫听到要去日本参展,兴奋地跳了起来:“我要把新做的‘熊猫樱花’陶盘带去!陶盘上画着熊猫抱着樱花,代表中日友好,还要把我和佐藤美穗姐姐合作的故事讲给日本小朋友听。”阿木也说:“我要编竹编风铃,铃舌用陶土做,是张师傅教我做的小陶铃,风吹的时候会发出‘叮叮’的声音,既有中国竹编的特色,又有日本风铃的感觉。”

为了让参展作品更有特色,小院的手艺人还开启了“跨界创作”模式。李爷爷和张师傅合作,用竹篾编出陶窑的形状,里面放着迷你的清水烧陶杯,竹编的纹理和陶杯的釉色相互映衬,格外别致;王奶奶则用土布做了一个“非遗手提袋”,上面绣着中国竹编、日本清水烧、意大利金属丝的图案,象征“世界非遗一家亲”;孩子们也两两一组,有的合作编竹编,有的一起做陶艺,每一件作品都融入了两国文化元素。

出发去日本前,彼得团队特意来为他们送行。彼得把刚修改好的动画剧本片段发给沈星辞:“里面加入了你们去日本参展的情节,主角和小伙伴带着非遗作品去国外,通过手艺交流收获友谊,就像你们现在做的一样。”他还送给孩子们每人一个动画主角的手办,手办的手里拿着迷你的竹编挂饰和陶艺杯,“希望你们在日本展出顺利,也期待我们的动画能早日和大家见面。”

京都的“中日非遗融合展”在一片期待中开幕。展会现场布置得格外雅致,日式庭院里,灯笼上挂着竹编装饰,展柜里摆放着中日两国的非遗作品,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联盟小院的展区前,很快就围满了观众。李爷爷坐在展台前,现场编着樱花竹编挂饰,竹篾在他指尖翻飞,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樱花就成型了,引得观众纷纷拍照留念。

“爷爷,我能学编这个吗?”一个日本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怯生生地问。李爷爷笑着点头,递给她一根细竹篾,手把手教她编花瓣:“慢慢来,像这样把竹篾弯成弧形,再固定好,就是一片小花瓣啦。”小女孩学得很认真,虽然编得有些笨拙,但脸上满是笑容,她妈妈也拿出手机,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

张师傅的陶艺演示区更是热闹。他在展台上放了一台迷你陶轮,现场教观众拉坯。来自京都的高中生山田跟着学做小茶杯,他笨手笨脚地揉着陶土,陶轮一转,陶土就歪了。张师傅耐心地帮他调整姿势:“双手要轻轻按住陶土,感受它的形状变化,就像在和陶土对话一样。”在张师傅的指导下,山田终于做出了一个小小的茶杯,他兴奋地说:“中国陶艺太神奇了!我以后要跟着数据库继续学,还要去中国的联盟小院,向张师傅请教更多技法。”

丫丫的“熊猫樱花”陶盘成了展区的“明星作品”。很多观众围着陶盘,听丫丫讲创作故事:“这只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我把它们画在一起,是希望中日小朋友能像熊猫和樱花一样,友好相处,一起喜欢非遗手艺。”佐藤美穗也在一旁补充:“这是我和丫丫一起设计的纹样,中国的缠枝纹代表坚韧,日本的樱花纹代表美好,两者结合,就像两国的非遗文化一样,相互包容,相互成就。”

展会期间,联盟小院的手艺人还和日本的非遗匠人开展了一场“技艺交流会”。佐藤美穗向张师傅请教陶艺上釉的技巧,张师傅则分享了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技法;日本竹编匠人向李爷爷学习复杂的“山水纹”编织方法,李爷爷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日本竹编的“细工技法”;王奶奶和日本的布艺匠人一起,探讨土布和日本“友禅染”的融合可能。

交流会结束时,双方还互赠了作品。佐藤美穗送给张师傅一套自己制作的清水烧茶具,茶杯上画着竹编图案;日本竹编匠人送给李爷爷一把竹编扇子,扇面上绣着樱花;张师傅则回赠了一个“竹编陶瓶”,瓶身是陶艺,瓶口用竹篾编出花纹;李爷爷回赠了一个“樱花竹编篮”,篮子里放着小院孩子们做的迷你陶艺品。

展会的最后一天,主办方举办了一场“非遗体验日”活动,邀请中日两国的孩子一起体验非遗手艺。小院的孩子们带着日本小朋友编竹编、做陶艺,日本的小朋友则教他们画“友禅染”、做和纸。丫丫和日本小女孩田中一起,用竹篾和和纸做了一个小灯笼,灯笼上画着熊猫和樱花;阿木和日本男孩渡边合作,编了一个竹编小篮子,里面放着他们一起做的迷你清水烧陶杯。

“以后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库一起学手艺吗?”田中拉着丫丫的手,不舍地问。丫丫点点头,掏出一张写着数据库网址的卡片递给她:“你可以在数据库里看我的陶艺视频,我也会看你的友禅染视频,我们还可以视频连线,一起做非遗作品!”

离开京都时,佐藤美穗送了联盟小院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套清水烧的“非遗传承纪念盘”,上面刻着“中日非遗,匠心相连”八个字。“希望我们能一直保持交流,让两国的非遗手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佐藤美穗说。

飞机降落在上海机场时,夕阳正染红天际。孩子们抱着从日本带回的礼物,兴奋地分享着参展的经历——丫丫说她教了五个日本小朋友编竹编,阿木说他和日本匠人一起设计了新的竹编图案,小雨则说她收集了很多日本非遗的故事,要写进“非遗故事集”里。

沈星辞看着孩子们雀跃的身影,又想起彼得团队发来的动画剧本,心里满是期待。从德国工坊到美国动画采风,再到日本清水烧展,联盟小院的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国家、更多的手艺人、更多的孩子,加入这场跨越山海的非遗传承之旅,用匠心守护传统,用交流连接未来,让每一门手艺都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让每一份文化都能在温暖的互动中代代相传。

回到小院,桂花的香气依旧浓郁。沈星辞把从日本带回的清水烧纪念盘放在展示架上,旁边摆着德国孩子们送的薰衣草竹编挂饰、美国动画团队的主角手办。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礼物,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联盟小院的非遗传承故事,也预示着更多精彩篇章的开启——下一站,或许是意大利的金属丝小镇,或许是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部落,或许是更多未知的地方,但无论在哪里,“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让世界拥抱中国非遗”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