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34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34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魂器通天

第三十四章校园传艺启新篇,云端授技连千里

玉兰花的香气还萦绕在社区广场,林溪团队的“古艺进校园”计划已悄然启动。首站定在市第三小学,当载着竹篾、彩纸、面团的面包车停在学校门口时,早已等候在校门口的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叽叽喳喳的提问声像春日的雀鸣。

“老师,竹编真的能编出小兔子吗?”扎着双马尾的小女孩仰着脑袋,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画的竹编兔子草图。林溪蹲下身,接过草图笑着说:“不仅能编小兔子,还能编小篮子、小灯笼,一会儿张爷爷会教大家编最基础的杯垫,你可以试着把兔子图案加进去。”

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六个展台很快搭建完毕。张爷爷的竹编展台前,整齐摆放着劈好的青竹篾,粗细均匀的篾条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李奶奶的剪纸展台上,各色彩纸折成整齐的方块,剪刀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轻轻一剪就是一片灵动的花瓣;王师傅的面塑展台前,五颜六色的面团被揉成小圆球,引得孩子们频频伸手想要触碰。

上课铃刚响,三年级(2)班的孩子们就排着队走进展台区域。班主任刘老师笑着说:“孩子们提前一周就开始期待了,不少人还特意查了传统手艺的资料,今天都准备当小徒弟呢!”

竹编展台前,张爷爷先拿起一根青竹,演示如何劈篾:“选竹要选三年生的青竹,太嫩的易断,太老的太硬。劈篾时要顺着竹纤维,力道要匀,这样篾条才光滑。”他手中的刀轻轻一挑,青竹就被分成两半,再层层拆分,很快就劈出十几根细如发丝的篾条。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伸出手想要尝试,张爷爷耐心地给每个孩子递上提前劈好的细篾,手把手教他们编织“米字底”。

“手要稳,纬篾压经篾的时候要拉紧,不然杯垫会松垮。”张爷爷握着一个小男孩的手,慢慢调整他的力度。小男孩叫周子轩,平时上课总爱走神,此刻却格外专注,额角渗出细汗也顾不上擦,直到编出一个歪歪扭扭的杯垫,才举着向张爷爷炫耀:“爷爷,你看!我编好啦!”张爷爷笑着点头:“不错不错,第一次编就能这样,以后肯定是竹编高手!”

剪纸展台前,李奶奶教孩子们剪“小福字”。她先把红纸对折三次,然后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半幅福字的轮廓,“剪的时候要沿着线条慢慢剪,别剪到自己的手。”萌萌在一旁帮忙,她发现有个小女孩总是剪坏,便蹲下来教她:“你看,剪拐弯的地方要慢一点,把剪刀转个方向,这样线条才流畅。”在萌萌的指导下,小女孩终于剪出一个完整的福字,开心地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面塑展台前最是热闹,王师傅教孩子们捏“小熊猫”。他先把黑色面团揉成圆形当熊猫的脑袋,再用白色面团捏出熊猫的耳朵和脸颊,最后用黑色小面团做眼睛。小浩则在一旁教年纪小的孩子捏“小花朵”,他把粉色面团揉成小圆球,再用手指轻轻按压,捏出花瓣的形状,最后用绿色面团做花茎,不一会儿,展台上就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面塑作品。

中午休息时,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的作品送给老师和同学。周子轩把编好的竹编杯垫送给了刘老师:“老师,这个杯垫送给你,以后你喝水就可以用啦!”刘老师接过杯垫,眼眶有些湿润:“谢谢你,这是老师收到过最特别的礼物。”

下午的“古艺分享会”上,张爷爷给孩子们讲了竹编的历史:“以前没有塑料的时候,家里的篮子、簸箕都是竹编的,竹编不仅实用,还环保。现在虽然有了很多新材料,但竹编这门手艺不能丢,因为它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李奶奶也分享了自己学剪纸的故事:“我年轻时跟着我母亲学剪纸,那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剪纸,我剪的‘年年有余’还被邻居们抢着要呢!”孩子们听得入神,不少人举手表示以后要好好学习传统手艺。

“古艺进校园”活动结束后,林溪团队又开始筹备线上“古艺课堂”。江熠负责搭建线上平台,他在平台上设置了“竹编”“剪纸”“面塑”“老照片修复”四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详细的教学视频和图文教程。陈明宇则负责联系老匠人,安排他们在线上授课的时间。

线上课堂开播的第一天,就吸引了上千人观看。张爷爷的竹编课排在第一个,他坐在镜头前,详细演示了竹编杯垫的制作过程,还不时回答网友的提问。有位来自偏远山区的网友留言:“爷爷,我们这里有很多竹子,但没人会竹编,您能多教一些简单的竹编技巧吗?我想教村里的孩子们。”张爷爷看到留言后,立刻说:“没问题,下次我专门教大家编竹编小篮子,材料简单,步骤也不复杂,适合孩子们学。”

李奶奶的剪纸课也很受欢迎,她教大家剪“十二生肖”,从老鼠到猪,每个生肖都剪得栩栩如生。有位网友把自己剪的生肖作品发到了评论区,李奶奶看到后,特意表扬了他:“你剪的小兔子很可爱,耳朵再剪得尖一点就更像了,继续加油!”

王师傅的面塑课则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一起观看,有位家长留言:“我和孩子一起跟着王师傅学捏面塑,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还让孩子了解了传统手艺,太有意义了!”

为了让线上课堂更有互动性,林溪团队还设置了“古艺作品征集”活动,网友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拍照上传到平台,优秀作品会获得老匠人亲笔签名的证书和传统手艺材料包。活动开展后,平台上收到了上千件作品,有竹编的小篮子、剪纸的“百福图”、面塑的“十二生肖”,还有老照片修复后的对比图。

林溪团队还把优秀作品整理成册,送到了养老院和孤儿院。在夕阳红养老院,老人们看到孩子们剪的剪纸作品,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78岁的周奶奶拿着一幅“松鹤延年”的剪纸,激动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剪纸,没想到现在的孩子们也能剪得这么好,看到这些作品,我好像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在阳光孤儿院,孩子们看到面塑的“小动物”,立刻围了上来,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孤儿院的老师说:“这些面塑作品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快乐,他们每天都会拿出来看一看,有的还把作品放在自己的床头。”

“古艺基金”的设立也为老匠人提供了不少帮助。张爷爷之前因为竹篾质量不好,编出来的作品总是不够精致,“古艺基金”给他提供了优质的青竹,还帮他联系了专业的竹篾加工师傅,让他的竹编作品质量有了很大提升。李奶奶的剪纸工具用了很多年,剪刀都变钝了,“古艺基金”给她送了一套新的剪纸工具,还有各色优质彩纸,李奶奶感动地说:“谢谢你们,有了这些工具,我能剪出更多更好看的剪纸作品了。”

随着“古艺传承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手艺。市文化馆主动联系林溪团队,想要举办“传统手艺展”,邀请他们的老匠人和小助教参展;一些企业也表示愿意赞助“古艺嘉年华”,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手艺。

林溪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窗外盛开的玉兰花,心中满是感慨。从最初的社区古艺巡游展,到后来的校园传艺、云端授技,再到“古艺基金”的设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也收获了很多温暖和感动。她知道,传统手艺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江熠拿着一份新的“古艺传承计划”走进办公室:“林溪,我们下一步可以和非遗保护中心合作,把我们的老手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手艺。另外,我们还可以组织老匠人和小助教去国外交流,让中国的传统手艺走向世界。”

林溪接过计划,认真地看了起来,嘴角露出了笑容:“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尽快落实。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传统手艺一定会传承下去,而且会越来越红火。”

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桌上的“古艺传承计划”,也照亮了林溪团队心中的希望。关于传统手艺的传承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些故事,也会像玉兰花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持久而迷人的芬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