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644章 邹杰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第1644章 邹杰

作者:咖啡就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3 12:33:48

(昨天家长会人太多挤不进去,今天被老师单找谈话。读者老爷们的建议都有看,就和娃沟通了两天,让娃自己说,以后想干嘛,娃琢磨两天,说,生物吧,学脑机接口,以后能帮视障、瘫痪、肢体残疾的人改善生活质量。老师说娃有善心,一查专业表,得,没一个低于211的,诶,努力吧。)

复大学社政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空调口吹出的暖风,把会议桌旁一位教授仅有的几根,用来遮盖盐碱化的头顶的长发,吹着像哈达一样舞动着,这教授连忙伸手捂住。

旁边还坐着的几位教授和评审专家,似笑非笑的看了眼。坐在首位的系主任翟晓鹏捏起茶杯抿了一口,“杨老师,要不,你往后坐坐吧。”

“诶,好,好。”

“邹老师,你继续。”

“是,主任。”

邹杰,社政学院新引进的讲师,脚盆京都大学回来的博士,穿着一身合体的藏青色西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洋溢着年轻人特有的、混合着紧张与自信的光彩。

手握激光笔,配合着ppt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提纲、数据图表和引用文献,阐述着他的中期报告。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网络社会并非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而是现实社会关系在新技术媒介下的延伸、重塑与映照。”

“其运行逻辑,依然遵循着社会学的基本范式,但在权力结构、互动方式、群体形成、文化表征等方面呈现出显着的异质性......”

声音清晰洪亮,语速控制得恰到好处,显然经过精心排练。

“目前课题进展顺利,已完成核心文献的梳理与评述,初步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阶段性成果方面,已在《社会》、《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相关子论文两篇,另有两篇在审。”邹杰顿了顿,加重了语气,

“主要创新点在于尝试将经典社会学理论,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与网络空间的新现象进行对话和整合......力图构建一个既能解释线上互动特殊性,又不脱离社会学经典传统的分析框架.....”

“并进行跨语境的应用与检验,用以分析网络社群中的权力博弈、身份建构和共识形成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国内学界在此领域系统化研究的空白。”

听着邹杰侃侃而谈,引经据典,试图将自己的研究置于一个宏大而坚实的理论谱系之中,几位老教授偶尔点头,更多的是不动声色地记录着什么。

似乎一切顺利,邹杰脸上的笑容愈发浓郁。

直到进入提问环节。

一位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率先开口,他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问,“小邹老师,你报告中多次提到系统梳理、整合构建?”

“是的,这是我深入这个课题的方向。”

“嗯,很好,不过,我注意到,目前国内,尤其是燕京大学那边,有位叫李乐的学生,现在好像也是博士了。他在前几年,就已经连续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的文章,讨论的就是虚拟社区的权力结构、网络文化的生成逻辑这些话题。”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些,众人的目光聚焦过来。

老先生继续道:“我仔细比对了你的报告,你提出的几个核心论点和分析框架,发现与李乐已发表作品中的思想,存在相当程度的....怎么说,相似性。”

“特别是关于网络社群内非正式权力结构的生成、以及线上互动如何影响线下社会资本这两点,与李乐02年的那篇发在《社会学研究》上的文章,切入点基本是一致的,对于这一点,你作何说明?是否存在过度借鉴的嫌疑?”

问题直白而尖锐,空气仿佛凝滞了几秒。

邹杰脸上自信的笑容未减,似乎早有准备。他微微躬身,从容应答:“谢谢王老师的提问。您说的这一点,我非常清楚。李乐的研究确实起步很早,也极具开创性,我在脚盆读博期间就仔细研读过他的文章,深受启发。”

“学术研究本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前人的研究,无疑为我们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极高的起点。”

邹杰巧妙地将可能的“抄袭”的指控转化为“受启发”和“站在前人肩膀上”,语气诚恳。

“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我在分析线上舆论对现实身份的固化效应时,引入并拓展了符号暴力在网络语境下的操作化定义,这一点是对已有研究的一个推进。在基础性的框架上出现某些相似,我认为是学术积累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关键看能否在共同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属于自己的贡献。”

“而且,在我所有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中,凡是引用、借鉴李乐以及其他学者观点的地方,都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清晰标注了来源。这一点,评审委员会的各位老师可以随时核查。”

这番回答滴水不漏,既承认了借鉴,强调了规范,又点出了自己细微处的“创新”,还将潜在指控化解为“学术积累的正常现象。

另一位中年女老师接着提问,语气温和但问题核心依旧犀利,“邹老师,我同意学术研究需要继承和发展。不过,从你目前展示的成果来看,整合、概括、归纳的痕迹确实比较重,将现有理论应用到网络新现象的解释上,这很好,但原创性的、颠覆性的理论创见,似乎还显得不足。”

“你提到的创新点,更多像是应用层面的扩展和验证。你如何回应这种看法?下一步计划如何凸显本课题的真正创新性?”

邹杰深吸一口气,这个问题点到了他的软肋,却保持着镇定,“张老师的问题非常专业,点出了我们现阶段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实,目前的中期报告更多呈现的是系统性梳理和基础框架构建。”

说完,侧身指向ppt上一页还比较空白的图表,“真正的创新性突破,我们寄托于后续的实证研究部分。”

“目前,我们课题组正在集中力量,针对特定网络社群进行大规模的数据搜集整理和深度分析。我们试图精确刻画信息在虚拟社群中的传播路径、衰减节点以及如何转化为线下行动的动力学模型。”

“例如,我们正在设计模型,以期能更精准地预测某一网络议题的发酵临界点及其现实影响强度。这一部分的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模,将是我们最终结题报告中最具创新性的核心内容,目前仍在紧张进行中,所以未能在此次报告中充分展示。”

这个回答将创新性寄托于“未来”的实证工作,虽然有些取巧,但也合情合理,毕竟这只是一次中期检查。

随后,几位老师又询问了经费使用情况、后续数据获取的伦理考量、以及预计的结题时间等问题,邹杰一一作答,思路清晰,显得准备充分,会议节奏逐渐重回他的掌控。

评审会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专家们低声交谈着陆续离场,邹杰一边整理电脑和材料,一边暗暗松了口气,自觉表现尚可。

“邹杰,你留一下。”系主任翟晓鹏的声音传来。

邹杰忙抬头:“翟主任。”

翟晓鹏走过来,“邹老师,汇报得不错。”

“谢谢翟主任肯定,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邹杰连忙谦逊道。

翟晓鹏点点头,指了指邹杰刚才放下的论文打印稿,声音不高,语重心长,“不过,刚才王老师提的那个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你还是要时刻放在心上。”

“借鉴、参考,都没问题,学术就是这么做的。但分寸感很重要,尤其是当你和别人的研究领域、方向甚至视角高度重叠的时候。怎么样在引用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快、更清晰地走出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无法替代的学术标签,这是你需要认真思考的。”

“不要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整合者或阐释者,要争当开创者。这里面,度的把握很关键,转换的功夫要下足。”

邹杰立刻点头,态度诚恳,“我明白,主任您放心。我会特别注意这一点,后续的实证分析和理论提升部分,一定会着力突出我们课题组独立的思考和原创性的贡献。”

“嗯,有这个意识就好。”翟晓鹏点到为止,不再深究,换了个话题。

“对了,寒假过后,三、四月份吧,系里打算组织几个像你这样的青年骨干教师,去燕大社系做个交流,互相了解一下研究进展,也展示一下咱们年轻老师的风采。你准备一下,到时候你肯定是主力。”

“去燕大?”邹杰一皱眉,“那,具体大概是几号呢?主任。”

“初步定在三月底四月初吧,怎么,你那边时间上有冲突?”翟晓鹏问道。

“哦,没有没有。”邹杰赶紧摇头,解释道,“只是.....我刚好投稿了四月份在欧洲举办的社会学协会年会,就是这个课题阶段性成果的相关综述,如果.....如果侥幸中了,就怕那个时候可能正好需要去国外参会作报告。”

“时间上,不知道会不会冲突?”

翟晓鹏闻言,挑了挑眉,脸上露出些许感兴趣的表情,“哦?投了欧社的年会?好事啊!这可是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要是能中,当然以那边为重。”

“这样,交流团的事,到时候再看具体情况协调,实在不行就下次。你先把年会的事情准备好,这是大事。”

“谢谢主任理解!”邹杰松了口气,心里却莫名地泛起一丝波澜。

“嗯,好好准备吧,争取能站上国际讲台,给咱们复大争光。”

翟晓鹏鼓励地拍了拍邹杰的肩膀,出了会议室

邹杰站在原地,望着主任离去的背影,刚才汇报时的自信满满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期待、野心与隐隐压力的复杂情绪。

国际年会、燕大交流、还有那个,李乐....

深吸一口气,邹杰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电脑,转身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关上门,邹杰松了松领带,将评审会上那几分刻意维持的从容稍稍卸下。坐在电脑前,习惯性地先刷新邮箱。

忽然,一封新邮件的标题猛地攫住了他的目光,“Notification of Acceptance: Europe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ference”,发件人是ESA会议组委会。

邹杰的握着鼠标的手指微微收紧,点了下去。

邮件内容缓缓加载出来,几行英文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dear dr. Zou Jie,

we are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submission.....European Sociology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您的提交标题为网络社会学的理论整合和初步框架,已被接受在即将举行的欧洲社会学协会年度会议上的演讲......”

“艹,中了!”

邹杰靠在椅背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

欧社的年会!这意味着他的研究初步获得了国际学界的认可,这对他未来的学术生涯无疑是一块极有分量的敲门砖,更是未来评职称、拿项目的重要筹码。

刚才评审会上被隐约点出的“借鉴”阴霾,此刻被这封邮件带来的光芒驱散了不少。

邹杰甚至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在波兰的讲台上,更精彩地展示他的研究。

反复看着那封邮件,尤其是“pleased to inform you”和“accepted”这几个词,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着如何修改完善ppt,以及申请出国参会经费的流程。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邹杰努力收敛了一下脸上的喜色,但语气里的轻快还是藏不住。

门被推开,一个戴着黑框眼镜、面露些许怯生生的男生探进头来,是他的硕士研究生周帆。

“邹老师。”

“小周啊,什么事?”邹杰心情颇好地问道。

“您之前让我搜集整理的那那几个热门帖文的传播路径追踪、活跃度的初步统计,核心用户互动频率,还有版主管理行为的历史数据,我.....我整理了一部分,拷在U盘里了。”小肘走进来,将一个银白色的U盘放在邹杰的桌上,眼神有些游移,似乎欲言又止。

“哦,好,辛苦了,我晚点看,”邹杰点点头,心情正好,拿过U盘在指尖转了转。

“那个,邹老师,”周帆并没有立即离开,犹豫了一下,声音压低了些,“有部分数据....精确数值,平台那边其实是不对外公开的。我是参照了他们零星公布的报告、还有几个第三方调研机构发的统计里的估算数据,按照您说的,结合咱们模型预测的需要,做了一定的,推演和补充,可,这样能行吗?”

邹杰抬眼看了看小王,将U盘放下。身体前倾,手肘撑在桌面上,十指交叉着,语气变得平静而又不容置疑,“这个,有什么不行的?”

“小周,你记住,做实证研究,尤其是面对网络社会这种动态变化、数据获取门槛高的领域,完全依赖理想化的完美数据是不现实的。”

邹杰像是在阐述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研究惯例,“各家平台的数据口径本就不同,第三方机构的采样方法和估算模型也存在差异。我们做学术研究,重要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构建一个逻辑自洽、能够有效说明问题的分析框架。”

“数据的‘准确性’是相对的,关键在于你如何定义和运用它来支撑你的理论模型。”

“可我总觉得,这个....”

看到小周仍然有些不安,邹杰便加重了点语气,带着点教导的意味,“这算不得什么先画靶后射箭。这叫基于公开信息和合理推测的数据重建和模型参数优化,是常见的研究方法,也是惯例。”

“但只要我们的推论过程严谨,逻辑链条清晰,能够自圆其说,那就站得住脚。”

看到周帆似乎还想说什么,邹杰轻轻摆了摆手,打断了他,“如果到时候如果真的有人质疑数据的精确度,”

“我们就解释这是基于特定采样标准和公开资料进行的合理推演,与平台内部数据因统计口径不同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事情。”

“谁能保证自己拿到的数据就是绝对真理?实证研究的精髓在于论证过程,而不是对某个单一数字的迷信。方法上说得过去,谁能说什么?没人能咬死这一点。”

“好了,别想那么多。你把原始数据和处理过程的步骤记录好,写清楚就行。去忙吧。”

周帆张了张嘴,可看到邹杰那副“业内常态、无需大惊小怪”的神情,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点了点头:“好的,邹老师,那我先出去了。”

等到周帆从外面关上门,邹杰拿起U盘,在手里摩挲了几下,然后插入电脑USb接口。

目光重新回到电脑屏幕上,欧洲年会的中稿邮件依旧静静地躺在那里,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瞥了一眼正在读取数据的U盘,嘴角重新浮现出自信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在国际讲台上侃侃而谈,以及后续一系列丰硕成果的问世。

些许方法论上的“灵活性”,在宏大的学术目标和即将到来的荣耀面前,似乎变得无足轻重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