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638章 姥爷是修真的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第1638章 姥爷是修真的

作者:咖啡就蒜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3 12:33:48

冬日午后的渟溪,像一方被时光浸透的旧砚台,温润而沉静。

风也比清晨更大了些,贴着河面、钻过巷弄,吹得人鼻尖发红,倒是把吃饱喝足之后的哪点困意给吹得一干二净。

曾昭仪换上了那件当初李乐跑去高家堡石峁村给送的羽绒服,头上加了顶棒球帽,手里拄了根光润的测量标杆,也不是借力,倒像是多年田野的习惯,在身前敲敲点点。

李乐跟在一旁,高大身形衬得姥爷愈发清癯,却不敢走快,只半步错后,留意着脚下那些被时光磨得光滑如镜的石板。

小镇午后愈发静谧,河水几乎凝滞不动,倒映着两岸瓦屋的檐角与枯柳的疏枝,像一幅晕开的淡墨画。

空气里有潮湿的河泥气、远处人家隐约的柴火味儿,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清冷的梅蕊气息,不知从谁家的院墙里逸出。

“你刚说陆逊,这镇子,早传是东吴陆逊养鹿之地,故名鹿径,之后叫白了成了渟溪。”

曾昭仪标杆点了点脚下凹凸不平,带着一道车辙印的长条石,又指了指前方,“你细看这些石头,还有那边桥墩的垒法,是有些汉晋的遗韵,只是后世翻修太多,一层层叠得厉害,像一本反复修订的手稿,当初的笔迹难寻了。”

李乐顺着望去,一座苍老的单孔石桥静卧水上,桥身藤蔓枯垂,石缝里挣出几丛顽强的青黄色的杂草,在风里微颤。

两人沿着河岸缓行,避开几处晾晒的鱼鲞和梅干菜的竹匾。曾昭仪的目光掠过河边一株虬枝盘曲的老乌桕树,树梢还挂着几颗未曾落尽的白籽,像缀着零星残雪。

“这地方好,静气足,能养心,也宜读书。”

李乐跟在半步之后,闻言点头,“人少么,可不就比城里清静得多?在这样的地方,那些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就容易被这里水汽给滤干净了。”

“滤干净了好,做学问,心先得静,心不静,则眼不明,思不深。”曾昭仪缓缓道,“对了,说快也快,你这不怎么踏实的博士念完,有什么打算?””

李乐双手插在外套口袋里,听到姥爷说的“不踏实”三个字,苦笑一下。

踢开脚边一粒小石子,看着它“咕噜噜”滚进石板缝隙,“想过了,还是想留在学校里。教书,做点研究,带带学生,再接点课题做做。”

“理由呢,别人云亦云的,学校里未必一定是什么好去处。”曾昭仪目光仍看着前方河面上,站在一条乌篷船边上,发着呆的鱼鹰。

“倒也不是,就觉的合怕。您要硬说什么理由,一是习惯了吧,喜欢学校里头那种氛围,和社会上相比,还是要单纯一点的,没那么多弯弯绕绕,打交道的多是书本和学生,心思能纯粹些。”

“再一个,就是时间上相对自在,能自己掌控,琢磨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用天天带着给老板上坟一样的心情上班。至于其他呢,”李乐哈出一口白气,“毕竟读这么多年书总想在学术上再往上够一够,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到哪一步,做出点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后看了眼姥爷,笑了笑,“当然,理想点的说法......总觉得知识学问,最终还是要有些用处。要是能教出几个好学生,研究能对社会、于国家于人民,能有点微末的贡献,那就最好不过了。”

曾昭仪听着,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微微颔首。两人又走几步,在那座刚刚指点的,经过风雨磨砺的石拱桥前停下。

桥名“清风”,桥栏板上的石雕纹饰已被风雨和人手摩挲得模糊,缝隙里生着顽强的野花。

“治学,”曾昭仪开口,声音平和,像在咀嚼这两个字的滋味,“你理解,何为治学?”

李乐沉吟了一下,组织着语言,“我觉得,治学首先自然是研究学问,探究知识,穷理尽性。像朱熹说的格物致知,要下功夫去钻研,去梳理,求得真知。但又不仅仅是埋头书斋。”

“它还有一层治理的意思,像是治水、治国,要有方法,有体系,有担当。得把学来的东西消化了,融会贯通了,形成自己的见解体系,能拿去解释问题,解决问题。最好还能达到那种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自在境界。”

“另外,《论语》里也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治学也得和修身结合起来,做学问的同时,也是打磨自己的心性,离不开个人品格的磨砺和对道义的持守。”

“我还以为你得说修齐治平呢。”

李乐咂咂嘴,“这词儿吧,早几年也许脱口而出,现在就觉得,不能乱说了。”

曾昭仪手中测杆,轻点一块凿着如意纹样的石板,“倒是说得不差,尤其是提融会贯通与修德讲学。”

停下脚步,望了一眼不远处一座飞檐翘角的水阁戏台,台口藻井的彩画已斑驳,却仍能想见早先时候的丝竹声声。

“还能有点自己的体会,能想到治的意味,就比单纯说学进了一层。不过,这还多是站在门槛外头的观感。真正走进来,滋味又自不同。”

曾昭仪转身,背倚着微凉的石栏,面对着李乐,“老辈学人里头,有寿铭先生将治学之境,分了八个层次。”

“不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李乐笑问。

“不然,”曾昭仪摇摇头,“独上高楼,衣带渐宽,蓦然回首,终究抽象一些,更多的说的倒像是人生。而具体到治学,寿铭公说,第一层,形成主见。”,

“心里得先有自己的一个念头,哪怕这念头浅薄,甚至是偏见,也好过浑浑噩噩,全无主张。”

“胡适之的学问,旁人看来或许浅,但那是他自己的东西,所以能立得住,能动人。你得先有我。

河风拂过,带来水藻的清腥气。

对岸廊棚下,一个老人正守着煤炉打瞌睡,炉上的铝壶嘴嘘嘘地冒着白汽。

一位农妇挑着两筐刚洗好的青菜从桥下石阶走上岸,扁担吱呀呀地响,带着水珠的菜叶鲜灵碧绿。

“有我?”李乐瞧着眼前的老人和农妇,琢磨着这个“我”,似乎有所得。

曾昭仪瞧见李乐的表情,知道这孙子听了进去,等等便继续道,“而有了主见,便入了第二层,那就是,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

“书多了,你会瞧见四下里都是和自家见解不合的,前后左右都是道理,又似乎都没道理。种种冲突矛盾之下,你便不得不更用心思去探求。这才是求学问的正路开端。”

“第三步,就是融汇贯通。到了这一步,前人之说、今人之论,你都不会轻易放过。与自己相合的,感到亲切,相悖的,便要探究那隔阂的缘由。非要求个解决,求个明白不可。”

“于是古今中外他人曾用过的心思,渐渐都能化为你自己的养分。你最初那一点主见,便如同种子,从此能吸收养料,向上生枝发叶,向下扎根土里。学问之树,才算开始生长。”

说到这儿,曾昭仪看着李乐,“小乐,切记,读书不是堆砌名词,旁征博引。真读到心里去的人,说话是自己的话,朴实明白。引书越多的人,往往越不会读书,早先给你说过,越有学问的人,说的东西越能让普通人明白。”

“最典型的就是那句话,为人民服务,什么道理都在里面了。文章的好坏,不在篇幅长短,分量的轻重,不在文字多寡,学术水平,与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百姓看得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孙子,你得说人话。”

李乐默默点头,将这些话记在心里。

曾昭仪迈步下桥,走向河对岸那条更显幽深的窄弄。

弄堂风大,穿堂而过,带着些凌冽的寒意,李乐赶紧前走几步,挡在姥爷身前,身后,标杆“笃笃”的点着石板路。

“至于第四层,便是知不足。用心之后,方知天地广阔,自家当初那点见解何等浮浅,不足恃,不足用。学问进步,不单是见解加深,更是心思变得精密,心气变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这阶段的写照。”

“对于前人学问,总要存一份不懂的心,才能虚怀若谷,真正去了解。”

往里走,弄堂两侧高墙耸立,粉墙斑驳,露出内里青灰的砖骨。头顶一线天光,映着墙头枯黄的狗尾草摇曳,曾昭仪的声音在狭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第五层,以简御繁。等到见得多了,钻得深了,心里便不再是零碎知识和片段见解,而是形成了一贯的系统,完整的组织。”

“至此,学问多而不觉其多,心里反觉简单明了,仿佛只有一两句核心要义,却可驾驭万千知识。”

“小乐,你看那些大学问家,说话反而少,不是因为贫乏,而是道理透澈了,觉得无需多言。心里明白,口里反而讲不出来。倒是那些学问浅的人,名词概念一套一套,唬人罢了。”

两人走出窄弄,眼前是一小片开阔地,一棵老香樟树下,摆着几张石凳石桌。曾昭仪标杆一指,示意坐下歇脚。兀自走到石凳前,俯身袖子扫,便坐下。

一阵风吹过,香樟树的常绿叶片沙沙作响,落下几颗黑色的老籽。

李乐坐到对面,就听得一句,“第六层,运用自如。到了这地步,学问完全化为己用,外面里头,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若是还有,便是学问仍未到家。真学问是能让自己随心运用的,假学问则始终是身外之物,不会用,也用不好。”

曾昭仪语调平缓,讲“境界”之说,择其精要,娓娓道来。

沉静的声音与风过树梢的微响。李乐听得入神,觉得这“境界”,层层递进,像是登珠峰的路线图,每一步都得踏实。

“一览众山小,就刀了第七层,以为这时,学问里的甘苦都尝遍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深浅精粗、得失长短,一目了然。因为自己便是从那条路上一步步走过来的,一切层次境界都经历过。”

曾昭仪目光投向远处,河对岸一座邻水阁楼的窗棂里,映出里面朦胧的人影。

李乐见姥爷久久不语,凑近些,问道,“那姥爷,还有最后一层呢?就是天人合一结了金丹,证了道果了?”

“嘁,又不是修真。这最后,便是通透,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再无一点滞碍,无所不通,无所不明。”曾昭仪收回目光,落在李乐脸上,“这并非教条,而是一个理想过程的描述。你,我,皆在途中。至于治学之目的,或为进德,求诚正修齐之道,或为修业,掌握记诵词章之术以谋生卫身。”

“然无论为何,业须精专。艺多不养身,非谓技多无用,而是不专之弊。业精于勤,行成于思,韩退之这是老生常谈,却也是至理。”

说到这儿,曾昭仪顿了顿,手中标杆戳戳李乐的脚面,“至于你,所谓贡献,其心可嘉。然学者之贡献,首在学问本身之求真与创新。”

“立心立命开太平,其根基仍在于学问之扎实与诚恳。心系苍生是情怀,脚踏实地是根本。万不可本末倒置,为求虚名而失了学问的严谨。”

李乐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想起自己有时也会被各种宏大叙事所吸引,恨不能立马经世致用,却忽略了学问本身需要的沉潜与积累。

姥爷的话像是一盆冷水,让他清醒不少。

只觉得胸中一片澄明,又觉沉甸甸的,“姥爷,我记下了,这像是把做学问的路,从山脚到峰顶的路劲,都给描画出来了。”

曾昭仪却摇摇头,“傻了吧唧的,路径是别人的,路还得自己一步一脚印去走。”

“曾家有祖言,治学之道,如熬肉,须先猛火煮沸,再以慢火温养。读书做学问,初始阶段,非下大力气、集中精神,广博涉猎,不能得其门径,此乃猛火煮,及至入门,则需沉潜往复,从容含玩,细嚼慢咽,温故知新,此乃慢火温。你如今也读了这么许多书,猛火之功,下过几分?”

李乐赧然,笑笑,“时常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确实欠缺。”

“这便是了。”曾昭仪道,“又譬如掘井。与其东掘一锹,西刨一铲,浅尝辄止,不如认准一处,深掘不止,学问贵专贵精,最忌驳杂不纯。”

“你选择社会学,又涉猎经济、人类,跨度不小,更需警惕掘井多而不及泉之弊。须知学问之道,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非专不能深。这博、通、精、专、深,层层递进,需梳理清楚,有所侧重,方能自成一家。”

李乐听着,心中默念“博、通、精、专、深”这五字,觉得像是一把钥匙,能解开许多学术路上的迷障。

这时,一位穿着蓝布棉袄的老头,背着箩筐经过,笑着用本地话和曾昭仪打了声招呼,曾昭仪也笑着回了几句。

等老头走远,曾昭仪站起身,示意继续向前,穿过一条小巷,两人已漫步至镇外缘,一段残存的古纤道旁,野草枯黄,远望可见平畴田野,萧索中蕴着来年春日的生机。

几只麻雀在田埂上跳跃觅食,见人来,扑棱棱飞起,落在不远处的草垛上。

爷孙俩立在埂边,看了好一会儿,曾昭仪一拍李乐,“读书人,无非两事,一者进德,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

“一者修业,操习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立并能谋食于世。科名官职,是谋食之阶,但需自问所学所业,是否足以无愧于心。谋食之得不得,或由天,或由人;但学业之精不精,却全由自己作主。”

“小乐,你既选了这条路,有几句话需记住。”

“姥爷,您说。”李乐心头一凛。

“治学一途,贵在坚持,最忌半途而废,见异思迁。切忌半途而废。学问如山,攀登不易,最忌一曝十寒,见异思迁。学问之路寂寞的时候多,热闹的时候少。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冷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不仅是毅力,更是心性之磨炼。”

“要忌哗众取宠,追逐热点,人云亦云,失了自家判断。更忌失了读书人的风骨与廉耻,什么杜工部信耶稣,穷人更爱吃辣,为虚名浮利而违心论证,曲学阿世。文品如人品,心术不正,学问必然走偏。”

面对李乐,曾昭仪语气低沉,“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说着容易,做起来极难。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文献考据,数据分析,理论推演,都须恪守此道。不隐瞒、不歪曲、不臆断、不逢迎。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如此,学问方能立得住,传得下,对得起前人,也无愧于后学。失了这一点,一切皆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经不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李乐肃然点头,将这些话记在心里。

他知道,这不仅是学问的教诲,更是为人处世的箴言。

此时,阳光渐斜,将两人的影子在古纤道上拉长,天边泛起淡淡的橘红色,映着远处的村落和田野,显得宁静而祥和。

曾昭仪笑着捏了捏李乐的手心,“学问要做,日子也要过。治学与做人,终究是一回事。你我共勉吧。走,看我大曾孙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