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永乐大帝 > 第13章 南巡(一)

永乐大帝 第13章 南巡(一)

作者:焚琴煮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6 06:09:18

一份紧急命令如同离弦之箭一般,从大明中央朝廷疾驰而出。这道命令的纸张质地厚实,上面的字迹龙飞凤舞,仿佛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的紧迫感。

这是一道由监国皇太子亲自签发的命令,其内容让接到命令的各地官府官员们都不禁心头一紧:皇帝陛下即将出宫南巡!

这道命令沿着从北平到松江府的路线一路传递,所经之处,各地官府都如临大敌,迅速行动起来,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紧急召集下属官员,传达命令内容,并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各项准备工作。

有的地方官府忙着清理道路,确保皇帝陛下的车驾能够畅通无阻;有的则加强了治安巡逻,以防万一;还有的则忙着准备各种物资,以满足皇帝陛下及其随行人员的需求。

整个大明帝国的这条线路上,都因为这道紧急命令而变得忙碌起来,人们都在为皇帝陛下的南巡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期待着皇帝陛下的到来。

乐二十五年三月,北京的春风刚吹绿了护城河的柳枝,南北大通道上已响起车轮碾过水泥路面的轻响。朱棣站在冷暖阁的窗前,看着庭院里忙碌的服务人员 —— 这些人都是从内务府选拔培训的,穿着统一的青布长衫,动作利落却不张扬,正将一件件行李搬上停在门外的板车运至宫外装车,没有半分宫廷的浮夸。

“都备妥了?” 朱棣转身问身边的内务府总管秦安 —— 秦安不是太监,而是从民间选拔的读书人,因做事细致周到,被提拔管理皇室起居。

秦安躬身递上一份清单,语气恭敬却不谄媚:“回陛下,所有事宜均已妥当。车队共十五辆,除了您和娘娘的主车,还备了储物车、炊房车、医用车、文书车,连野外扎营的帐篷和炊具都单独装了两辆‘营帐车’。随行人员共八十人,其中三十名服务人员负责起居照料,三名翰林专管文书记录,二十名护卫带的是线膛燧发枪,剩下的都是负责物资调度和营地搭建的杂役。”

朱棣接过清单,目光扫过 “车辆规格” 一栏,嘴角露出笑意:主车是工部特制的 “安舆车”,楠木车身外涂朱红漆,车窗镶着江南产的透光琉璃,车厢分前后两部分 —— 前半段是服务人员的位置,后半段铺着云丝棉软垫,摆着一张可折叠的软榻和一张小方桌,角落的暖炉外层裹着铜套,既能煮茶又不烫手;紧随其后的是 “储物车”,分上下两层,上层放衣物和书籍,下层装着被褥和常用物件,车厢两侧还装了小抽屉,专门收纳零碎物品;“炊房车” 最是特别,车厢里砌了小灶台,灶台旁的铁箱能装柴火,旁边的冰格可存放新鲜食材,连切菜的案板和盛菜的瓷盘都分类摆得整齐;还有 “医用车”,车厢里放着太医院特制的药材箱,箱内分层装着风寒药、止血膏,甚至有预防蚊虫叮咬的草药包,车顶还架着一个小书架,放着几本医书供随行医士查阅。

“服务人员都安排好了轮值?” 徐妙锦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件刚绣好的春衫,准备给朱棣换上。

秦安连忙回话:“回娘娘,三十名服务人员分三组轮值,每组负责四个时辰,白天照料饮食起居,晚上轮流守夜。还特意选了两个会做饭的,一个擅长江南菜,一个懂北方口味,保证您和陛下沿途能吃到合口的饭菜。”

朱棣换上春衫,走到庭院里查看马车。主车旁的护卫正检查装备,他们穿着轻便的棉甲,腰间别着短铳,背上的线膛燧发枪擦得锃亮,却没有丝毫张扬的杀气 —— 如今漠北早已设行省,蒙古部落多年无战事,护卫更多是为了应对沿途可能的意外,而非防备外敌。

“物资都从福记集团采买好了?” 朱棣突然问起关键处 —— 此次南巡,他特意交代不用地方供给,所有物资都由皇室用永乐新币向福记集团采购,避免给百姓添负担。

秦安点头道:“都已妥当。福记集团在沿途各州府都有分号,咱们出发前,已将所需物资清单传给他们,到了地方只需凭信物提取。米粮、肉菜都是新鲜的,连茶叶和水果都用冰窖车运送,保证您和娘娘能吃到最新鲜的。”

徐妙锦看着眼前整齐的车队,想起之前商定的居住安排,忍不住补充:“秦总管,记得按之前说的,到了松江、南京这些富裕州府,咱们就住当地的豪华客栈或条件好的驿馆,不用麻烦地方官;要是到了一般的州府或县城,就直接在城外扎营,服务人员提前搭好帐篷,炊房车做好饭菜,尽量不进城扰民。”

“娘娘放心,都记在心里了。” 秦安连忙应下,“已经让服务人员提前演练过扎营,半个时辰就能搭好营帐,大营外还会围上栅栏,保证安全。和野外军营一样,只是生活条件以及舒适程度要高于军营”

三月初十,南巡队伍正式启程。晨光中的南北大通道格外平坦,水泥路面被春雨冲刷得干干净净,车轮碾过只发出轻微的 “轱辘” 声。朱棣和徐妙锦坐在主车里,掀开窗帘看着窗外的春景 —— 田野里的麦苗刚抽出新绿,农人牵着牛在田埂上行走,见车队经过,只是笑着挥了挥手,没有丝毫畏惧;道旁的驿站外,几个商人正围着一辆马车卸货,车上装着松江的棉布和景德镇的瓷器,一派热闹景象。

“你看这光景,比朕刚登基时强多了。” 朱棣指着远处的村庄,语气里满是欣慰,“以前出巡,沿途百姓要么躲着,要么愁眉苦脸,现在个个脸上有笑模样,这才是盛世该有的样子。”

徐妙锦顺手拿起桌上的青瓷茶盏,倒了杯刚煮好的龙井:“这都是陛下这些年的功劳,减税、修水利、推广新作物,百姓日子好过了,自然有精神。咱们这次南巡,不扰民生,只看真实光景,也算是没辜负这太平岁月。”

车队行至中午,抵达第一个停靠点 —— 通州城外的一片空地。服务人员迅速下车,有的搭帐篷,有的从炊房车里搬灶台,有的去附近的水井打水,动作有条不紊。三名翰林则坐在临时搭起的小桌旁,开始记录沿途见闻,其中一个年轻翰林还拿出画板,准备将沿途的春景画下来,留作纪念。

朱棣和徐妙锦走下马车,看着服务人员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远处的通州城 —— 城墙隐约可见,却没有进城的打算。“就在这儿吃饭吧,” 朱棣对秦安说,“让厨房做些家常饭菜,不用搞什么排场。”

没过多久,饭菜就端上了临时搭起的餐桌:炖得软烂的羊肉、炒得鲜嫩的青菜、还有一碟酱黄瓜,都是用福记集团送来的新鲜食材做的,味道家常却格外可口。朱棣吃着饭,看着不远处的农人在田里劳作,突然对身边的翰林说:“把这景象记下来,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大明的根本。”

饭后稍作休整,车队继续向南行驶。徐妙锦靠在主车的软榻上,翻看着秦安送来的沿途州府清单,轻声说:“下一站是香河,那边是一般县城,咱们就在城外扎营,正好看看野外住宿的安排合不合心意。”

朱棣接过清单,手指在 “香河” 二字上轻轻点了点:“也好,顺便看看当地的春耕情况。现在正是播种的时节,看看百姓的种子够不够,农具够不够用 —— 要是有需要,让福记集团多送些种子过去,也算为民生出点力。”

夕阳西下时,车队抵达香河城外的一片开阔地。服务人员迅速搭起帐篷,护卫在帐篷周围拉起简易栅栏,炊房车的烟囱很快冒出袅袅炊烟。朱棣站在帐篷外,看着远处的村庄渐渐亮起灯火,听着服务人员忙碌的脚步声和远处传来的狗吠声,突然觉得格外安心 —— 这太平盛世,这安稳行旅,正是他毕生所求。

“该吃饭了。” 徐妙锦走过来,递上一件披风,“夜里风凉,别站太久了。”

朱棣接过披风披上,看着徐妙锦温柔的眼神,轻声感慨:“打了一辈子仗,管了一辈子朝政,现在才发现,这样安安稳稳的日子,才最难得。这次南巡,不仅是祭拜先祖,更是看看这大明的江山,看看百姓的日子 —— 只要他们过得好,朕就算退了位,也能安心了。”

帐篷里的灯火渐渐亮起,映着两人相视而笑的脸庞。车队的马车静静停在夜色中,护卫们在大营内外有序巡逻,服务人员忙着将饭菜端进帐篷,远处的村庄传来零星的笑语声。这春日的南巡,没有宫廷的奢华,没有地方的迎送,却藏着永乐盛世最真实的模样 —— 百姓安乐,江山稳固,而这位年迈的帝王,终于能在晚年的行旅中,好好回望自己一手打造的太平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