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永乐大帝 > 第5章 凤逝星沉

永乐大帝 第5章 凤逝星沉

作者:焚琴煮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1 15:48:15

北京的深秋总裹着股透骨的寒,坤宁宫的窗棂糊了三层棉纸,却挡不住殿内弥漫的苦涩药香。徐妙云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得像宣纸,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朱棣坐在床边,紧握着她的手,那双曾握过战刀、批过奏折的帝王之手,此刻竟微微发颤。他不再是那个睥睨天下的永乐大帝,只是个即将失去一生挚爱的丈夫。

脑海里的画面像走马灯似的转 —— 穿越之初,他还是个茫然无措的孩童,是梳着双丫髻的徐妙云,拿着《论语》耐心教他认字,让他在陌生的时代找到了第一个锚点;燕王府的那些年,他们在书房里偷偷筹划,她帮他整理各地奏报,甚至亲手绘制军事地图,说 “夫君要做的事,我定帮你守住后方”;靖难之役时,北平城被围,她带着妇孺登城守城,硬是撑到他回援,见面时只说 “夫君平安就好”;还有那年,她察觉他与妙锦之间的微妙情愫,非但没有怨怼,反而拉着妙锦的手说 “你我姐妹,当共伴陛下,为大明安稳”—— 这份深情与豁达,连他这个来自未来的灵魂,都为之震撼。

“陛下……” 徐妙云的声音轻得像羽毛,却让朱棣瞬间回神。她的眼神异常清明,带着一丝释然,“莫要悲伤。你我这一生,开创的盛世,比你当初说的‘梦境’还要好…… 我,无憾了。”

她示意内侍递来两个锦盒,里面是早已写好的信。“这封,给高煦和高燧。” 她喘了口气,“告诉他们,娘想他们,可更盼他们在美洲好好开拓,播撒朱家血脉,莫因母丧擅自归国,那才是最大的不孝。”

另一封信,她交到朱棣手里,指尖轻轻摩挲着信封:“这封,给长兄…… 辉祖。只说兄妹旧情,求他…… 回来见我最后一面。”

朱棣接过信,指尖触到信纸的褶皱,那是她反复折叠留下的痕迹。他知道,徐辉祖因建文旧事,多年来与朝廷若即若离,此刻让他回来,是她最后的心愿。

徐妙云的目光转向站在一旁、早已哭得泪人似的徐妙锦。她招了招手,让妙锦走到床边,然后拉过她和朱棣的手,将两人的手叠在一起:“妙锦伴你我多年,性情柔嘉,待我更是情深。我去后,望陛下立她为后 —— 一则全你我三人之情,二则后宫安定,陛下方可专心打理这偌大的帝国。”

她看着朱棣,眼中满是恳求:“待我走后,在北平择吉地建陵…… 我们三个,将来要在一起。”

话音落下,她的手缓缓垂下,眼睛永远地闭上了。殿内的悲声瞬间爆发,太监宫女们跪地痛哭,朱棣俯身,将额头抵在她尚有余温的手背上,肩头微微耸动。穿越数十载的沧桑、靖难的铁血、盛世的荣光,都抵不过此刻的悲痛,像潮水似的将他淹没。

国丧的钟声响彻北京城,九声绵长的钟鸣,宣告着一代贤后的离去。朱棣在悲痛中却未失理智,他第一时间召来徐妙锦。此时的徐妙锦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娇俏的少女,身为皇贵妃的她,虽满脸泪痕,却仍保持着端庄。

“妙云的遗愿,你都听到了。” 朱棣的声音沙哑,“立你为后,你可愿意?”

徐妙锦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她与朱棣、徐妙云的感情早已超越寻常,可她从没想过要取代姐姐的位置。“陛下,臣妾…… 臣妾不敢。” 她哽咽着,“姐姐刚走,臣妾怎能……”

“这是妙云的心愿。” 朱棣打断她,语气坚定却带着温柔,“她希望你陪着我,守住后宫,守住我们的家。而且,如今高煦、高燧在美洲,高炽监国,后宫安定,才能让他们安心,让天下人安心。”

徐妙锦沉默了。她想起姐姐临终前的眼神,想起这些年与朱棣、姐姐相伴的日子,最终含泪点头:“臣妾…… 遵姐姐遗愿,遵陛下旨意。”

朱棣随即下旨,命人在天寿山麓选址,敕建帝陵 —— 这便是后世明长陵的雏形,只是在此世,它从一开始就承载着三人相守的承诺。旨意中特意强调,此陵为 “朕与徐皇后、徐皇贵妃万年吉壤”,既圆了徐妙云的心愿,也进一步巩固了北京作为帝国心脏的地位。

消息传到东宫,朱高炽正陪着太子妃张氏整理赈灾奏折。听到母亲离世的消息,他当场红了眼眶,起身就要往坤宁宫去,却被太监拦住:“太子殿下,陛下吩咐,让您先稳住东宫,处理政务,莫要乱了分寸。”

朱高炽站在原地,手指攥得发白。他知道父亲的用意 —— 国不可一日无君,东宫作为储君,必须稳住局面。他深吸一口气,擦干眼泪,对张氏说:“你去坤宁宫探望姨母,替我给母亲磕个头。我这里,还有赈灾的事要处理,不能让父亲分心。”

随后,他召来东宫属官,下令:“传我命令,东宫上下素服,所有非紧急事务暂缓,优先处理各地赈灾、漕运事宜。告诉各衙门,莫因国丧误了民生,这才是母亲想看到的。”

朱高炽的沉稳,让朱棣暗暗点头。他知道,这个儿子虽身形肥胖,却有一颗体恤百姓的心,是帝国未来的可靠继承人。

就在举国缟素之时,南京的大明格物院内,却仍在举行第三届 “锦云格物奖” 颁奖典礼。这奖项以徐妙云、徐妙锦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是朱棣为鼓励科技创新设立的最高荣誉。往届获奖者中,有改良蒸汽机、让纺织效率提升三倍的大匠,有培育出亩产超三石的高产稻种的农学家,还有发明新式水车、解决南方灌溉难题的学者。

此刻,台下众人虽臂缠黑纱,气氛肃穆,但当主持典礼的礼部侍郎沉痛宣告 “徐皇后凤驾宾天” 时,所有与会者 ——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学者,还是二十出头的青年才俊,全都站起身,默默垂首。一位曾因研发高强度合金、让火炮炮管寿命延长两倍而获奖的老工匠,哽咽着说:“皇后娘娘在世时,曾三次亲临格物院,问我们研究中有没有难处,还特意吩咐工部拨银,给我们建实验室。她说‘你们做的事,是为大明造福祉’,此恩此德,我们永世难忘啊!”

悲伤的情绪蔓延在格物院的每一个角落,连平日里最专注于实验的学者,都红了眼眶。徐妙云的逝世,不仅是皇家的损失,更是整个大明科技界的痛 —— 那位始终支持他们、理解他们的 “贤后”,再也不会来问他们 “新发明能不能让百姓过好日子” 了。

与此同时,快船载着丧报,一路南下,抵达印度古里港。徐辉祖正在府中看着天顺朝的军备清单,突然接到驿站送来的书信 —— 信封上是妹妹徐妙云的字迹,旁边还附着一份朝廷的讣告。

他颤抖着拆开信,只看了几行,就踉跄着后退一步,手中的清单散落一地。“妹妹……” 他声音嘶哑,泪水夺眶而出。纵使他因建文旧事,多年来对朱棣心存芥蒂,可兄妹之情血浓于水,更何况是他最疼爱的妹妹。

徐辉祖立刻赶往天顺朝皇宫,求见朱允炆。朱允炆虽与朱棣为敌,却也知晓徐辉祖与徐妙云的兄妹情谊,更明白此刻阻拦,只会失了人心。“徐将军,节哀。” 他叹了口气,“你且回去奔丧,天顺朝的事,我会暂托他人。”

徐辉祖谢过朱允炆,当天就带着随从登船,渡海北归。船行得飞快,他站在甲板上,望着茫茫大海,脑海里全是妹妹小时候的模样 —— 梳着羊角辫,跟在他身后喊 “大哥”,说长大了要嫁个能保家卫国的英雄。如今,妹妹做到了,可他们兄妹,却再也见不到了。

半个月后,徐辉祖抵达北京。昔日的魏国公府早已被朱棣修缮一新,等候着他的归来。走进府中,他看到徐增寿正站在庭院里,还有穿着皇贵妃服饰的徐妙锦 —— 多年未见,妹妹们都变了,可那份血脉亲情,却从未淡去。

“大哥。” 徐妙锦迎上来,声音哽咽。

徐辉祖看着她,又看了看徐增寿,眼眶再次发红。三人走进内堂,拜祭过徐妙云的灵位后,摒退左右,终于能卸下所有伪装,互诉衷肠。

“妙云这一生,太苦了。” 徐辉祖坐在椅子上,老泪纵横,“她为陛下操劳,为徐家操心,连临终前,都在想着让我回来,想着让妙锦稳住后宫…… 是我这做大哥的,这些年固执己见,没能好好陪她。”

徐增寿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哥,过去的事就别说了。妙云也不希望看到我们兄弟生分。陛下这些年,也一直记着你的好,知道你在印度不易。”

徐妙锦握着徐辉祖的手:“大哥,姐姐临终前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兄妹和睦,就是大明安稳。如今陛下有意立我为后,可我总怕…… 怕辜负姐姐,怕天下人议论。”

徐辉祖看着妹妹,郑重地说:“这是妙云的心愿,也是为了徐家,为了大明。大哥支持你。等我见过陛下,就帮你说句话。”

兄妹三人的谈话,像一道暖流,融化了多年的隔阂。政治上的分歧,在至亲逝去的悲伤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几乎在徐辉祖抵京的同时,横跨太平洋的定期补给船,也将丧报送至美洲西海岸的 “汉王藩府”。朱高煦正在城外视察新筑的城池,听到母亲离世的消息,这个以勇武甚至粗豪着称的汉子,当场就红了眼眶,随后蹲在地上,失声痛哭。

他立刻下令:“藩府上下,素服百日!在临海山顶建祭坛,本王要亲自遥祭母亲!”

三日后,祭坛建成。朱高煦穿着素色官服,带着朱高燧和藩府文武,站在祭坛前,面向西方大明的方向。祭文是他亲手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思念与愧疚:“儿臣远在重洋,未能侍奉母亲左右,如今母亲仙逝,儿臣却不能亲至灵前尽孝,实为不孝!”

焚烧祭文的青烟袅袅升起,朱高煦挺直胸膛,对众人沉声道:“母后临终前,还惦记着我等在美洲的开拓,嘱我等不可因私废公!如今,本王已拥精兵万余,拓地三千里,筑城七座,引华夏农耕、工技至此,百姓蕃息,虽比不得大明本土,却也有了一国雏形 —— 我等未负母亲‘开枝散叶’之望!”

随后,他亲笔写下奏表,派人快马加鞭送回大明。奏表中,除了汇报美洲的基业,还特意提到:“儿臣等远在海外,听闻母亲遗愿,盼陛下立姨母为后。姨母贤淑,必能稳住后宫,儿臣等虽远,亦能安心。恳请父皇节哀,早正名分,以安天下人心。”

朱高煦的奏表与徐辉祖的归来,像两块关键的拼图,补齐了朱棣最后的顾虑。海外藩王的拥护,让立后之事有了宗室支持;徐辉祖的态度,则意味着旧臣势力的和解 —— 这两件事,让立后之举从 “皇家私事”,变成了 “稳固帝国” 的必然选择。

国丧期满,朱棣选定吉日,在紫禁城举行册后大典。徐妙锦身着皇后祎衣,头戴凤冠,一步步走上太和殿的台阶。百官跪地朝拜,山呼 “皇后千岁”,声音震彻宫殿。朱棣站在宝座旁,看着她,眼中既有对徐妙云的追思,也有对徐妙锦的承诺。

典礼结束后,朱棣独自来到天寿山的帝陵工地。秋风萧瑟,吹起他的衣角,玄宫的轮廓已初具规模,工匠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他走到玄宫前,轻声低语,仿佛在与沉睡的徐妙云对话:

“妙云,你看,妙锦已成了大明的皇后,后宫安稳,高炽在东宫处理政务井井有条,高煦、高燧在美洲开拓得很好,连辉祖也回来了…… 大明很好,孩子们都在各自的路上,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走。”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温柔:“等将来,我们三个在这里团聚,我再跟你好好说,这大明的盛世,还有我们的孩子们,都长成了什么样。”

风穿过山谷,带着泥土的气息,仿佛是徐妙云的回应。朱棣站了许久,直到夕阳西下,才转身离去 —— 他知道,悲伤不能停留,帝国的巨轮,还要继续向前,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