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潮玩出海传雅韵,非遗联盟聚新力
全国青少年非遗创新大赛的颁奖台上,王乐乐举着竹编小篮子奖杯的画面,被明城日报的记者拍下,刊登在了周末特刊的头版。标题《指尖非遗进校园,AR潮玩育新苗》的下方,还配着陈明设计的剪纸机甲展开时的特写——机甲的翅膀是层层叠叠的剪纸牡丹,扫描后弹出的教程里,少年清亮的声音正讲解“剪纸镂空技法如何让机甲更灵动”。这篇报道不仅在本地引发热议,还意外吸引了一位特殊的读者——欧洲非遗文化推广协会的秘书长安娜。
三天后,安娜出现在林溪的非遗基地。她穿着米色风衣,手里捧着那期报纸,中文说得带着轻快的语调:“我在法兰克福的朋友转发了这篇报道,那些会‘讲故事’的潮玩让我太惊喜了!欧洲有很多孩子对东方文化好奇,但传统非遗的呈现方式太遥远,AR潮玩刚好能架起这座桥。”她打开平板电脑,展示着欧洲非遗展会的照片,“下个月在巴黎有场国际青少年文化展,我想邀请你们带着AR非遗潮玩参展,让更多欧洲孩子感受中国非遗的魅力。”
林溪接过平板,指尖划过照片里孩子们围着非遗展台的笑脸,心里立刻有了主意:“这不仅是参展,更是一次文化对话!我们可以针对欧洲孩子的喜好,调整潮玩的设计,比如在竹编机甲上融入法国蕾丝纹样,在剪纸场景盒里加入巴黎铁塔与长城同框的画面,让非遗既有中国根,又有世界缘。”
团队立刻投入到“潮玩出海”的筹备中。陈阳带着设计组研究欧洲传统纹样,将意大利马赛克拼贴的色彩感融入面塑生肖——生肖马的鬃毛用渐变紫和亮金两种面泥揉捏,远看像覆盖着一层闪光的马赛克;李萌则和老匠人一起改良竹编技法,在竹编小篮子的边缘编织出英国玫瑰的轮廓,摸起来却依旧保留着竹篾的温润触感。AR功能也做了多语言适配,扫描潮玩后,能切换英、法、德三种语言的动画教程,还加入了“非遗小问答”环节——比如回答出“竹编起源于中国哪个朝代”,就能解锁竹编机甲的隐藏变形形态。
出发去巴黎前,明城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特意赶来送行。王乐乐抱着一个新编的竹编灯笼,灯笼上用彩色竹篾拼出“中法友好”四个字:“林溪阿姨,把这个带给欧洲的小朋友,告诉他们,这是我用张爷爷教的手艺做的!”刘朵朵则递上一沓自己剪的AR福字,每张福字的角落都剪了个小小的埃菲尔铁塔:“我查过资料,巴黎人喜欢浪漫的图案,这样他们会更喜欢中国剪纸的!”
巴黎国际青少年文化展的展厅里,中国非遗潮玩展台一亮相就成了焦点。淡绿色的展台上,竹编机甲列队摆放,阳光透过玻璃展柜,在机甲的竹篾缝隙间投下细碎的光斑;面塑生肖被放在旋转展示架上,生肖兔的耳朵轻轻晃动时,会带动旁边的迷你风车旋转;剪纸场景盒的LEd灯切换到“星空模式”,投射出的光斑里,长城的剪影与巴黎铁塔的轮廓缓缓重叠。
第一个被吸引过来的是法国小女孩莉莉。她指着竹编机甲,用不太流利的中文问:“这个是竹子做的吗?可以动吗?”林溪蹲下身,递给她一个迷你竹编机甲:“你试试扫描它,会有惊喜哦!”莉莉拿着妈妈的手机扫描后,屏幕上立刻弹出卡通版的竹编教程,还出现了一个小任务——跟着教程编一根竹编小书签。在林溪的指导下,莉莉用提前准备好的彩色软竹篾,慢慢编出了一根带着小爱心的书签,举着书签蹦跳着去找妈妈:“妈妈!我学会了中国手艺!”
展会期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德国男孩汤姆用AR功能给面塑生肖虎“穿上”了慕尼黑啤酒节的传统服饰;意大利女孩索菲亚将剪纸福字与家里的马赛克拼贴画结合,创作了一幅新作品;还有很多欧洲学校的老师围着陈阳,询问是否能将AR非遗潮玩引入他们的课堂。安娜看着热闹的展台,笑着对林溪说:“你们不仅带来了潮玩,更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方式——让孩子们用双手触摸非遗,比任何讲解都更有力量。”
从巴黎回来后,林溪的非遗基地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邀请——日本非遗协会希望联合开发“竹编 折纸”AR潮玩,澳大利亚的文化机构想引进非遗亲子工坊模式,还有国内十多个城市的教育局发来函件,希望加入“AR非遗潮玩进校园”计划。
“单靠我们一个团队,根本忙不过来。”林溪在团队会议上拿出厚厚的合作函,“非遗传承不是闭门造车,我们应该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不如成立一个‘全国AR非遗创新联盟’,把老匠人、设计师、学校、企业都聚到一起,共享资源,一起推动非遗创新。”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响应。明城实验小学的周校长第一个报名:“我们可以提供校园实践基地,让联盟里的老匠人有地方授课,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非遗。”张爷爷也举着手里的竹篾说:“我还有几个老伙计,都是做竹编、木雕的老手艺人,我可以邀请他们加入,把更多老手艺融入潮玩设计。”陈阳则联系了之前合作的动画公司和科技企业:“我们可以共享AR技术资源,帮联盟里的合作伙伴降低潮玩开发成本。”
三个月后,“全国AR非遗创新联盟”在明城正式成立。成立仪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老匠人、30多所学校的代表、15家企业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张爷爷作为老匠人代表,上台展示了他和浙江木雕匠人合作的新品——一款“竹编 木雕”AR屏风,屏风的竹编部分能展开成一幅山水画卷,木雕部分则是十二生肖的浮雕,扫描后会播放老匠人讲述的非遗故事。周校长和其他学校代表共同签署了《非遗启蒙教育合作协议》,约定共享《AR非遗潮玩启蒙教材》,定期举办跨校非遗创新大赛。
联盟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是发起“非遗潮玩设计大赛”,面向全国青少年征集创意。大赛的主题是“我心中的非遗新模样”,收到的作品远超预期——有来自云南的孩子将傣族织锦融入AR卫衣设计,扫描卫衣上的图案,会播放傣族织锦的制作过程;有来自陕西的孩子设计了“皮影戏机甲”,机甲的关节处是皮影的连接方式,能摆出各种皮影造型;还有来自广东的孩子创作了“醒狮面塑盲盒”,每个盲盒里的醒狮面塑都有不同的表情,扫描后会教大家跳简单的醒狮舞。
获奖作品被交给联盟里的老匠人和设计师打磨,最终变成了实体潮玩。在新品发布会上,林溪邀请了王乐乐、陈明等第一批接触AR非遗潮玩的孩子担任“小小体验官”。王乐乐拿着云南孩子设计的AR织锦卫衣,兴奋地说:“原来非遗还能穿在身上!我以后要设计一款竹编外套,让大家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中国非遗!”
这年年底,联盟推出了“非遗潮玩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已有120多所学校引入AR非遗潮玩课程,培养了近万名“非遗小匠人”;非遗潮玩的海外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覆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30多项濒临失传的老手艺,通过融入潮玩设计,重新走进了大众视野。
除夕夜,林溪的非遗基地里张灯结彩。老匠人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编竹编灯笼,一边听孩子们讲在学校教同学做非遗潮玩的故事;陈阳和设计组的成员在调试新的AR功能,准备在元宵节推出“非遗灯谜潮玩”;周校长则带来了明城实验小学的最新消息——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非遗实验室”,孩子们可以在里面自由探索非遗与科技的结合。
林溪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第一次见到张爷爷时,老人握着竹篾说“怕这手艺断在我们这代”的担忧。如今,竹篾的纹路里不仅藏着老手艺的温度,还闪烁着科技的光芒;孩子们的指尖不仅传承着非遗的技法,还充满了创新的想象。她知道,AR非遗潮玩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未来,会有更多人带着这份“指尖上的非遗”,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会有更多孩子在心里种下传承的种子,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长出更繁茂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