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471章 民风淳朴北峪村

燕京又是一年秋,妙峰山山峦像酒后醉醺醺姑娘的脸颊开始泛红。

元宝枫的叶子油亮亮的,像蘸了糖霜,黄栌的艳红则泼辣些,一团团簇在坡上,风一过便簌簌地晃,似是要烧起来。

山楂树的红果缀在叶间,如藏了满树的小灯笼,暖融融的。

而落叶松偏不爱争艳,只淡淡地黄着,倒衬得杏叶更明媚几分。

山道蜿蜒,青石阶缝里钻出些倔强的草茎。偶有细风蹿过,打落几片红叶,打着旋儿飘到青石板。

古刹的钟声懒洋洋荡开,惊起一群山雀,扑棱棱钻进层叠的彩林里去。

登高望远,群峰裹着红纱,青松从缝隙里探出头,和点缀在一片红色锦缎中的绿丝线仿佛。

山脚下,北峪村里晒着的秋玉米,金灿灿铺了一地,与山头的红叶遥映着。人间与天地壮丽,描绘出一幅画的两端。

只不过往日里宁静安详的北峪村,此时已经变成了一片繁忙的工地。

小陆路蜿蜒穿过错落的明清院落,空气里浮动着松木与青砖粉尘的气息。

李乐和干舅舅鲁达,跟着北峪村修缮工程项目经理老赵和两个技术负责人刘工、唐工,穿行于脚手架林立的施工现场。

几人走进一处高坡上的院子。

“李总看这间正房,”老赵推开一扇覆满尘土的榆木门扇,“参照清早期的形制,五檩硬山式,原本的台基塌了半边,我们按老法子,老料重砌了虎皮石基础。”

李乐点点头,看到院中堆着新刨的松木梁,两名工匠正用墨斗校准椽位,凿刀在木料上刻出精准的凹槽。

踱了两步,蹲身轻叩柱础:“这砧石有裂痕,为什么没换?”

“是清末的原件,只做了环氧树脂灌浆加固。”一名技术负责人递过手电,光照下石面裂纹里透出胶体微光,“我们遵循可逆原则,随时能清理复原。”

李乐颔首,又从廊檐下倒退走到院子中间,看向屋顶,好一会儿,咋呼过老赵和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指向檐下斗拱,“那个啥,老赵,刘工,咱们探讨一下哈,我瞅着,这三层翘昂的卷杀弧度是不是....不够流畅?”

“不够流畅?我瞅着,还行啊,挺气派的啊。”鲁达手搭凉棚,掐着腰,也跟着瞅了半天。

那位刘工没说话,只是越看越皱眉,终于开口道,“是有点儿,怎么说,木,呆。李总,倒是好眼力。”

李乐指了指,“刘工,我多句话,这种明代做法该是......”他捡起木屑在地上勾勒曲线,“起拱线要再上挑三分,让昂嘴如鸟喙探云。”

刘工凑近细看,“嗯,应该是。”

“现在还没上瓦,还好改不?”

“好改。”

“成,那就改,别怕麻烦。”

“好,那谁,去把隔壁院儿的木工胡大师傅叫来一趟。”刘工叫起一个正在搬砖头的小工。

小工忙不迭点头,颠颠儿跑去叫人,没一会儿,一个头发花白,身材瘦削,穿着胸口印着“紫禁城修缮处”工作服的老师傅走进院子。

“刘工,您叫我?”

“对,这个活是您三徒弟做的吧......”刘工拉过胡师傅,两根开始嘀嘀咕咕。

李乐瞅瞅,一扯鲁达,“走,那边看看,让他们聊。”

几又绕过堆着荆笆的影壁,走进刚完成瓦作的正房。屋顶工人正用灰铲勾抹筒瓦缝,檐口的花草盘子残留着半幅模糊的牡丹雕纹。

“瓦当补了三十七块,缺的让窑厂按光绪年的残片复烧。”老赵掀开防雨布,露出墙角码放整齐的旧瓦,瓦背“广丰窑”的戳记还沾着泥。

李乐拾起半片残瓦掂了掂,青苔渗进陶土的肌理里泛着凉意,“这滴水檐得用筒瓦,赵叔,新烧的瓦釉光太贼,老瓦的灰皮是百年日晒雨淋的味道,还是尽量在周边找拆房的老料。”

“嗯。不过这妙峰山周围的地方都转过来了,老的瓦真没剩多少,这几天,他们物料组的人,都已经去到密云、延庆了,我想着再不行就得去五台,张家口那边转转。”

“辛苦了,赵叔,咱还是那句话,修旧如旧,别怕花钱。”

老赵笑了笑,“其实瓦片还没油钱贵呢。”

“回头给物料组那帮兄弟们摆几场,这钱项目部掏了。”

“嘿,那敢情好。”

李乐又溜达到东厢房墙边上,工匠正用麻刀灰勾缝。

那位唐工指向东厢房揭开的椽檩,“都是老工艺,梁架没动一根钉子。李总看这金柱墩接的樟木,从山西收来的,风干三年了。”

李乐点点头,指尖抚过身前一处榫卯处的竹钉,木纹里还带着桐油味,“王老师说八十年代修恭王府,老师傅们用鱼鳔胶粘合梁柱,如今倒少见这手艺了。”

说完,却突然屈指敲击墙面,“墙面抹灰掺了多少水泥?”

“就外层两毫米找平,底下还是黄泥掺麦秸......”

“铲了。”李乐借了只笔,在墙上画个圈,“老墙得会呼吸,水泥一糊潮气闷在里头,三年准空鼓。去灵溪村收些糯米来熬浆,掺生石灰和细砂,八达岭修长城就这么干。”

指甲抠开墙皮,李乐抹了抹,露出底下青砖的丝缝工艺,砖缝细如发丝却密不透风。

转入西厢房,景象截然不同。工人正往地槽铺设黑色管线。

“地暖?”李乐用鞋尖拨弄管道,“临安那边的藏在夯土层里,你们埋多深?”

“四十公分,底下先铺了层保温板。”唐工翻开图纸,“锅炉房设在山坳,用分集水器把热水送到各院。卫浴管道全走地下,屋里只见老式铜龙头——里头接了即热器。”

李乐接过图纸看了眼,有比对比对,刚要点头,突然走到窗边,指尖划过窗棂,说了句,“唐工,这断纹不对。”

正在做活的几个工人愣了愣。就见李乐捏起窗下的一块木料“冰裂纹该是自然崩裂的锐角,你们用电磨修边了吧?”

老赵凑过来,看了李乐手里,叫过一旁的木工,“你们怎么搞得?没按工艺要求?这东西能用电磨修边?临安那边怎么干的?”

木工答道,“老师傅们用烤热的铁钎轻点木筋,靠热胀冷缩自然皲裂。”

“你们为什么不用?”

“没谱。”

“直接说不会不就得了?”老赵一扬手,“行了,别干了,回头我让常师傅过来重新做,这一天天的,不会做不会问?”

唐工那边急忙记录,李乐却抚过窗框叹口气,“北方的步步锦棂花比南方粗犷,但风骨不能丢。你瞧这道束腰......”

从木工的具袋抽出游标卡尺量了量,“清末的收分是每尺收二厘,现在做成一厘半,屋子的精气神就弱了,唐工,赵叔,记下了?”

“记下了。”

“那就改,去找七十岁以上木匠,工钱翻倍也得请。还有这灯笼锦变斜方格,这纹样穿帮了.....”

“明白了。”老赵和唐工对了个眼神,那意思,我说的吧?

绕过堆着老砖的天井,二进院里,东厢房内工人正铺设地龙,铜管在方砖下蜿蜒如青蛇。

“临安那边埋得浅一些还行,但北方冻土层得深挖两尺。”

李乐用鞋跟敲了敲夯实的三合土,开玩笑道,“暖气管穿堂过室最毁气韵,这院子的地火龙出口得藏在灶膛后头,烧炕取暖才是正经古意,赵叔,还得是你们这些宫里出来的老人。”

“不是,这话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呢?”

“哈哈哈~~~~”

外间传来一阵号子声。

几人出来看,正房正搭梁架,七八个工人喊着号子用绞盘吊起一根粗壮的榆木过梁。空气中弥漫着刨花的木香与新熬桐油的苦味。

李乐眯眼审视梁头雕花,“赵叔,没看错,那是清中期手法把,卷草纹搭夔龙尾。可惜右边第三朵花缺了。”

“嗯。”老赵应了声,“还有,这种老料得用手凿修,锯齿一过纤维全断。而且最忌讳用铁箍加固榫卯,拿热桐油浸透麻绳缠紧,比铁硬还防锈。”

出了这栋院子,几人又去到后已经改造好了的样板间里,隐约可见现代化玄机。

拔步床内侧嵌着暗柜,拉开竟是迷你冰箱,雕花窗棂底槽藏着灯带,开关竟是窗下铜狮口中的滚珠。

“赵叔,这巧劲儿倒比临安强的多。”

“这种现代化改造,有经验了呗。而且,南北方民居差异,有些地方还是很大,得摸索着来。所以工期就......”

鲁达这时候笑道,“不急,不急,慢工出细活么,老年间的手艺能留下来,就不错了,赵工,唐工,你们可着心的干就成。”

又转了几间正在改造的院子,李乐交代道,“院里有井的都别填,试试看还能出水不,要是能,设计一下,能不能改造成水循环空调的冷源井。”

“不过,李总,这么一来,造价就.....”老赵嘀咕一句。

“你只要管住别浪费,保证不破坏旧有风貌,咱们这是古建筑修缮维护,最后才是合规改造。”

“行,李总都这么说了。”

李乐笑了笑,冲鲁达说道,“干舅舅,走,去村后头看看,那个新建道馆、餐厅和会议中心咋样了,顺便看看这村里的基建改造。”

“你急啥,走,先回家吃饭,你不饿,孩子还饿了呢。”

说完,鲁达推着李乐奔家去。

沿着村里新修的辅路往大槐树鲁达家走。

“这段时间,县里咋说的?”

“还能咋说,那个洪运,哦,现在得叫洪副书记,基本上每个月都得来个一趟两趟的。随手有些叽叽歪歪怎么工期这么长时间,从去年快干到明年了之外,倒也给村里办了不少实在事儿。”

鲁达腰一挺,“不光洪运,从今年夏天,北峪村改造见了点儿样开始,县里就把这儿,当成啥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创新示范点儿了。市里的,还有再上面的大干部来了可不少,光部长我就见过仨。”

“那些头头来了之后,都说我们北峪村,是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而且民风也非常淳朴,像个世外桃源。还说什么现在能抓住机会,开拓思路,发展乡村经济,什么错位开发,带动农民增收创收什么的,嘿,我现在都会背了。”

听到鲁达说的民风淳朴四个字,李乐眼皮跳了跳。

嗯,很淳朴,非常淳朴,谁要是不信,可以采访一下那个姓夏的,还记不记得在北峪村挨过的揍,和那打了水漂,再也要不回来的两百多万。

李乐挠了挠鼻子,“村里人没说啥吧?”

“说啥?一边还能种地,一边还能在工地干活拿工钱,一个月千把块的领着,等改造完房子等以后度假村开起来,还能在里面工作,还能拿房租,美死他们。”

“那就好。”李乐点点头,有提醒道,“不过,干舅舅,还得注意,这村里不是每个人都.....”

鲁达“嗯”了声,“我明白,做事情,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道理,肯定有患多患少的,不过,只要之后见到甜头......”

两人说着说着,就走过了大槐树,到了鲁达家院子边上,就听到院子里一阵笑声儿歌声。

“诶诶,呱哒哒,呱哒哒,娃娃最爱骑大马。白鬃马,红鬃马,菊花青,五尺八。骑着大马追太阳,乐得太阳笑哈哈!!”

再一瞅,就瞧见一个顶着一撮呆毛的娃娃的脑袋,在院墙里,若隐若现,笑的嘎嘎的,还能听到几声“爷,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