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玄幻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21章 国际写作营的屁股露出来了

第421章 国际写作营的屁股露出来了

《最美的青春》讲的是一群年轻的大学生走上塞罕坝,与原有的林场职工一起组成先遣队上山种树的故事。

以六十年代国家号召植树造林,兴建塞罕坝国营林场为背景。此时的塞罕坝黄沙漫天,坝上的人连媳妇儿都娶不到。

一名城市里的年轻人率先响应国家的号召,向组织上申请调到了塞罕坝,从大学老师成为了林场职工。

冯程带着一只路上收养的流浪狗走进林场,刚到林场就因为拿粮食喂狗跟厨师刘师傅发生了争执,两人因为杀狗问题大打出手。

经过领导调解,刘师傅才知道冯程是在当地打游击牺牲的冯大队长唯一的孩子,两人解开误会,刘师傅允许冯程用剩饭喂狗。

刘师傅带着冯程来到冯大队长埋骨的树下,这棵树正是塞罕坝仅剩的那一棵树。

冯程在林业局的安排下,上坝种树,可惜存活率极低,之后虚心向老技术专家学习技术,在老专家去世后接过种树的衣钵。为了提高存活率,林场派遣先遣队建设育苗基地。

接着在国家林场成立的背景下,林场招收到了一批的学生来到塞罕坝进入先遣队。

只知理论不懂实操的大学生,加上不适应艰苦的环境,跟冯程和其他先遣队成员不断爆发矛盾。

地窝子在大学生看来,就是放白菜的地窖根本不像是住人的地方,男生发牢骚,女生直接哭了,一时间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当然在这群大学生里面也有实干派,大学生覃雪梅就是其中的代表。

不过理论功底扎实的覃雪梅跟半路出家的冯程第一次见面,就吵了起来,覃雪梅差点被冯程一镢头送走。

冯程的此举让林场认为他的精神出了问题,要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毕竟在山上三年没种活一棵树,又把自己搞成了野人……

之后双方矛盾冲突不断,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生们也逐渐开始适应塞罕坝,并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冯程和大学生们合力种树,并发现了外地来的树苗不能适应本地气候,本地育苗的方式也不行,最终使用“全光育苗”的方式提高了种树的成活率。

所谓“全光育苗”其实就是不用遮阴,树苗在苗圃里就开始承受日照和风雪的毒打,长大后再种到山上,种植成活率大大提高。

温室里的朵适应不了风吹雨打,散养的孩子长大后生命力更强。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塞罕坝植树成林的速度加快,在时间的积累下,风沙荒漠下的塞罕坝终成绿洲。

这批大学生除了以覃雪梅为代表的大学生最终安家塞罕坝外,跟随覃雪梅而来的追求者武延生却时刻想走,在种树的过程中不断作妖,为了获得覃雪梅的好感毫无下限。

看到冯程跟覃雪梅的关系渐近,不断地针对冯程并制造误解。最终把戏终究被拆穿,覃雪梅和冯程成为一对,两人成为夫妻共同扎根塞罕坝。

在主线的剧情里面,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冻死在送寄养路上的刘师傅,往山上送给养的林场职工因为老婆生孩子忘了送给养,导致大雪封山之时,先遣队断粮半个多月。

在这半个多月里,先遣队通过吃老鼠肉、平日里厨师搜集的大学生浪费的剩饭为生,想出去求救人差点被冻死在路上。

刘师傅得知之后,架上马单独出发送给养。刘师傅出发不久,林场领导接到空军通知,林场挂上了断粮的求救布条。林场立即组织人手营救,追上刘师傅的时候,他已经被冻死在了雪窝里面。

刘一民对里面的内容稍微改动,使之符合八十年代写作的故事风格。另外对因为工作失误导致先遣队断粮、刘师傅冻死的给养员结局做了交代——判刑入狱。

翌日,《燕京日报》刊登出了刘一民在美国受到中情局策反后,勇敢揭露阴谋的相关消息。

相关部门之所以选择《燕京日报》,也是为了不过度刺激美国。

这应该是《燕京日报》成立之后卖的最火的一期了,报社当天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印刷机,印多少报社就要多少,根本不愁卖。

《燕京日报》除了在燕京销售渠道比较齐全外,其余地方都不如国家级媒体。

但本期的《燕京日报》多有不同,在神秘力量的帮助下,南方的市民一觉醒来也在书店看到了《燕京日报》。

读者拿着报纸纷纷痛骂美国,认为美国佬实在是太坏。一些所谓的理中客想来一些看似理性的发言,也被淹没在人民的口水战里面了。

“恁娘,你没看这图片都是美国报纸的!”读者破口大骂道。

接下来,各地的地方媒体开始转载《燕京日报》的消息。跟读者破口大骂不同,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学者教授反应不一,众说纷纭,领导在审批对外合作项目的时候开始留了一个心眼,临行前对外派的教授先做出国预警。

教育部的相关政策也紧锣密鼓地出台,针对外国相关资金进入高校做了严格的限制,学校接受外国资金时必须向教育部门报备并接受审核。

文艺界对作家的出国访问并没有进行限制,却开始调查各个邀请项目背后的资金背景,但真要靠文艺界自身去调查,自然是不行的,毕竟文艺界大部分时候也只能对内进行管理,手伸不出去。

《燕京日报》在刊发之后,带着记者对刘一民做了一次简短的采访,主要是向读者证明,这件事情是真的。

燕大,刘一民将摩托车停好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快速走了进去,严家炎看到刘一民后拉着他说道:“你是豫省汝县的是吧?”

“怎么了?”

“你们县今年高考成绩不错嘛,两个考上燕大的。”

“您怎么知道的?”

“刚才我翻了翻新生名册,无意中瞧见的。一个小县城考上两个,还都跑到咱们中文系了。”

吴组缃恰好走过来,听到讨论声说道:“我每年都扒拉名册,就想看看老家有没有人能考上,可惜这么多年都没碰到一个。一民,你们县是怎么教育的?”

“其中诀窍说来也简单,但说来也残酷。”刘一民将汝县高中成绩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的教学、刷题的方法简单的说了几句。

吴组缃听完道:“残酷?我倒不这样看。一些地方学生罪没少受,但是成绩也没提高,至少这个方法让有的学生抓住了一线机会!”

“这个方法我看有些高分考生多的地方都在用。”严加炎说道。

汝县尖子班教育有几年了,可算开始真正的开结果了。有时间看看名册,到底是哪两位老乡来了。

吴组缃和严家炎都拉着让刘一民讲一讲在美国的故事,刘一民拉着手说道:“两位大教授,报纸上的内容已经很详细了!”

“卑鄙啊!”吴组缃咒骂道。

开学第一天,刘一民基本上都呆在文研所里面,外汇额度到手了该到使用的时候了,哪些应该买,哪些能缓缓都得先讨论再批准。

刘一民过了一遍之后做到心中有数,将桌子上的文件全部审批完成。

一万美元的外汇额度对于刚成立的文研所来说足够了,可是对于研究欲强加上好不容易有了经费的教授们可不够,恨不得将能想到的资料都买回来。

文研所优先保证跟所里研究项目有关资料的购买,至于其它的,在经费紧张的时候可不当这个冤大头。

“闫真,你将批过的资料整理一下,整理后跟教授对接一下。”刘一民放下钢笔,冲着外面喊道。

“好的,所长。”闫真说完,将一摞资料抱出去分类去了。

“刘所长在吗?”

正在整理文件的四个人听到门口的声音立马抬头看去,闫真见来人是崔道逸,赶紧说道:“崔编,所长在办公室里面,我去给您叫。”

刘一民没等闫真进来就开门走了出去,崔道逸大笑着伸出手跟刘一民握手,走进办公室的时候不忘打量一眼闫真。

关上门,崔道逸指着外面说道:“刚毕业的小伙子可以啊,再干下去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秘书了。”

“师兄,你别开师弟的玩笑了,你今天来干啥?”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