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59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59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五十九章童心绘就非遗色研学营里播新种

联盟小院的竹门刚推开一道缝,就飘进一串清脆的笑声——豆豆举着用彩绳系着的竹编小蚂蚱,蹦蹦跳跳地跑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二十多个背着小书包的孩子,校服衣角沾着晨露,眼睛亮得像院里刚绽开的桂花。

“李爷爷!王奶奶!我们来啦!”豆豆跑到石桌旁,把小蚂蚱往李爷爷手里塞,“您看我把上次编的蚂蚱带来了,一点都没坏!今天我还要学编竹篮,给妈妈装菜用!”

李爷爷放下手里的竹刀,接过小蚂蚱仔细看了看,竹篾编得虽不算紧实,却透着一股孩子气的认真:“豆豆学得真用心!今天不仅教你编竹篮,还教你们捏陶碗,咱们把小院的手艺,都装进你们的小脑袋里。”

石桌上早已摆好了研学营的材料包,每个蓝色棉布包里都整整齐齐码着:五根打磨光滑的细竹篾、一团彩色棉线、一块揉好的陶土,还有一张手绘的教学卡片,上面用卡通画标注着竹编和陶艺的步骤。王婶正挨个检查材料包,见孩子们都到齐了,拍了拍手说:“咱们今天分两组,上午跟着李爷爷学竹编小竹篮,下午跟着林溪老师和陈越老师学捏陶碗,每组都有社员哥哥姐姐陪着,大家有问题随时问,好不好?”

“好!”孩子们齐声应答,声音脆得像院角的竹风铃。

竹编组的孩子们围坐在葡萄架下,李爷爷坐在中间,手里拿着一根楠竹篾,慢悠悠地演示:“编小竹篮要先做‘底’,取两根长竹篾交叉摆放,再用短竹篾一根压一根地编织,像给小篮子铺地毯一样。记住,每编两根就要拉紧,不然篮子底会松松垮垮的。”

孩子们跟着拿起竹篾,小手上沾满了竹屑也不在意。朵朵的竹篾总也拉不紧,编出的篮底歪歪扭扭,急得鼻尖冒汗。旁边的社员小陈赶紧凑过去,握着她的小手一起拉竹篾:“朵朵别急,咱们像扯橡皮筋一样,轻轻用力,你看,这样竹篾就服帖了。”

朵朵跟着试了试,篮底果然整齐了不少,她抬头冲小陈笑:“谢谢小陈姐姐!等我编好篮子,就装院里的桂花,送给你做香囊。”

另一边,陶艺组的孩子们围在临时搭建的陶台前,陈越正演示如何揉陶土:“把陶土放在手心,像揉面团一样来回搓,要把里面的空气都揉出来,不然烧的时候会裂。你们看,揉好的陶土表面要光溜溜的,像小皮球一样。”

林溪则蹲在孩子中间,帮他们调整姿势:“捏陶碗的时候,手指要轻轻按住陶土边缘,慢慢向上推,就像给陶土‘盖小房子’,屋顶要圆圆的,这样碗口才好看。”

豆豆揉陶土的时候太用力,把陶土捏成了“小饼”,他噘着嘴想重新揉,林溪笑着拦住他:“豆豆,咱们把‘小饼’变成小盘子好不好?你看,把边缘捏得翘一点,就是一个漂亮的小圆盘,能装你爱吃的小饼干。”

豆豆眼睛一亮,立刻动手捏盘子,还在边缘捏出几个小凸起:“这是小花朵的盘子!妈妈说我吃饭爱掉饭粒,用这个盘子,饭粒就不会掉啦。”

中午吃饭时,孩子们捧着自己的“半成品”,坐在小院的石阶上,啃着王婶做的竹编造型馒头——有小竹篮形状的,有陶碗形状的,还有小蚂蚱形状的。豆豆咬了一口小竹篮馒头,含糊地说:“这个馒头跟我编的竹篮一样,太好吃啦!我要把馒头渣都吃掉,不能浪费。”

下午的陶艺课,孩子们要给上午捏好的陶碗、陶盘上色。苏晓带来了自己调配的天然颜料——用栀子果煮的黄色,用菠菜汁调的绿色,用桑葚榨的紫色,装在小小的陶碗里,像调色盘一样好看。

“这些颜料都是用院子里的花草做的,安全又环保,大家可以随便调颜色,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苏晓给每个孩子发了一支小毛笔,“你们可以画院里的桂花,画葡萄架,也可以画自己编的小竹篮,把小院的样子,都画在陶碗上。”

孩子们立刻忙活起来,朵朵用绿色颜料在陶碗上画了一片葡萄叶,又用黄色颜料点了几颗小葡萄;豆豆则在陶盘上画了一个小竹篮,里面装满了桂花;还有个叫小宇的孩子,在陶碗上画了李爷爷编竹篾的样子,虽然线条简单,却把李爷爷弯腰编竹篮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李爷爷凑过去看了,眼眶微微发热:“小宇画得真好!爷爷以后编竹篮,就照着你画的样子,肯定编得更漂亮。”

研学营快结束时,孩子们的作品被整齐地摆放在晾晒架上——歪歪扭扭的小竹篮里装着桂花,色彩斑斓的陶碗上画着小院的景致,还有的孩子把竹编小蚂蚱系在陶盘把手上,做成了独一无二的装饰。林溪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非遗小传承人”证书,证书上印着孩子们的名字,还有王婶和李爷爷手写的寄语:“愿非遗的种子,在你心里生根发芽。”

“老师,我们下周还能来吗?”朵朵攥着证书,舍不得离开,“我想把陶碗烧好,送给奶奶,她每天给我做饭,我要让她用我做的碗吃饭。”

林溪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当然可以!等你们的作品晾干烧好,我们就通知你们来取,到时候咱们还要办一个‘小传承人作品展’,把你们的作品摆在小院里,让大家都来看看你们的厉害。”

送走孩子们后,小院里依旧弥漫着欢乐的气息。王婶收拾着材料包,发现石桌上落了一张画纸,上面画着小院的全景:葡萄架下,李爷爷在编竹篮,王奶奶在揉陶土,林溪老师和沈星辞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课,孩子们手里拿着竹编和陶碗,笑得特别开心。画纸背面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我爱联盟小院,我爱非遗手艺。”

“这肯定是豆豆画的,这孩子心真细。”王婶把画纸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咱们的研学营没白办,不仅教孩子们学手艺,还让他们爱上了非遗,这比什么都重要。”

沈星辞正在整理研学营的照片和视频,听到王婶的话,点点头说:“咱们可以把研学营做成长期项目,每周六上午开课,不仅招周边的孩子,还可以和学校合作,把非遗课开进课堂。另外,我还想做一个‘非遗小课堂’线上专栏,把竹编、陶艺的教学视频发在网上,让更多孩子能学习非遗手艺。”

李爷爷放下手中的竹篾,感慨地说:“咱们那个年代,学手艺靠的是口传心授,现在有了互联网,能让更多孩子接触到老手艺,真好。我明天就把编竹篮的步骤拍下来,你们帮我剪个教学视频,教全国的孩子编竹篮。”

接下来的几天,小院里的社员们都在为“非遗小课堂”忙碌。李爷爷戴着老花镜,一步步演示编竹篮的步骤,周航举着手机认真拍摄;王婶则录制揉陶土、捏陶碗的教学视频,还在视频里教大家如何用家里常见的材料制作天然颜料;苏晓设计了“非遗小课堂”的封面图,上面画着一群孩子围着竹编和陶艺工具,笑得格外灿烂。

“非遗小课堂”第一期视频上线那天,小院里的所有人都围在手机旁,看着视频的播放量一点点上涨。不到一个小时,播放量就突破了一万,评论区里全是家长和孩子的留言:“请问什么时候开课?我们想报名!”“孩子看了视频,吵着要学编竹篮,请问哪里能买到材料包?”“希望多更新教学视频,我们想跟着学做陶碗。”

看着一条条留言,林溪心里满是感动:“咱们的努力没白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遗,喜欢非遗了。以后咱们要更加努力,把‘非遗小课堂’做得更好,让非遗手艺走进更多家庭,让更多孩子爱上非遗。”

当晚,小院里亮起了竹编灯笼,灯笼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小院全景图。王婶煮了一锅桂花汤圆,大家围坐在石桌旁,一边吃汤圆,一边讨论着研学营和“非遗小课堂”的后续计划——要设计适合孩子的非遗材料包,方便家长购买;要和公益组织合作,给偏远地区的孩子捐赠材料包和教学视频;还要邀请专业的摄影师,把教学视频拍得更精美,让更多人能轻松学习非遗手艺。

夜色渐深,小院里的竹风铃轻轻作响,仿佛在为非遗传承的新旅程欢呼。林溪看着身边的伙伴,看着晾晒架上孩子们的作品,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些热爱非遗的人携手同行,有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接力传承,那些古老的手艺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就像小院里的桂花,年复一年,绽放出最迷人的香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