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670章 观察对象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第1670章 观察对象

作者:咖啡就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3 12:33:48

(整理修改大纲,比较慢。)

二月的伦敦,天色铅灰,像一块浸了水的破洞毛毡,沉沉地压在城市上空,偶尔吝啬地透出些惨白的光。

零星飘着的,与其说是雨丝,不如说是液化了的湿冷寒意,黏糊糊地沾在外套上。

气温勉强维持在零上五度,但那种穿透骨头的阴冷,比冬天的江南更让人心烦。

李乐从一辆双层的通红的公交车上下来,缩了缩脖子,双手插进兜里,快步穿过罗素广场。

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轻微摇晃,像是对这恼人天气无声的抗议。

过了马路,便是目的地,金普顿菲兹洛伊酒店。

一栋庞大的维多利亚时期建筑,浅黄色的波特兰石立面历经风雨。

层叠的拱窗、雕花的檐口、以及屋顶那些姿态各异的石像鬼,无不诉说着十九世纪末这个不怎么联合的王国,最后的奢华与繁复。

门楣上方镶嵌的四个老娘们雕像,中间那位叫迈瑞昆的,石雕的面容历经风雨有些模糊,但那紧抿的嘴唇和略显刻薄的神情,不知怎地,让李乐想起了克里克特教授,砸了咂嘴。

记得刚来伦敦的第二天,时差还没倒过来,脑袋里像灌了铅,行李箱都没打开,就被克里克特一个电话传送到办公室。

那个瘦削的,衣着一丝不苟的老嫲嫲,没多少寒暄,直接扔过来一张书单,上面列着三本专业书籍和三十篇涵盖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转向的文献。

“李,”老太太的声音如下着命令一半,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不是科班出身,第一年,补上硕士核心课,通过考核,拿到预备博士资格,这些,算是将就着完成了。”

“第二年开始,进更深度的专业的学习,一个月内,基于这些材料脉络,写两篇论述,一篇关于文化相对论的意义与局限,另一篇,谈谈你对文化习性概念的理解。”

“另外,第二年开始的重点任务,是社会和田野调查,你需要选择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的实地研究,最终完成调查报告和论文。田野时间最长不超过十八个月。三天后,给我一份详细的研究计划书。”

之后的两个晚上,李乐几乎对着电脑屏幕抠破了头皮。最终,提交了一个名为“研究伦敦的华夏留学生群体,聚焦他们的身份认同与跨国流动实践”的大纲。

计划书交上去,克里克特没隔夜,回了封邮件,上面一串儿带着嘲讽的奚落,“兔子专吃窝边草,缺乏学术冒险精神,但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选择,李先生。但愿你的田野深度不会像你的地理距离这么近便。最长别超过十八个月,别到了最后给我交出一份和巴黎塞纳河一样流水账。”

又在一片涂涂改改之后,补充了一句老生常谈,“记住,保持距离,既是观察者,也是反思者。”

今天来这家酒店,正是这项“窝边草”研究的一部分,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他的研究对象,或者对象们,一场由学联组织的在伦敦的留学生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元宵节聚会。

推开沉重的黄铜边框玻璃门,室内的暖意和外面判若两个世界。

一股混合着老旧木材、皮革抛光剂和淡淡香氛的气息扑面而来。

内部空间比外观更显恢弘。

高耸的大理石柱支撑起绘有精美壁画的天花板,巨大的水晶吊灯折射出柔和的金色光芒。

深色橡木护墙板打磨得光可鉴人,墙上挂着厚重的油画,地毯图案繁复,踩上去悄无声息。穿着笔挺制服的侍应生悄无声息地穿梭,整个空间里都带着一种旧世界的优雅与静谧。

瞧见李乐进门,一穿着马甲、身材修长的侍应生小哥迎上前,微笑着询问,“顾得阿夫特农,死二,没啊还饿浦有,死二?”

李乐收回打量四周的目光,“你好,我来参加华夏学联的活动。”

“是第一次来我们酒店吗,先生?”侍应生笑容可掬。

“是的。”

“活动在一楼的菲茨酒吧,请跟我来。”侍应生侧身引路。

李乐跟着,越往里走,越感觉到这个酒店里,繁复道几乎有些逼仄的奢华感。

“我们酒店的历史超过一百年了,”侍应生边走边热情地介绍,语气中带着自豪,“您看这设计,很多细节都出自查尔斯·多尔?先生之手。当年,他也是以我们酒店的餐厅和酒吧为蓝本,设计了泰坦尼克号上的一等舱餐厅和酒吧,这里的有些家具和装饰,都是同一批工匠打造的,风格一致。”

泰坦尼克号?李乐嘴角一撇,这个类比可不算太吉利。可看这里档次,学联这次活动,场地费怕是不少,人均三十镑的份子钱,也不知道够不够。

路过一段华丽的楼梯时,李乐下意识地摸了摸楼梯转角处一个雕刻精致、鎏金有些剥落的小金龙。

侍应生瞧见,笑着说,“这是酒店的标志性装饰之一,泰坦尼克号头等舱酒吧里的那条是一对。很有东方风情,不是吗?”

“呵呵呵。”感受着冰凉滑润的龙身,李乐心说,东方?这特么就是个带翅膀的大蜥蜴,还尼玛龙,龙个粑粑。

很快,来到一扇双开大门前,里面隐约传来喧哗的人声。

门楣上挂着“Fitz's”的铭牌,侍应生优雅地推开门,做了个“请”的手势,“就是这里了,祝您愉快。”

李乐道谢,迈步进入。

酒吧内的氛围比大厅更显轻松活跃一些,但依旧保留着百年前的格调,看来侍应生说的没错,一进门,倒真像是还原了电影里,那艘大船上头等舱的酒吧一样。

深棕色的橡木墙面与赭红色丝绒、酒红色真皮沙发营造出私密氛围,黄铜灯饰在吧台投下温暖光晕。大理石台面映照着琥珀色酒瓶,复古镜面与彩绘玻璃窗折射出微光。

彩色玻璃窗、维多利亚时代的古董、鳄鱼皮壁纸、熊熊燃烧的壁炉和那个最显眼的挂在天花板正中,被一根根鸵鸟羽毛环绕的超大镜子球。

酒吧里,已经有不少国人面孔聚在那里,三五成群,交谈声、笑声混在一起。

入口处摆着一张铺着白色桌布的长条桌,几个明显是学联的组织人员正在登记。

李乐把身上的大衣递给衣帽寄存间的服务生,接了手牌看了眼,“38”号,就差喊上一句,二楼贵宾一位。

理了理身上的休闲西装,凑到长条桌前,要过已经密密麻麻的签到表,找到自己的名字,签字。

顺势扫了一眼,帝国、国王、敦大、艺大....甚至还有牛剑的,粗粗一看,竟有百十号人。这规模,确实超出了他的预期。

进到里面,李乐找了个靠近角落、又能纵览全场的位置,开始打量他的研究对象'们。

衣着是首先映入眼帘的社会化符号。许是提前有要求,这里少了学生气的随意。

男生们大都身着剪裁合体的白色衬衫、黑色领结、深色西装,腕间不经意露出的手表闪着金属光泽。

女生们则更是“百花齐放”,妆容精致,穿着当季流行的裙装,搭配着样式各异的高跟,或是设计感十足的绒衫搭配着半身裙,拎着的包包从Longchamp、coach到偶尔一闪而过的LV、Gucci,无声地标注着各自的消费层级和审美趣味。

交谈声不断传来,大都是普通话,夹杂着各地口音,偶尔爆发出阵阵大笑。

话题五花八门,抱怨导师和论文deadline,交流哪个专卖店里上了新款,对比各家中餐馆的优劣,讨论即将到来的考试。

有关于买房、买车的,“我爸妈说先在Zone1买个三居室给我住,以后出租也方便”、“最近在看车,AmG系列的那一块好点?”

有交流旅行心得的,“夏天去不去希腊”、“等了一个星期都没见到极光”、“滑雪去不去”。

而更多的围绕着申请研究生、实习机会、投行、咨询公司的招聘流程、哪家银行的毕业生项目最给力....“高盛”、“摩根士丹利”、“麦肯锡”、“硅谷”、“实验室”这些名词像暗语一样在空气中频繁碰撞。

这些话题让李乐有些恍惚,仿佛置身于某个国内的成功人士论坛,而非一群尚未完全踏入社会的学生中间。

他看到一个男生被几个人围着,正在侃侃而谈他暑假在某家知名投行实习的经历,手势夸张,语气自信,另一边,几个女生围在一起,比较着各自新买的手机,Vertu、mobiado已经出现,但更常见的还是摩托的V3和诺基亚的8800,ipod nano的白色耳机线也成为不少人的颈间装饰。

窗前角落里,还有一个男生安静地坐着,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经济学教材装逼。

这些年轻的面孔上,交织着初来乍到的青涩、学业压力下的疲惫,以及在这种特定社交场合中努力展现的自信与成熟,他们的衣着、谈吐、形成的一个个小圈子,似乎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身份、适应与渴望的故事。

“嘿,李乐!你也来了?”

一个略带惊喜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观察,扭头一看,一穿着件黑色毛衣配西装,也不用二十年,十年后就会被喷成土鳖,可这时确是时尚表现,烫着一脑袋卷毛,长得有点儿像东叔加厚版的小伙儿,挺着堪比35d标准的胸大肌走了过来。

李乐瞧见,笑着点点头。

当年来交流时认识的那批人已经毕业的毕业,退学的退学,失踪的失踪,平日里独来独往,仙隐于图书馆公寓,脱离“群众”许久,和留学生圈子没什么来往的李乐来说,迈出调查的第一步,是要找到“组织。”

于是,在经过校内观察和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信息之后,司汤达,这个有着古怪名字,LSE学联里的一个活跃人物,国际关系专业大三的学生,进入了李乐的视线。

几次食堂里草草设计的“偶遇”加“请客”,再来上点儿“亲和力”以及“孤独感”的传递,让李乐有了接触到新一批留学生圈子的机会。

这次名为“团元宵”的活动,就是源于司汤达的盛情邀请。

“你电话发短信的,能不来么?”

“咋样,阵势不小吧?”

“可不小,不过,这地方,有点儿太.....”

司汤达晃了晃手里的威士忌酒杯,环顾四周,指了指吧台那边,一个被簇拥着的高个子男生,“看见没,韩远征,学联的韩秘书长,帝国理工的环保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高中时候就到这边来了,人脉广,吃的开,这次就是他联系的几个私人赞助。才到这里来的。”

“私人赞助?”

“嗯,都是有实力的主,不在乎的。就像那边,”司汤达下巴一抬,示意在一扇屏风边上,“那边那个穿红裙子的,艺大的,学音乐史。”

“那个,黑色裙子,露着背的,玛丽女王的。”

“还有那位,红空来的少爷,不喜欢和他们那群人玩儿,现在在UcL学金融。”

听着司汤达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场内各校的“风云人物”,李乐的心里想的却是,消费符号、话题分层、内部权力结构、场域变换.....

虽然司汤达依着惯例,没说这些人家里的是干嘛的,但这些鲜亮的个体,已经明显的被家庭、财富、教育背景、乃至地域文化重新分类,在这个临时的“场”中形成看不见的层级与边界。

抿了一口杯子里的苏打水,“看来今天真是群英荟萃了。”

“那不是萝卜么?”

“哈哈哈,不过,搞这么大场面,就为了应个景儿,过个元宵节?”李乐有些明知故问。

司汤达嘿嘿一笑,“乐哥,过节就是个由头。”

李乐点点头,看到那个被称为韩秘书长的韩远征,正游刃有余地周旋于不同的小圈子之间,握手、拍肩、寒暄,姿态熟练,带着几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社交老练。

“这么说,我是沾了你的光了?”李乐半开玩笑地对司汤达说。

“哎呦,乐哥你可别寒碜我。”司汤达连忙摆手,“我就是学联里,跑腿打杂的,你是克里克特教授的高徒,那才是真金字招牌。”

一句话,更证实了李乐的猜测,隐形的门槛。

两人正说着,一个穿着剪裁精良的深蓝色西装、戴着无框眼镜的男生走了过来,手里也端着一杯威士忌。他先是冲司汤达点了点头,然后目光落在李乐身上,带着审视和一丝好奇。

“汤达,这位是?看着面生。”普通话里带着股子塑料味儿。

“哟,岳哥。”司汤达立刻换上更热情几分的笑容,“给您介绍一下,这是李乐,LSE的博士,人类学的。乐哥,这是伍岳,帝国理工材料系的博士后,助教,也是咱们学联的副会长,老大哥了。”

“你好,长安,李乐。”李乐伸出手。

“你好你好,伍子胥的伍,岳飞的岳,建宁人。”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你知道?”

“韩退之的谒衡岳庙,您这名字,够气势。”

“嗨,不过,真么这个意思,因为我妈姓岳。也是后来中学老师说起来的,才知道还有这谐音。不过,你是哪个.....”

“诗书礼乐。”

“咱俩这就有一个共同点了,名的读音一样。”

“那我和岳哥也一样,我妈姓汤。”司汤达说了句,三人都笑。

“来,碰一杯,咱们仨都有共同点了。”

“叮!”三个形状各异的杯子碰了一下。

“司汤达!”听到那边一声喊,司汤达忙抿了口杯里的酒水,“叫我了,我先过去。”

看着跳跃的卷毛离开,伍岳笑道,“小司是个热心的。”

“看的出来。”

“怎么样,第一次参加学联的活动?”

“是。”

“怎么样,感觉?”

“挺热闹的。”李乐选择了一个中性的词,又瞄了眼伍岳,故意道,“看到了不少....有趣的景象。”

伍岳嘴角微扬,似乎听出了李乐的弦外之音,“是啊,众生相。家里给铺好了路的,想着怎么玩得更转,没铺路的,拼命想抓住点什么机会。”

“其实说到底,大多数人出来,不就是为了个更好的前程么?只是这更好的定义,因人而异。”话带着一种通透,或者说,是某种程度的疏离。

李乐心中一动,觉得这个伍岳有点意思。

“岳哥,这话.....呵呵,那你觉得,这种聚会,有用吗?”

伍岳喝了口酒,淡淡道,“作用肯定有,但有多大,看个人。”

“但信息交换是实打实的,比如哪个教授手上有项目,哪家公司在招实习生,甚至哪个区域房价要涨....但,至于更深的,那就不是吃顿饭能有的,说到底,自身没有价值,认识谁都没用。”

“所以才有提纯。”

“提纯?”伍岳先是一愣,嘴角那抹带着点心照不宣的似笑非笑的弧度更明显了些,“不愧是社会科学的,这词,用的挺准。”

“这种场合,本质上就是个筛子。筛掉不合群的,筛掉没价值的,最后剩下的,自然就是你有我没有的。”

伍岳的话里,带着点揶揄。

李乐点点头,目光扫过不远处那个韩远征,正与一个穿着阿玛尼的男生相谈甚欢。

笑道,“筛子的网眼,看来还不小,甚至是.....消费能力?”

伍岳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这些都是硬通货,比学生证好使。你看那边,”他下巴微抬,指向吧台另一侧几个衣着相对朴素、正认真讨论着什么的学生,“那是帝国和牛剑几个搞数学和物理的,可能家里条件一般,但手里有真本事,发过顶刊,或者跟着大牛做项目。他们也是这个筛子愿意留下的纯料,因为未来可能成为技术核心。至于其他的.....”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见过太多的平淡,“大多是背景噪音。”

“一种基于未来预期的资源预配置?”李乐尝试用更专业点儿的语言概括。

“可以这么理解。”伍岳看了李乐一眼,“这就像个微缩的名利场预演。你现在看到的更多的行为,比如那种过度的自信,对奢侈品的追逐,对所谓高端人脉的饥渴,其实都是某种,生存焦虑的具象化。”

“毕竟,远离故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规则体系里,总得抓住点什么来确认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李乐若有所思,“所以,这种聚会,与其说是思乡,不如说是在异乡构建新的身份认同和等级秩序?”

“呵呵呵,”伍岳和他碰了下杯,“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里,更多是刷存在感。你看那元宵,”他指了指长条桌上刚刚摆出来的、酒店后厨制作的形似汤圆的糯米点心,“也就是个道具,应个景儿。真正的主角,是这些穿着西装、端着酒杯,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国际,更成功的年轻人。”

语气里没有明显的褒贬,更像一个冷静的陈述。

“那你呢?”李乐问道。

“我?我就是个....就是个做材料的。”

“那你还来?”

“没办法啊,我是公费。有人说,毕竟都是同胞,能帮点忙就帮点忙,信息互通有无嘛。但要说真指望从这里得到什么机会,”伍岳摇摇头,“不现实。我们这个行当,靠的是论文、是成果,关系有用,但没那么大用。最终还是得看手上有没有硬东西。”

“而且,这种场面见多了。一茬一茬的来来去去,剧本都差不多。有人真能借着这跳板跃升,更多的人,不过是混个脸熟,然后淹没在下一波人潮里。”

“那你觉得,这种提纯过程,对个体而言,是利是弊?”李乐又问。

伍岳沉吟片刻,“看人。对少数有清晰目标、善于利用资源的人,是捷径。对大多数迷茫跟风的人来说,容易迷失,甚至产生扭曲的价值观。”

“有人拼命挤进某个圈子,模仿某种生活方式,最后可能忘了自己出来究竟是干嘛的。留学留学,终究学字当头。但在这里,”他环顾四周,“学往往排在最末位。你看有多少人在讨论课业?”

正说着,司汤达又兴冲冲地跑回来,手里拿着一张打印的名单,“乐哥,岳哥,一会儿有抽奖环节,奖品不错,有ipod nano。”

伍岳笑着摇摇头,对李乐低声道,“看,这就是组织者的智慧。用一点小恩小惠,增加参与感和凝聚力,也是筛子运转的一部分。”

“岳哥,您刚才,算不算,交浅言深了?”

“你不觉得这也是在提纯么?”

“哈哈哈哈~~~”

这个名为“团元宵”的聚会,在他眼中已然呈现出清晰的肌理,它不仅是节日的欢庆,更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关于与未来图景的无声展演。

而伍岳,这个看似融入其中却又保持距离的“老大哥”,无疑是一个极有价值的被观察对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