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466章 小李博士的一天

随着零八年的临近,燕京城越来越像一个四处遍布着标语口号的大工地。

今天这里堵,明天那里拦,一个眨眼,围挡就生长在了路边。

半夜进出城区的渣土车,在地上留下的泥印还未来得及清理,便又被一早的车流滚滚给带到了燕京城的各个角落。

早上七点一刻,刚把车钻出胡同,开上鼓楼大街,就瞧见前面一溜的车屁股如长龙般排开,慢吞吞向前蠕动。

李乐索性把方向盘当成临时课桌,把一本教材摊在上面,边等边预习。

在这份移动书桌上,韦伯的理论也沾上了一点汽油和焦虑的味道。

七点五十,李乐跨上三把锁的二八大杠,在燕园中疾驰,恰如迟到的骑兵冲锋陷阵。晨风掠过耳际,吹动秀发,在一阵阵“让一让,早八,早八,尼玛~~~~”的呼喝声中奔向教学楼。

差两分八点整,冲进小教室,系里那位教授社会运动和集体行动的老太太已经很不厚道的提前开讲。

瞧见一脸“风尘仆仆”的李乐,随手一指身前的空位,意思很明显,来晚了,本宫就赏你个御前伴驾。

一堂课,俩小时,老太太依旧沿袭着社系多年之传统,大水漫灌,淹不死就成的方式,掏理论如同变戏法,几则板书如抽象画般令人费解。

小李奋笔疾书,字迹便如狂风扫过般潦草。试图跟上天外飞仙似的学术步伐,频频点头如捧哏,虽不甚解其中机锋,也要尽力接住半空中抛下的思路线头,唯恐那一瞥扫过来时却接不上话茬。

中间讨论环节,一个“公共物品”,让小教室宛如在菜市场讨价还价般热烈而复杂。

有人刚抛出观点,立刻陷入七嘴八舌的“围攻”,知识如同被拆解的俄罗斯套娃,层层剥开,却总也见不到最里面的那个核。

挨到下课,已经头昏沉沉的小李,憋着尿意,在老太太“亲切”的注视下,回了几个问题,待对方略一点头,说了句,去吧,便如蒙大赫,飞奔至厕所。

一个尿颤,身心舒畅。

看看表,便又跨上“宝马”,直奔社系小图书馆。

木质书架间弥漫着旧纸的沉香,目光逡巡,找出所用资料,待桌面铺开,又一头扎进。今日的任务是梳理社区行动研究理论,为惠庆安排的课题框架补充方法论基础。

等到午间食堂里,李乐端着餐盘,在几个窗口前穿梭,只是那糖醋里脊的争夺战激烈异常,稍慢一步,便只剩空荡的菜盘。

来不及找座,一边走着一边狼吞虎咽,中间还得应付一忒不识相的同学关于昨日里文献综述的请教,待走到门口收餐盘处,四两米饭,两荤一素已经光盘,让这位外校来的惊讶万分,心生佩服。

下午的图书馆,继续埋首书山。翻动书页的速度,像点钞员在清点重要票据。

文献综述如一座待建的城堡,卑微小李正在艰难地拼凑着前人散落的砖石,试图搭起自己理解的轮廓。

终于,带着一堆半成品笔记,下午四点,心怀忐忑地敲开了惠庆的门。

惠庆抿着孝敬的茶水,听着汇报,不时眉头微蹙,最后抬手,“行动研究、参与研究pAR、合作研究及开放的.....名目繁多却有一共同之处,承诺研究的目的在于将传统的研究范式予以扩充....”

轻轻一点拨,仿佛打开了小李脑中某个堵塞的阀门,秘诀如同武林秘籍般悄然交付。

五点二十,起身告辞,十五分钟之后,小李又闪现三教,参加《研究生学志》编辑部例会,至于为什么来此,还要说到前日马主任蛮横的拦住二八大杠,从兜里掏出一张通知,拍到面前。

“学校研究生院每年都会将文、史、哲、经、法、社会学六个学科上一年度博士、硕士研究生论文进行选登出刊,今年又要开始,各个院系都要派人当编辑,这次你去。”

于是,当历史系和法学院的两位在和哲学系的某位大神经激烈争论“社会资本的本土化定义”时,李乐则默默掏出刚刚惠庆给的社区义理关系案例,开始琢磨差序格局现代嬗变的小问题来。

从例会出来,天边又见晚霞。回家的道路再次成了大型停车场。

陷在车流里,透过后视镜瞥见自己略显疲惫的双眼,一张张文献和模糊概念在眼前飞快闪动,就像街边渐次亮起的霓虹一般迷离。

驶入马厂胡同时,两旁院墙里已亮起各家灯火。

车子准确卡进那方寸之地,尾灯熄灭,推开自家小院儿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几声不知是李笙还是李椽的“咿呀”夹在曾老师“诶诶,撒手,撒手!!”的呵斥声传来。

赶忙走进堂屋,却瞧见曾老师在掰着坐在餐桌前宝宝椅里,瞪大双眼,头顶呆毛一颤一颤,死死抓着一只白馒头往嘴里塞的李笙的小手。

“这娃手咋这么快呢?你有牙么就啃。”

“磨牙么,让娃啃就是。”一旁正在靠坐在大小姐怀里的李椽一勺勺喂着鸡蛋羹的老太太笑道。

“这舔的都是口水,给谁吃?”

“李乐不来了么?都给他吃,自己闺女的口水,不嫌弃,是吧?”

“嘿嘿,是,奶,笙儿的口水都是甜的哇。”

“噫~~~~~”

“赶紧,洗手吃饭。”大小姐看过来的眉眼间,带着拂去白天里文献艰涩的温柔。

“好嘞。”

回到桌前,伸手轻轻捏了捏李笙倔强的小拳头,那小手攥得死紧,像扞卫自己领土的馋猫。

感觉到触碰,李笙乌溜溜的大眼睛立刻从馒头转向爸爸,小嘴一咧,露出冒着两颗小米牙,口水混着馒头屑就滴了下来。

曾敏也忍不住松了手,由着李笙把沾满口水的馒头往嘴里塞。

“得,你闺女赏你的‘甜馒头’,晚上你负责消灭吧。”付清梅在一旁打趣。

李乐看着女儿努力啃着馒头、腮帮子鼓鼓囊囊的憨态,再看看旁边吃饱喝足、窝在大小姐怀里,咯咯咯笑着,像是和老太太聊天的李椽,夹起一筷子菜,只觉得这小小的餐桌、昏黄的灯光、家人琐碎的谈笑和婴儿咿呀的声响,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更能抚慰人心。

九点半,婴儿床前低声细语,轻拍慢哄,一篇“猜猜我有多爱你”被念到“大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过了小河,越过山的那一边”时,李笙长长的睫毛覆下来,呼吸变得均匀绵长,李椽的安抚奶嘴也落到腮旁,小拳头松开,沉入了梦乡。

李乐和大小姐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同是完成一项重要任务后的松弛。

然后,书桌上的文献和电脑屏幕幽幽的蓝光,像无声的召唤。

“还有几页笔记,得趁热打铁理清楚。”李乐轻声道。

“嗯,我也有份报告要看完。”大小姐点点头。

两人默契地走向书房。

李乐摊开下午那堆“半成品”笔记,重新扎进书堆,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努力将那些散落的“砖石”归位,构建自己理解的“城墙”,思路似乎顺畅了许多,惠庆的“秘籍”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论的迷宫。

大小姐则坐在书桌另一侧,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亮了她专注的侧脸,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动,偶尔蹙眉思索,神情严肃而干练。刚刚在隔壁房间,用高丽语轻柔的念着“小兔子说,我也爱你”的那个母亲仿佛消失。

小小的书房里,只剩下书页翻动的声音、键盘清脆的敲击声,以及两人细微的呼吸声。

时间在静谧中流淌。

不知过了多久,大小姐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瞥了一眼墙上的挂钟,轻声催促,“你明天不还有早八?”

李乐从密密麻麻的笔记里抬起头,看到大小姐揉着眼皮,笑了笑,“不是明天,是这俩月,几乎天天都有,说是三年变四年,可我总觉得,拉长时间是为了往里的脑子里更多多的塞东西。”

“十二点了,赶紧睡吧。”

“你也一样,报告明天再看不行么?眼睛都熬红了。”

“就剩一点了,看完心里踏实。”

“那我也快了,还有一篇森内特发来的邮件,回复完。”李乐说着,又埋头写了几行。

“你这是自找苦吃。”

“人么,不逼一逼自己不知道极限在哪儿不是?”

两人嘴里都说着让对方去休息的话,身体却诚实地钉在原处,谁也没有先动的意思。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声的陪伴和理解。

台灯光晕笼罩着两张书桌,将两个身影投在墙上,交叠在一起。

窗外的夜色更深,偶有细微声息,那是微风在轻舔枝叶。

方寸之地,理论在笔尖流淌,实务在屏幕前推进,疲惫被坚持和无声的守望悄然化解,有一种比言语更深的温暖在悄然流淌。

忙碌且充实的,博一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眼瞅着就要到中秋。

静园的小办公室,李乐推开门,瞧见头顶一根毛线钩针当发簪的荆明,正猫一样揣着手,抵在桌前,抿着嘴,盯着一本线装书,不过看那眼神,早已经是神游天外。

笑了笑走过去,把手里的两个玫红色带着花纹的大纸袋子,“duang”的一顿。

咯噔一声,荆明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待看清是李乐,这才松口气道,“吓我一跳。”

“琢磨什么呢,这么入神。”李乐凑手,拿起线装书,翻过来看了眼封面,只见泛黄纸页间竖排着“鼠璞”二字,“这书名古怪啊。”

“南宋戴埴,写的鼠璞,书名暗藏典故,郑人称未琢之玉为璞,周人却称未腊之鼠为璞,看似同名,实则异物。”

“听着可不像什么正经书。”

“算正经,实则是要掘出些源流根底来。戴埴这个人,专爱钻牛角尖,爱考证经史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名物典故,也爱考证些鸡毛蒜皮之物,譬如不倒翁缘何得名,螃蟹何以名无肠公子。”

荆明伸手,拿过李乐手里的书,书页翻动间,给详细解释着,“不过,这书虽仅九十八条札记,在当时,却像手术刀般剖开经史里的一些迷雾。”

“诸如考辨麟趾,非祥瑞实为衰世之兆,揭诗序中高子灵星其实是后世讲师附会,还有驳正时人对荀子性恶论的曲解,指其与孟子性善实为互补。“

“还有这儿,你看,”荆明指向写着“楮券源流”的一条,“剖析庆元、开禧年间纸币滥发之弊,今人研究南宋经济危机,仍奉此为关键史料。”

李乐恍然,“敢情这鼠璞二字,还有这层意思。”

“嗯。”荆明点点头,“提醒学人,一须辨名实,二须重实证。名实之辨,古今同慨啊,诶,你这是啥?”

“月饼,这不过节了么,郭铿,我表哥,从羊城那边买了不少,让人带过来的,给你两盒。”

“哟,谢谢啊,啥牌子的,莲香楼?”

“羊城的一家老字号。”

“没有五仁的?”

“粤式月饼,哪有五仁的,你想吃?明年我给你搞点儿姑苏的鲜肉月饼?”

“算了吧,鲜肉的,一听名字就和肉粽子、咸粽子一样,实属异端。”

荆明打开月饼,看了眼包装,“蛋黄莲蓉,挺好,挺好。”

说着就撕开一包,掰了开吃。

“嗨嗨嗨,你这就吃了?”

“废话,我又不像有些人,一盒月饼还得流转,你送我送他,最后又到你手里。该吃就吃,体现月饼的食品属性。”

荆明吃了几口,咂么咂么滋味儿,“好吃。”

“你别都吃完了啊,回家给桃桃姐尝尝。”

“知道知道。”

“行了,你慢慢品,我走了,一会儿上完课,还得给脏师兄送去。”

“那你可找不到人。”荆明笑了笑。

“咋?”

“浪去了呗,还能干啥?”

“上哪儿浪去了?”

“中秋,去看钱塘江大潮去了。”

“单枪匹马的浪?”

“你觉得呢?”

“得,这回又是哪儿的?”

“不知道,只听说是个北舞的老师。”

“好么,这浪劲顶的。”李乐摇摇头,“算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还有杜师兄他们。”

“诶,还有个事儿。”

“你能一次说完不?”李乐又从门口转回来。

荆明把手里的月饼塞嘴里,从抽屉里摸出一份红头文件递过来,“北峪村那边的。”

“啥?”

李乐接到手一瞧,“燕京北峪村金代兴真宫遗址整体保护规划?这是下来了?”

“嗯。”

翻到后页,李乐看到写着,“规划对象。兴真宫遗址文物价值的载体,包括遗址本体、遗址环境、可移动文物。规划范围,包括兴真宫及其相关环境,面积约123.56公顷......”

“好家伙,这就是把北峪村都包含在里面了?”

“对啊,有了这个,以后除了北峪村落,其他范围,都不能大兴土木了。”

“成,挺好,这下,我那干舅舅,心里就算有底了。”

“可不。”

“那个第二批古村落的认证下来了么?”

“年底吧,我那个师弟给透了底儿。”

“明白了。”李乐点点头,“等忙完这几天,趁着国庆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一趟,也得看看那边的民居改造进度怎么样了。”

“成。”

“真没事儿了?那我可就真.....诶?”

李乐笑着,从兜里摸出手机,看了眼号码,接通笑道,“诶,当当姐,咋了?准备回来过节啊,我奶奶可说呢,今年中秋,布奶奶要来燕京,一起.....哦?你说那个谁怎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