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军事体系以卫所制为基石构建,朝廷层面最高军事机构是五军都督府,负责统筹和管理全**事事务。地方上则设立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都司下辖卫、所两级军事机构,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地方军事体系。
军职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正二品的总兵官、从二品的副总兵、正三品的参将、从三品的游击将军以及正五品的守备等。总兵作为地方军事的最高长官,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和责任。后期如果总兵被加衔,其品级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副总兵,又被称为副将,主要职责是协助总兵管理军务。参将则负责分守各路,具体负责各个防区的军务工作。游击将军则具备较强的机动性,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守备,顾名思义,主要负责城池和要塞的防守工作,确保这些关键地点的安全。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由于在浙江抗倭表现出色,因此晋升为正四品的都指挥使司佥事,负责在宁波、绍兴和台州这三个府训练军队。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台州大捷,赢得正三品都指挥使的晋升。此后又被加封从二品副总兵衔,负责镇守台州等地成为当地军事要员。
与此同时,嘉靖年间汤克宽曾担任正三品的浙江参将一职。然而,在军事行动中遭遇失利导致贬职。不过后来又被重新起用,担任福建参将,负责兴化府防务工作。从官阶品级的角度来看,从二品的副总兵确实高于正三品的参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汤克宽在此前就与戚继光、俞大猷等存在着协调上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其常常推诿责任,不愿意积极提供援助。然而这次汤克宽的积极援助,却反而造成了阿苏惟将等逃脱的事实,可以说是很讽刺了。
。。。。 。。。。 。。。。
黎明时分,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微弱的晨光透过云层洒在牛田。戚继光独自站在城墙缺口处,他的身影被晨曦拉长,显得格外高大。他仔细擦拭着长枪,将凝结在枪尖上的血垢一点一点挑落。这些血垢与墙灰混合在一起,簌簌坠落在地上,仿佛在诉说着刚刚结束的激烈战斗。
突然,一阵杂乱的脚步声从身后传来。戚继光微微皱眉,却并未回头。只见汤克宽的披风扫过满地的箭镞,发出一阵刺耳的声响。“戚将军!”汤克宽的声音在戚继光身后响起,语气中带着一种刻意拿捏的威严,“末奉谭中丞之命,率部前来驰援。途遇林墩残匪,激战一场,斩杀三百余众,特向将军复命。”
说罢,汤克宽身后的亲卫立刻呈上三颗首级,那首级发髻还缠成了倭寇特有的月代头。
戚继光依然没有回头,只是将长枪重重杵在龟裂的城砖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
“汤参将辛苦了。”戚继光的声音平静而冷漠,“只是这牛田之战,你来得倒是挺凑巧啊?”
汤克宽的脸色像被火烤过一样,瞬间涨得通红,他的手紧紧按在腰间,似乎在压抑着内心的某种情绪。他深吸一口气,然后开口回应道:“戚将军,您这样说可就不对了!我部兵微将寡,却从兴化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赶来。更何况……”他的声音突然提高,带着一丝不满,“如果不是我部截杀林墩方向残匪,恐怕这些匪寇就会和牛田的倭寇会合,到那时,局面恐怕就不是您能够轻易控制的了!”
城头的风呼啸着,卷起了戚继光的衣角,他静静站在那里,凝视着平海卫的方向,一言不发。陈大成和楼楠两处都还没有送来任何消息,倒是先前绕道的戴冲霄部却在潜伏的过程中意外地探听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牛田与平海卫之间的往来异常频繁。
这个消息让戚继光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如果不是汤克宽的突然出现打乱了他的计划,按照他原本的部署,下一步的目标应该就是平海卫了。
至于眼下继续进兵平海卫,所要面临的问题便是粮草短缺。原本存米仅够四千士兵十日之用,然而现在汤克宽又带来了一千五百人,再加上俘虏,总数将近六千。如此一来,手中这点粮食恐怕连五日都难以支撑。戚继光的手指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变得苍白,在杞店时为了迅速攻克牛田自己才甘愿冒险。
可是此时此刻,汤克宽却犹如一块突如其来的巨石,硬生生塞进了本就紧绷的补给线,使得这条补给线发出了令人不安的吱呀声。戚继光的心中充满无奈,他明白,若不能妥善解决粮草问题,军队前进将会受到严重阻碍。
“如今粮草不足,我认为应当留下汤部在此巩固粮道。”戚继光的声音显得有些低沉压抑,仿佛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至于其他方面,我会亲自向谭中丞请调。”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决心,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他绝不会放弃剿灭倭寇的目标。
“当务之急是剿灭倭寇,若不乘胜进兵,等待倭寇恢复元气,恐怕将会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戚继光的语气越发坚定,他深知时间紧迫,不能有丝毫迟疑。只有迅速消灭倭寇,才能彻底解除福建方面威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