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561章 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

(我要减肥!!买个跑步鞋还是自行车?这,伤膝盖吧?要不健身房?味儿大不?再要不,游泳?嗯,这个不错。)

接下来几天,课题组的工作按部就班的推进着,走村入户,问卷调查,文件资料影像资料,数据的整理统计,就像大部分的田野调查一样,安静且平和。

可几人明显能感觉到,要来未来的一场暴风雨,在调查过程中的不断深入时,在陈厝、林厝甚至是合口镇的上空,慢慢积聚起了乌云。

终于,两场征地工作说明会,成了暴风雨的前奏。

陈厝村委会那间贴白瓷砖的二层小楼的会议室里,即便门窗大开,吊扇开到最大档,依旧难以搅动起满屋的烟味和压抑沉闷燥热的空气。

镇长王金福和带来的几个镇干部,衬衫后背已洇湿大片,额头冒汗。

桌上摊着市里下发的滩涂开发规划图和补偿草案,红线圈定的范围刺眼。

屋里挤满了人。

前排正中,陈永泰端坐着,手里捏着把折扇,眼皮半耷拉着,仿佛在养神。

左右两侧,坐着几位同样上了年纪的族老,衣着各异,可一样的面无表情,像庙里的泥胎。

村主任陈旺缩在最边上,紧皱着眉头,手里捏着那份镇里刚发下来的《滩涂征收补偿方案(征求意见稿)》,眼神飘忽的左右瞄着。

后面是黑压压的村民,有老有少,一个个抱着胳膊,攥着拳头,眼神里带着审视和一股压不住的火气。

梅苹、李乐、姬小雅,三人坐在靠着后门的条凳上,这地方是农村经验异常丰富的李乐选的,姬小雅问问什么,小李秃子的回答就是,方便跑!

三个局外人,已经分明感受到空气里绷紧的弦。

而三人身边,还挤着五六个青壮汉子,眼神不善的从会场扫过,每次到李乐这边,都要停留几秒。

镇国土所的张所长坐在陈永泰对面,努力维持着官腔,“.....补偿标准,严格按照省、市文件执行。滩涂养殖补偿,包括青苗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三项。蛏苗区,省水产研究所评估后,核定每亩补偿准,视养殖品种和密度,每亩1.2-1.8万元......”

“一万二?!”后排一个剃着板寸、脖子上挂着金链子的青年猛地站起来,嗓门震得窗户嗡嗡响。

“塞林木!打发乞食啊?我们那片海埕,一年光蛏苗收成就不止这个数!你们评估的什么老黄历?现在蛏苗什么价?啊?”

立刻有人附和:“就是!当我们陈厝人好欺负是不是?”

“祖宗留下的海田,就值这点钱?”

陈旺赶紧站起来,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冲着王金福、张所长和那几个镇干部连连点头:“王镇长,张所,息怒息怒,年轻人不懂事,火气大,您别见怪.....”

又回头冲那板寸青年呵斥,“番仔生,坐下!听领导说完!”

张所长擦了擦汗,硬着头皮继续,“安置补助费,按政策,每亩滩涂对应的安置人口,补助标准是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倍。地上附着物,比如滩涂上的管理房、养殖设施,按重置价折旧补偿.....”

陈永泰这时缓缓睁开眼,咳嗽一声,捏着折扇,敲打着手心,听完张所长介绍,正在议论纷纷的会议室李立马安静下来。

“王镇长,钱,是小事。祖宗的地,才是大事,咱们要不把补偿的事情往后放放,先说说怎么分的地吧。”

“地.....”张所长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转头看向王金福,王金福一下一下嘎嘎的捏着矿泉水瓶,好一会儿,才从嘴里吐出几个字,“张所,念。”

“哦,那个,嗯哼!滩涂征收总面积约1800亩......其中陈厝村约720亩,林厝村约1080亩......”

说完,会议室立马“轰!”的一声。

“干林亮!”陈永泰身边,一个脾气火爆的族老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跳起,“720亩?塞林木!”

“欺负我陈厝无人啊?祖宗留下的海埕,何止这点数?林厝那边占去的乌礁湾、白蛤滩,哪一块不是我陈厝祖上海契上写得明明白白的?!”

“靠北啊!这是哪个讲白贼呆细心画出来的界限,大细目啊!”

“就是,凭什么我们陈厝比他们林厝少了这么多,镇上瞎眼了么!”

“林凉哎,就现在,我们也不知这七百多亩!”

“哪个衰小划的线?”

“靠北木啊!!”

一时间,会议室里,拍桌子,砸板凳,叫声,骂声连片,震得人耳膜嗡嗡作响,最后排的李乐翻了个白眼,似乎,这辈子听过的闽南的脏话,都能在这儿找到。

“诸位乡亲,”王金福似乎早就估计到了会有这番场景,忙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尽量让声音洪亮些。

“市里规划,省里审批,这是发展的大好事,建工业园,引进各种大企业,带动咱们整个合口、泉安的经济腾飞。”

他指着规划图上的红线,“具体到咱们陈厝和林厝这片争议滩涂,红线是按最新的海籍调查和双方村委会早些年,认可的现状管理线初步划定的.....”

“现状管理线?”前排一位瘦高族老,起身指道,“王镇长,你这话是白贼话!现状?现状是林厝那边的人,这些年得寸进尺,硬生生踩过界!占了我们多少祖宗海田?”

“就是!凭啥红线划下来,我们陈厝只拿到靠岸那点地?外海那片大的倒划给林厝了?”一个壮汉在后排吼起来,脖子上青筋暴起。

“我们有契!”陈永泰身边,又一个老头,在腿上挨了一扇子之后,颤巍巍地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层层打开,露出里面几张发黄发脆、边缘卷曲的旧纸。

枯瘦的手指戳着上面的毛笔字和模糊的红印,“大伙儿看看!这是,嘉靖三十年的海契!这是万历四十八年的!这是道光四年,县衙盖了大印的!白纸黑字,界石在哪,写得清清楚楚!”。

后排的李乐听了,低声冲梅苹笑道,“师姐,这是,这是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演九品芝麻官啊?”

“别说话,继续看。”梅苹没搭理,一扭头,看向前面那老头。

只见老头向众人展示着,一份是清光绪年间的“红契”,盖着模糊的官印,两份份是更早的明代“白契”,字迹如蚊蝇。

手指点着上面模糊的墨线,“诸位请看,泉州府衙核发的滩涂鱼鳞册,上面白纸黑字,标明了陈厝先祖开垦的海埕范围,上面清楚画着四至,东至黑石礁,西抵林厝埭,南接外屿,北达沙角头。按此契,今日林厝所占乌礁湾、白蛤滩乃至外屿东侧浅水区,皆属我陈厝!”

“还有这份,民国十八年,重新勘界的地契凭证。祖宗留下的基业,铁证如山!怎么到了现在,就变成含糊不清了?林厝那边占着的,本就是我们的海!”

“这补偿方案,不仅面积算少了,更关键的是,地界划错了!必须先厘清归属,重新勘界,否则,我陈厝阖族上下,断难接受!”

此话一出,人群更是大声附和,情绪像浇了油的干柴。

“那片海,自古就是我们陈氏祖宗传下来的基业!凭啥现在只按现状?这是要掘我们祖坟啊!”

“对!要征可以,先按祖宗海契把界划清楚!该是我们的,一分都不能少!补偿?那是后话!”

陈旺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抬眼瞥见陈永泰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又像鹌鹑一样缩了回去。

王金福额头汗珠滚落,只好硬着头皮解释,“陈老师,你们这些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但现在的土地确权,依据的是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成果和历次土地登记。您说的那些老地契,只能作为参考.....”

“参考?”陈永泰冷哼一声,“干!祖先给我陈氏后代留下的土地海田,一句参考就打发了?那我们陈氏子孙,岂不是成了无根浮萍?”

“契书!”

“祖宗地!”

一阵阵的声浪中,王金福的脸色愈发苍白,因为他知道,这事儿,只要一牵扯到“祖先”二字,按照陈厝和林厝的历史,就有可能又是个了不得的大事儿。

后排。李乐目光扫过那些激动挥舞的手臂,掠过陈永泰等族老沉静如渊的面孔,最后落在角落陈旺那张写满惶恐与无能为力的脸上。

凑近梅苹耳边,“瞧见没?村委会?就是个摆设。真正拍板的,是祠堂里供着的那几位。陈旺连个屁都不敢放。这事儿,有的闹了。”

“你就这么喜欢闹事儿?”

“不是我喜欢,现在看,是必然。”

“要是你,你有什么办法?”

“嘿嘿嘿,我要是王金福就有。”

而另一边,林厝村委会的会议室却寂静的像深邃的海底。

林国栋站在铺着规划图的长桌前,虎着脸,如一尊门神。

他身后是村里的文书和几个支委,个个脸色严肃。

镇上派来的副镇长和国土所干部坐在对面,也皱着眉头,有的抽烟,有的喝水,可没人的目光敢和林国栋这帮人对视。

会议室里的村民,男女老少都有,目光此时也都集中在林国栋身上。

“国栋!这红线划得没道理!”一个绿色没了标识牌的军装的老头,指着图说道,“靠陈厝界碑往东那三百米浅滩,四固定的时候,工作组老张带人钉的木桩还在呢!”

“那一片蛏埕,改开分田到户,村里档案写得明明白白,是咱林厝三队的!啥时候成他陈厝的了?凭啥划到红线外头不算补偿?”

“就是!当年是政府调解,说怕再打架,让他们陈厝暂管几年!暂管!不是送给他们了!”

一个中年妇女声音尖利,“现在要征用了,倒好,直接按他们占着的算了?天底下哪有这种道理!当我们林厝人好欺负啊?”

林国栋抬手压下嘈杂,声音洪亮,“吵什么吵!道理不讲不明!蔡副镇长,黄副所长,你们可以看看。”

说着,林国栋转身从墙角的铁皮文件柜里“哐啷”拽出几个厚牛皮纸档案袋,拍在桌上。

一份一份,一张一张打开来,给展示着,“大家看,这是解放后,五三土改时期,县里颁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存根》,上面明确记载了林厝村滩涂的四至范围和面积,盖着县里的大印!”

“这是之后六二四固定时期的《土地、山林、水利、滩涂权属确认书》,同样有县里和大队的印章,滩涂范围跟五三基本一致。”

“再看这份,改开后,落实农村政策时,地区行署核发的《集体土地所有证》,滩涂范围标注清晰。”

林国栋拿起笔,红线图上圈出几块区域,“现在红线里划给陈厝村的这几块,特别是靠近黑礁石东侧这一片,按照我们这些法定凭证,历史上就是我们林厝的集体土地!”

台下响起一片议论声。一个穿着海魂衫的老渔民站起来,“国栋说得对!解放后分地,那块滩涂就是划给我们三队的!后来公社时期搞围垦,也是我们队出的工!包产到户,滩涂使用权也是按队里人头分的!”

“怎么现在征地,就变成他们的了?”

“就是!以前陈厝那边是来争过,吵得凶,还打过架。后来政府调解,说要以和为贵,我们林厝人大气,想着都是靠海吃饭的邻居,让他们暂时用着那点边角地养点蛤蜊,也没收他们钱。”

“这地的主权,从来就是我们林厝的!现在要征用了,补偿款当然得算我们的!”

姓蔡的副镇长推了推眼镜,解释道,“各位乡亲,这次征收的红线范围,是市里根据最新的海岸线测绘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一划定的,主要参考的是近年来的实际使用现状和行政管理记录.....”

“蔡镇长,”林国栋打断他,语气沉稳但坚定,“实际使用现状,是因为我们林厝村顾全大局,在特定历史时期对邻里矛盾做了让步,允许陈厝村民在争议区域进行有限的生产活动。”

“但这绝不代表土地权属发生了变更!我们拿出的,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属凭证!”

“我们要求政府尊重历史事实,依法依规,按照权属凭证确认的边界,重新核定被征收滩涂的面积,并据此发放补偿款!”

一番话掷地有声,带着一种法理和组织的底气。村民的情绪虽然激动,但矛头明确指向镇上的“不公”和“历史错误”、“和稀泥”。

有林国栋牵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文件证据和政策适用性上,而那几位林厝的族老们坐在后排抽着烟,低头轻声议论着。

坐在后排的许言飞快地记录着,法定凭证(土改证、四固定、集体土地证)、村委会主导、村民代表参与、理性诉求、依法维权。

蔡东照则举着相机,拍下林国栋展示文件和林厝村民认真倾听的画面。

林厝村展现出的基于规则、证据和集体决策的理性力量,与陈厝那边宗族权威笼罩下的压抑躁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厝的“说明会”最终在不欢而散的压抑中草草收场。

王金福和梅苹招呼都没打,会议一结束,带着人几乎是“逃”出了村委会。

陈旺抹着汗,想跟陈永泰说点什么,被一个眼神瞪了回去,讪讪地溜走了。

陈永泰起身,摇着扇子,晃晃悠悠的回到家,还没进院门,就瞧见陈言响已经坐在了堂屋里品着茶,斯文的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忧色。

瞧见老头进来,忙起身,微微躬身道,“永泰公,会开完了?我都听说了。”

陈言响叹了口气,“镇里这样搞,太欺负人了。祖宗留下的基业,怎么能说没就没了?”

陈永泰没说话,坐到茶台前,捏起已经倒好的茶,滋溜一口,这才重重的叹口气。

“永泰叔,镇里这帮人,摆明了是和稀泥,想糊弄过去。”陈言响坐回对面,拿起茶碗,给陈永泰续上,“按他们划的红线,我们至少亏了三百亩。折算成补偿款,还有后续工业园的地皮价值,损失大了。”

“哦,响仔,你的意思?”

“光在村里开会没用。”陈言响看了眼外面,“得折腾。组织人,去镇里,去市里,把祖宗的地契亮出来!让上面看看,他们是怎么欺负我们陈氏子孙,侵占祖宗基业的!”

“动静要大,但要讲策略,别给人留把柄。还有宗亲会那边,可以找人给点压力。”

“还有么?”

“另外,” 陈言响顿了顿,镜片后的目光闪过一丝精光,“另外,光盯着眼前这点补偿款,格局小了。永泰公,咱们得给镇里、市里提点实实在在的条件。光补偿那几个钱,够干什么?子孙后代吃什么?”

“嗯?”

“永泰叔,您看这规划图,”他指了指茶台摊开的工业园区规划图上的一角,““我琢磨着,工业园建起来,物流是大头。”

“咱们靠海,为什么不能借这个机会,让镇里在市里的规划里加上一笔,给咱们陈厝村,配套修建一个集体性质的货运集装箱码头!”

“就在这里,就在咱们村东头那片礁石湾后面,稍微疏浚一下就是天然良港。”

“码头?你的意思是物流?”

陈言响笑了,带着一种诱人的蛊惑,“不止,有了这个码头,名义上是服务工业园,给村里集体创收。可实际上.....永泰公,您想想,咱们自己村里的生意进出,不就名正言顺、方便多了?”

“老鼠洞,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这,不比争那几百亩滩涂的补偿款,强百倍!”

陈永泰捏着茶杯的手停住,抬眉,盯着陈言响,光芒一闪而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