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 > 第1404章 一南一北,心照不宣

夜色爬过院子的青灰高墙,中厅的六扇落地长窗尽数敞开,过堂风自天井游廊穿廊入室,带着房前屋后小河的湿润清气,拂过条案上几盘蚊香的袅袅残烟。

楹联上“水流花放吾其游”的小篆被风掀起一角,厅心那幅古松图的墨色,在穿堂凉意里愈发苍劲如生。

窗外鸣虫断续的振翅声,应和着厅内众人的笑。

有李乐在,家宴于温馨处,又添了几分味蕾的满足。

尤其是李春,一道惦念已久的樱桃肉,打着的嗝里,还着意犹未尽。

饭后,罗汉床被撤去炕桌,几个软垫一圈,玩具一摆,成了三个娃娃小小的游乐场。

大人们坐在四周,品着从井水里镇过的西瓜,聊着家长里短。

“诶,太婆怎么教你的?有玩具要干什么?”依在罗汉床边,手里一柄蒲扇,不时对着孩子们扇动几下的张稚秀,摸了摸正和李笙争一个小风车的李枋的大脑门。

李枋低头看了看小风车,愣了愣,便递给了被推开几次,又继续爬过来的李笙,嘴里含糊不清的说着,“没!”

李笙则瞅瞅到手的玩具,先是笑,随后想起什么似的,两手一合,冲着李枋,作揖一样晃了几下,转身,又从正躺靠在软垫上的李椽手里,拽过一只忙碌球,递给李枋。

正当围观的大人都以为李椽要闹时,李椽却什么表示都没有,随手拿过一个塑料球,手脚并用的自娱自乐起来。

“哟,这小人儿,还会谢谢啊。”李钰凑上去,坐到榻边,揪了揪李笙头顶支棱起来的那撮呆毛。

“呵呵,现在会再见、谢谢、飞吻和亲亲,都是李乐教的。”大小姐笑道。

“诶,李椽这么大方的么?”

“那得看谁,别人不行,只有李笙。”

“呵呵呵,好,当姐姐的,就得压的住弟弟。”

“李钰,您小时候就是这么欺负小晋的?”大姑父郭民端着茶杯,呵呵着。

“哪有,那时候我们见面又不多。”

“但每次都给我爸心里留下了阴影。”

“找打!”李钰作势,给了李乐肩头一巴掌。

“嘿嘿嘿。”

“不过,”张稚秀把李枋往罗汉床里拉了拉,“你们几个,虽然年龄差的多,又不在一起生活,但感情还能这么好,也挺不容易的。”

“现在好了,这三个娃以后,一定要互敬互爱,互相帮扶着。”

“必须的,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不是?”

“就得这样。”

李乐这时候瞅瞅边上一直没说话的李泉,“大泉哥,这李枋以后是准备在沪海了?”

“我想让娃回麟州,你大伯,你嫂子也不让啊。”

“就是。”李钰把李椽抱到腿上,捏着胖嘟嘟的腿肚子,“与其说什么教育资源、眼界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就是一个,在于距离信息和思维中心的距离。”

“呀,大姑,您这话深了啊。”

“深了?哈哈哈,我哪有什么深不深的,我也是听人说的。要是我,我只知道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孟母三迁。诶,这孩子怎么这么懒得?”李钰晃了晃腿上,一脸笑模样,往自己怀里一瘫的李椽。

“哈哈哈,能看出来,这孩子是个心宽的。”张稚秀笑道,看了眼李乐,“诶,你怎么觉得你大姑话深了?”

“我啊?”李乐扔掉手里的瓜皮,擦擦手。

“要我说,就是思维模式的暗知识传递仍需物理场域的具身认知,人群向超级城市聚集,追逐的不是办公场所,而是持续参与认知进化的可能性。”

“能说人话?对内可以之乎者也,对外,就得田间地头。”

“嘿,您说的是。”李乐点点头,“我是想说,大姑说的,正好是城市社会学里一直在研究的几个问题,像信息代谢速率差异、思维范式浸染机制还有机会拓扑结构差异这些。”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可以把大城市想象成一个24小时营业的信息快餐店。比如你在中关村,可能吃个早餐就能听见隔壁桌讨论最前沿的技术,你在陆家嘴,等车的工夫就能听到最新的财经消息,如此,这种环境就像天天泡在一个信息的温泉里,不知不觉就被泡入味了。”

“那意思,你和别人吹牛逼,也能那么与众不同。”大姑父郭民插话道。

“老郭?注意用词!有孩子呢。”李钰瞪了郭民一眼。

“哈哈哈哈~~~~”一群人都乐。

老太太也点头,“话糙理不糙么。小乐,你继续。”

李乐“嗯”了声,“而对比之下,小城市更像是个温馨的家庭厨房,信息更新就像妈妈做的拿手菜,虽然温暖可靠,但菜式可能十年不变。”

“你听到的新闻可能是亲戚群里经过多次过滤之后的信息,聊天的内容更多是家长里短。不是说这样不好,但就像长期只吃家常菜的人,突然要品评米其林餐厅,难免有点不知所措。”

“嗯,有感觉,就像,回麟州,再和那些老伙计喝酒,他看你和傻子一样,其实你不知道和他们聊什么了。”李泉一旁叹口气。

李乐拿起茶壶,给老太太倒了杯茶递过去,“对,这在术语上就叫做信息流动的光速差与认知迭代速度,前者更易形成动态认知框架,后者则可能停留在静态知识接收层面。”

“简而言之,就是眼界不是看多少风景,而是脑子里能装下多少种活法??。”

“再有,就是社会关系网络,大城市是超链接式结构,而小城市是树状结构。”

“小叔,这,有什么不一样么?”已经啃到第五块西瓜的李春,停了停,缓口气。

“举个栗子!”李乐一抬手。

“现在年轻人不都咋呼着要创业,要干事业么?大城市,你可能在健身房认识个投资人,吃个饭认识某个程序员大神,喝咖啡时听到别人聊个新点子,七拐八拐就能凑出个创业团队来,这种机会像野草一样到处冒,你走在路上都可能被新想法砸中。”

“小城市里,大家的关系网基本是亲戚、同学、同事这几个固定组合。想干点新事情,要么找二舅帮忙,要么托老同学牵线。这种模式稳当可靠,但组合方式相对固定。”

李泉深有感触道,“是啊,大城市生存靠规则,小城市生存靠关系。”

“所以喽,你没有关系,而孩子又在这种靠人情关系的环境中长大,怎么办?大概率还是奔大城市。”李乐手一摊,“再说,思维方式。”

“大城市孩子多数被训练成,遇到困难,找资源,试错,改进。这种能力能迁移到生活各个领域。而小城孩子更多是听话模式,家长让学啥就学啥,老师让咋做就咋做。”

“小叔,现在不有互联网么,信息差不就能很快的被拉平了么?”李春想了想,“我回麟州,那些朋友也能和你聊上一些新玩意儿,穿的,用的,玩儿的,包括眼界,都能赶上不是么?”

李乐摇摇头,“现在包括以后一段时间,互联网看着把信息差拉平了,但真正值钱的,还是在大城市圈子里打转,这差距不是上个网就能追上的,得整个人脉网络和认知体系重塑才行。”

“大城市的孩子,通过空间符号的日常浸润,能更早建立与主流体系对接的思维通道,构建高阶认知模型。这种无意识的能力培养形成认知降维优势。我这么说,你明白了么?”

李春琢磨琢磨,“小叔,我们学过政治地理学,讲过一个叫空间权力格局的,是不是可以用这个来理解?”

李乐用欣慰的眼神,看着李春,揉了揉她的脑袋,“一部分吧,但那部分,说起来,很残酷。”

“哦。诶,不对,你擦手了么?婶子~~~~,你看看小叔。”李春扒拉着大小姐。

“你又欺负春儿!”

“婶子,掐他!”

“哎呦,别,别,吼吼吼~~~~”

看着李乐被“收拾”,中厅里,弥漫起叫做“幸灾乐祸”的笑声来。

好一会儿,笑声停了,才听到老太太说道,“在大城市的钢铁森林里,孩子用霓虹丈量世界的广度,而在家乡的繁星原野上,孩子们们月光守望心灵的深度,没有什么高低,因为每个人规划不同。”

“就像小李枋,以后就在沪海,趁着我还能动,跟在我身边,教一教,学一学。寒暑假还是要回麟州的,人么,知道来处,知道去处。”

“张奶奶,我这还有俩呢?”李乐凑过去,嘻嘻嘻道。

张稚秀瞅瞅俩娃,笑道,“行啊,不过,付清梅?”

“我脸大。”

“哈哈哈,侬个小句头。”

“还是江南好,咱们麟州就没有这条件。”

前厅,李乐和李泉配合着,从水井里拽出镇着的西瓜。

“可麟州凉快啊。”李乐笑道,“各有各的好处。”

“不过,大泉哥,真决定了,让娃在沪海了?”

“嗯,你大伯和你嫂子一直都有这个念想,而且,这是张奶奶的意思。反正,这一摊生意,都在这边。”

“我还想说,让娃去燕京,三个一起做个伴呢。”

“咋?二打一啊?”

“嘿嘿嘿。”

“一南一北,也没什么不好,终究都姓李。”

李乐笑了笑,“你想着这么远呢?”

“你觉得两家老太太没想?”

“诶,大泉哥,你说俩老太太私下有联系么?”

“没吧,我觉得,更多的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哎,那还的说是咱爷爷,牛逼啊。”

“我估计,他也想不到。我觉得他更多的是,你们爱咋咋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