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错位时空:与古人分享日常 > 第125章 毛熊与玉米 二

【约瑟夫逝世后,玉米书记穿过冷战的帷幕,开始积极与美国进行农业上的交流,不断派出农业代表团访问老美以及其他农业发达国家,访问重点就是吸收有关种植玉米的先进经验,因为他曾得出过结论,增加谷物生产的最大潜力,就是扩大境内玉米的播种面积。】

【于是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决定将玉米播种到全境,按照设想的计划,玉米将成为第二面包,并且有望解决其自身农业的两个问题,分别是缺乏谷物和缺乏牲畜饲料。毛熊那边在关于增加畜牧产品的生产的报告里写有,要用增加谷物生产的办法来发展畜牧业以及保证人民生活需要,而增加谷物生产的最大潜力就是扩大境内的玉米播种面积,玉米是最高产的作物,应该在境内所有的地区广泛推广,在赫鲁晓夫的大力推动下,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但他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提出了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1800万公顷都不满足吗,还要扩大!”

“毛熊不是很强吗,为什么这方面有些儿戏的感觉,如此大的国土不可能全部适合种植玉米啊,南稻北粟,南橘北枳,种植的作物要服水土才行啊,这些道理都不懂吗”。

人们听着天幕的介绍,期间也看到好多弹幕,大概也能猜测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但令他们疑惑的是,一个强大的联盟领导者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劲的表现。面对如此草率的行为,人们只能想到,或许是年轻时的成功,让他忘乎所以了吧。

“我记得之前讲毛熊时,也提过毛熊有的吃,但不多,而且都是基本物资,当时我们还觉得挺不错的,现在回头看,原来问题出在这啊”。

【后来,一场声势浩大的玉米推广行动就此展开,在这股热潮之下,哪怕是那些从未种过玉米,甚至根本不具备玉米生长条件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的进行种植,这场玉米种植浪潮席卷而来,许多原本种植其他粮食作物的农场,也被要求改种玉米,仿佛只要种上玉米,毛熊的农业困境就能立刻得到解决。】

【玉米不仅在农业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还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莫斯科的展览馆,特意开辟出一个专门的玉米展厅,用来展示玉米的各种成果,城市的街头巷尾,也出现了许多专门售卖玉米食品的店铺,玉米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

【1953年至1962年,毛熊玉米种植的面积扩大了十倍,尽管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努力,这场看似充满希望的玉米运动,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因为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书记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他年轻时曾依靠玉米获得的美誉,并没有让他积攒更多的有关玉米的知识,反而让他忘乎所以,玉米难以在西伯利亚的冰原生长,而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掀起了一股浮夸风,甚至一些国家机构人员从国外购进大“棒子”,谎报收成。】

明-朱元璋

朱元璋:“好耳熟啊,咱好像在哪听过”。

一旁陪同的臣子一听,立马跪下:“还望陛下明察”。

朱元璋提的是献稻穗祥瑞的故事,,虽然知道这可能是后人艺术加工出来的,但不妨碍他拿来用,随口那么一说,剩下你们体会去吧。其实这口锅得陈勇背,高中以后他就没碰过古代历史了,那大数据给他推的除了他的兴趣爱好外,但凡涉及王朝历史的,那就基本上是野史了.......,而陈勇又喜欢看这些野史小剧场,面对古人的质疑他的回应是,虽然不够正,但真的很有意思,不是吗。

【然而有趣的是,玉米书记居然继续不切实际地推行玉米种植运动,一意孤行。最后,经历惨痛失败的毛熊不得不向加拿大等国家大量进口粮食。有人曾调侃说,这就像是表演了一场魔术,在哈萨克斯坦辛苦种下粮食,最后出现在了加拿大。】

【这场玉米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盲目地在地理条件根本不合适的地区播种玉米,这是一个严重的决策失误,毛熊过去传统的玉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的南部,那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玉米生长,但在这次大规模推广中,许多其他地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跟风种植,而广大农民又普遍缺乏在这些新地区种植玉米的经验,这就导致不少地方的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最终却颗粒无收,更别指望用这些玉米来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了。】

【此外化肥供应不足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高产种子不代表一定能丰收,养分是十分关键的,1962年,毛熊美工型土地所适用的化肥量与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相比,差距悬殊,在缺乏营养的情况下,玉米生长得不到充足的养分支持,产量自然难以保证,最终这场玉米热也就成为了笑柄,慢慢落下帷幕。】

故事结束,一场原本以为高产种子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白日梦彻底破碎了,而此时天幕下。

汉-刘彻

“陛下,出海一事还要继续吗”。桑弘羊说的是好久以前的计划了,当时他们听到海外也就是美洲那有片高产作物,再加上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他们觉得自己能出海了。

“这个嘛”。

桑弘羊:“陛下,此前不知远洋的危险,臣也见识过下面那帮人搞出的地球仪,路途遥远啊,而且新种子也要大量时间培育高产,不太可能一下子就适应本土的,各方面都不可能达到后世超市里的那样的”。

刘彻:“是啊,更糟糕的事,到时候差距大了,最后民众会接受不了的....”。

“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刘彻回忆着之前看过的语录,也是明白自己以前就是犯了这种错,连同大臣一起对未来有种盲目自信,就和玉米书记一样,太着急了,但他刘彻还有机会,得及时止损。

就这样,两人一个放梯子一个顺势就下去了。其实计划早就已经不受关注了,但又不太好无理由的暂停,都说君无戏言,突然取消,是不是有点太影响皇家信誉了,就是这样有些儿戏的理由,却是许多皇帝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两人一唱一和,就把去美洲找种子的计划先搁置吧,改沿海跑一跑去各个岛上埋地标了,万一溜达着就在东南那片群岛找着好东西了呢。

唐-李世民

看到天幕说的故事,李世民就他们之前的远洋计划提问,下面的臣子自然明白这是在议的什么事,魏征回复道:“陛下,这地就那么一些,哪怕有高产作物也不是一年两年能推广的,连习性都没摸透,就急急忙忙的大面积种植,万一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房玄龄接了一句:“更重要的是,农夫需要大量时间学如何种植和打理新作物,他们没那么容易接受的,谁敢用身家性命去赌”。

李世民看了看其他人,问道:“你们呢,什么想法?”

“臣也不敢相信新作物就一定能解决问题,那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培育,去适应本土提高产量,那有一出来就能大丰收”。

“臣附议”。总的来说,其实就是抗风险能力差,不太敢尝试,更何况是一种没见过,要漂洋过海去寻找的新作物。

李世民此时则是想到一件其他的事,远洋要是人员损失太多,对皇家名誉可不是什么好事,这种事最好外包,自己做金主就好了,想到这,李世民说道:“造船还是要继续,毕竟还和贸易有关,至于特地去寻种子这事,交由民间那些有胆量的商人去资助完成吧,就说有大发现的,重重有赏,具体你们写个折子呈上来”。

“陛下英明”。

除了改变出海计划,各朝代的人把重心放到了另两件事上,一是育种,还有就是肥料,虽然不知道化肥是什么,但河底淤泥,牲畜粪便等等之类的早就开始使用了,他们打算继续研究这些东西,说不定化学就慢慢发展起来了呢,还是这些方法来提高产量更实在一些,至于其他高产作物....不急,可以有,也可以暂时没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