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夏夜晚风和你 > 第32章

夏夜晚风和你 第32章

作者:普通的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21 03:02:56

第三十二章青衿助教传新火,古艺新声续温情

社区玉兰花的香气还萦绕在巷口,林溪团队的办公室里,“青少年科技助教”项目的筹备会已开得热火朝天。江熠将手绘的活动流程图贴在白板上,指尖划过“古艺学习”“科技记录”“成果展陈”三个模块:“我们初步筛选了社区里的非遗手艺——张爷爷的竹编、李奶奶的剪纸、王师傅的面塑,都是老人们熟悉且愿意传授的技艺。青少年这边,社区学校已经统计了32名报名的孩子,最小的8岁,最大的16岁,正好能和老匠人一对一结对。”

陈明宇打开平板电脑,调出设计好的“古艺科技手册”电子版:“手册里不仅有竹编经纬法、剪纸纹样等基础教程,还加了‘手机拍摄技巧’‘短视频剪辑步骤’,孩子们可以一边学手艺,一边用手机记录老匠人演示的关键步骤,做成‘古艺教学小视频’,方便其他老人或孩子参考。”

林溪看着窗外渐渐抽芽的梧桐树,补充道:“还要准备‘跨代互助档案本’,让每个结对小组记录学习过程——比如孩子帮老人拍的手艺特写照片、老人教孩子编的第一个竹篮草图,最后汇总成‘古艺传承册’,放在社区图书馆展览。另外,考虑到孩子和老人的作息,我们把活动时间定在每周六上午,每次两小时,先试运营一个月,再根据反馈调整。”

消息刚在社区群里发布,5栋的小李就带着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萌萌来报名。萌萌攥着画满剪纸图案的笔记本,眼睛亮晶晶地说:“我想跟李奶奶学剪纸,妈妈说我剪的小兔子能做成表情包,我还想教李奶奶怎么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她的剪纸!”李奶奶恰好也在办公室,听到这话,笑着拉起萌萌的手:“奶奶的剪纸确实只会贴在家里,要是能发朋友圈,让外地的孙子也看看,那就太好了!”

试运营第一天,社区活动中心被布置得格外温馨——张爷爷的竹编架旁摆好了泡着竹篾的水盆,李奶奶的剪纸桌铺上了红色宣纸,王师傅的面塑案头放满了五颜六色的面团,每个工位旁都多了一把小椅子,留给结对的孩子。9岁的乐乐分到跟张爷爷学竹编,他蹲在竹编架旁,看着张爷爷灵活地穿插竹篾,好奇地问:“爷爷,为什么竹篾要泡在水里呀?”张爷爷拿起一根泡软的竹篾,递到乐乐手里:“泡过水的竹篾有韧性,不容易断,就像做人一样,得经点打磨才结实。”乐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学着张爷爷的样子,把竹篾搭在架上,却总也对不准经纬,急得鼻尖冒汗。张爷爷耐心地握住他的小手,一点点调整位置:“别急,先找准‘经篾’,再把‘纬篾’压一挑一穿过去,就像玩拼图一样。”

另一边,萌萌正拿着手机给李奶奶拍剪纸教程。李奶奶要剪一幅“福兔迎春”,萌萌蹲在一旁,举着手机调整角度:“奶奶,您剪兔子耳朵的时候慢一点,我把镜头拉近,这样大家能看清您怎么转弯。”剪到兔子眼睛时,李奶奶的手微微有些抖,萌萌立刻暂停拍摄:“奶奶,您歇会儿,我帮您倒杯水。”等李奶奶喝完水,萌萌又想起一件事:“对了奶奶,我教您用手机的‘慢动作’功能,这样您剪细节的时候,视频里能看得更清楚!”李奶奶看着手机屏幕里自己放慢的动作,惊讶地说:“这手机还能这么用?以前我总觉得高科技离我很远,现在才知道,它还能帮我传手艺呢!”

一个月的试运营很快结束,结对小组的成果远超预期——乐乐跟着张爷爷编出了第一个竹编小筐,虽然边缘有些毛糙,但筐底的“米字纹”编得格外整齐;萌萌帮李奶奶剪的“福兔”做成了表情包,在社区群里被转发了上百次,还有外地的网友私信问能不能买李奶奶的剪纸;王师傅的面塑在孩子们的拍摄下,变成了“捏面人教程”短视频,播放量破万,甚至有附近社区的人专门来请教。

最让人惊喜的是7栋的陈爷爷,他跟着12岁的小宇学了手机修图后,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都翻了出来——有年轻时在工厂做木工的工作照,有带着儿子在公园放风筝的合影,还有和老伴结婚时的黑白照。小宇帮他把照片扫描进手机,修复了泛黄的边角,还加了怀旧滤镜。陈爷爷看着修复好的照片,眼眶泛红:“这些照片以前总怕弄丢,现在存在手机里,还能发给儿子看,他在外地工作,好久没跟我一起翻老照片了。”小宇还教陈爷爷做了一个“时光相册”小程序,把照片按年份分类,陈爷爷没事就翻开看看,有时还会对着照片给小宇讲过去的故事。

试运营总结会上,林溪团队收到了不少暖心的反馈。张爷爷拿着乐乐帮他拍的竹编视频,笑着说:“以前总担心竹编手艺没人学,现在看乐乐这么喜欢,还帮我做成了教程,说不定以后真能传下去。”萌萌的妈妈也发来消息:“孩子现在每周都盼着周六,不仅学会了剪纸,还变得更有耐心了,上次帮邻居奶奶调手机音量,还说‘要像李奶奶教我剪纸一样,慢慢教’。”

根据反馈,团队对项目做了两处优化:一是增加“古艺体验日”,每月最后一个周六邀请社区居民来体验竹编、剪纸,让结对小组当“小老师”,既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也让老手艺被更多人看见;二是开通“线上古艺展厅”,把孩子们拍的教程视频、老匠人的作品照片上传到小程序,方便居民随时查看,还能在线预约购买老匠人的手作,帮老人们增加一点收入。

“古艺体验日”当天,活动中心挤满了人。乐乐戴着“小老师”的红袖章,站在竹编架旁,教邻居阿姨编竹篾:“阿姨,您看,这根是经篾,要固定好,纬篾要压一挑一,就像这样……”阿姨学得认真,时不时点头:“以前总觉得竹编难,没想到跟着小朋友学,倒觉得简单多了。”李奶奶的剪纸摊前,萌萌正教一位年轻妈妈剪窗花:“剪的时候要把纸对折三次,再沿着画好的线条剪,打开就是一朵八瓣花啦!”年轻妈妈剪好后,兴奋地拍了照发朋友圈:“在社区跟着小朋友学剪纸,成就感满满,准备贴在家里窗户上!”

线上展厅也格外热闹。陈爷爷的老照片修复作品被放在“时光记忆”板块,不少居民留言:“陈爷爷的照片太有年代感了,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事”“能不能请陈爷爷帮我修复一下家里的老照片?”陈爷爷看到留言,主动在群里回复:“大家要是有老照片要修复,周六来活动中心找我,小宇会帮我一起弄,免费!”

初夏的一个周末,团队把两个月来的成果做成了“古艺新声”展览——社区图书馆的墙上挂满了老匠人的手作和孩子们拍的照片,玻璃展柜里放着乐乐编的竹筐、萌萌剪的福兔,电视上循环播放着“古艺教程”短视频。林溪站在展览台前,看着老人们带着孩子驻足观看,孩子们指着照片里的自己兴奋地讲解,老人们则骄傲地跟邻居介绍“这是我的小徒弟”,心里满是温暖。

展览结束后,张爷爷找到林溪,递来一个用竹篾编的小篮子,篮子里放着几颗刚摘的枇杷:“这是我用乐乐教我拍的教程,在网上学的新花样,编了个小篮子送给你们。枇杷是自家种的,甜,你们尝尝。”林溪接过篮子,枇杷的清香扑面而来,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竹篮、几颗枇杷,更是跨代互助结出的温暖果实。

当天晚上,林溪团队在办公室开了个小型庆祝会。陈明宇打开小程序的后台数据,笑着说:“古艺展厅上线两个月,访问量突破5000,有12位老匠人接到了手作订单,‘青少年科技助教’项目还被区里评为‘社区创新案例’,下个月要去做经验分享呢!”江熠拿出一张新的活动策划图:“接下来我们可以联动周边社区,搞‘古艺巡游展’,让咱们社区的老手艺走出小巷,也看看其他社区的特色技艺,互相学习。”

林溪看着窗外的星空,想起刚启动项目时的忐忑,再看看现在社区里的热闹景象,突然明白: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让老人追赶潮流,而是用更温柔的方式,让他们的手艺被看见、被珍惜;而跨代互助的魔力,也不止是孩子学手艺、老人学科技,更是让不同年龄的人,在彼此的陪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温暖。

第二天清晨,社区的广播里传来新的通知:“‘古艺巡游展’将于下周六启动,首站前往幸福社区,欢迎居民报名参与,一起带着老手艺去‘旅行’……”广播声里,张爷爷正带着乐乐整理竹篾,李奶奶在教萌萌剪新的纹样,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温暖的跨代传承画卷。社区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关于手艺、关于陪伴、关于温暖的片段,正像春天的种子,在每个人心里慢慢发芽,长成一片繁茂的森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