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 第三千六百九十九章 电影计划(完)

在这之后,由王扮演的魔法生物学的教授也闯入了观众们的视线。王是个胖胖的法师,看上去非常和蔼可亲,还利用治愈药水治愈了主角们的伤势,帮他们隐瞒了闯入森林的事,这让主角们更加肆无忌惮了。

为了调查之前的学生染病的事情,他们甚至直接跑出了学校,在普通人的世界里面闹出了乱子。被教授们发现以后,都被关了禁闭。影院里的孩子们发出了不满的呼声。

主角之间也产生了争执。来自亚洲的小男孩觉得他们不应该这么做,起码也应该遵守校规,而不是随便滥用魔法吓到普通人。但是白人男孩觉得他们是在执行正义,为了把那可恶的吸血鬼给揪出来,这是不得不做的事。而女孩则在其中调和。

后续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结果就是三人当中的两人又受伤了,而且这次伤得挺重,甚至惊动了校长和副校长。白人男孩此刻已经认定巴顿医生就是吸血鬼,当着校长的面想要拆穿他,结果却又被斥责了。主角团们感觉到很沮丧,连带着观众们也高兴不起来了。

紧接着,剧情节奏又开始变快了。主角团们准备动手调配能够克制吸血鬼的阳光药水,但却怎么也无法成功。他们求助于魔法生物学的教授,对方欣然应允,并约他们午夜时分在办公室会面。

主角们很兴奋,觉得这样就能打败藏在校医室的该死的吸血鬼了。可没想到等到午夜赴约之时,魔法生物学教授露出了他的獠牙。

三个小主角惊恐极了,但也努力用自己学会的魔法和对方周旋。他们被化为蝙蝠的吸血鬼一路追赶,最后在魔咒课的教室里找到了半瓶阳光药水。在万分惊险的情况下,把药水泼在了吸血鬼身上,成功地打败了他。

最后的打斗和追逐战非常精彩,各种魔法乱飞,几乎把整个城堡二楼跑了个遍。他们不断地利用学会的魔法和各种各样的魔法道具来拖慢吸血鬼的速度,比如用魔法操控着粘液凝胶糊他一脸,或者三人合力操控假人,假装赶到的教授吓他一跳,然后再从背后一脚把他给踹下楼去。场面别开生面、妙趣横生。

知名的影评人们都在这一段当中看到了《小鬼当家》的影子。哥伦布在狭小空间内的动作安排和镜头转换简直出神入化,哪怕是成年人也并不感觉幼稚,再配合上魔法背景,有种荒诞的黑色幽默,让人看得直呼过瘾。

打败吸血鬼之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孩子们都鼓起掌来,其他人也都起立鼓掌。

孩子们完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但是成年人们已经开始思考:关键道具——也就是那半瓶阳光药水——是哪来的?

扮演魔咒课教授的旺达之前在上课的时候就说过,自己在药水调配方面一窍不通。这在电影里面是很重要的线索,明显就是编剧在告诉观众,这药水并不是旺达调配的。

而电影中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魔咒课的教授旺达和校医巴顿是好朋友。这显然也不是无用线索,明显是导演在暗示:药水是校医放的。

可是,这校医对待小法师的态度很恶劣,看起来就不像什么好人,他为什么要帮小法师们呢?难道他就是单纯的讨厌吸血鬼?

显然,这第一部电影留足了悬念。影评人坐在原地迟迟没有动,都在互相交头接耳,讨论剧情。

其实第一部的剧情非常简单,除了一个简单的反转之外,没有什么很难理解的地方。主要还是用来展现整个魔法世界的世界观,花了很多的篇幅在小法师们是如何上课和生活的上面。

虽然剧情比较薄弱,但是沉浸感拉满。显然在场的所有孩子看得都非常满意。

影评人们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那就是这电影肯定会火。因为不论是真正的法师参与的模式,还是实打实建造出来的真正的伊法魔尼城堡,都非常震撼,完全可以把人带入到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中。要是后几部剧情再拓展拓展,成为传世经典也不是不可能。

影评人们基本已经写好了稿子。看完之后的每个人都给了好评,只是侧重的点不一样。

有些人接受传统媒体采访,主要在于讲述真实的场景搭建和法师们参与的模式。相比现在流水线式的、重复性高的电影拍摄模式,有着更完美的沉浸体验感。

也有人自己拍短视频,聊聊其中各种角色的塑造,比如教授们的形象和来头、小法师们的课业水平、各类魔神的区别等等。

总之,这些率先发布出来的评价,把所有人的期待都拉得很高。在北美院线全面上映之后,第一天的票房就突破了本年度最高票房纪录,很快也突破了克里斯·哥伦布本人的票房纪录。

电影票房是有阶梯式效应的。第一批人看完之后,如果对于这个电影的评价比较好,就会自发的宣传,那第二批的观看人数会呈指数级上升。

电影上映一周之后,就打破了有史以来儿童电影的首周票房纪录,首周票房榜上一路领跑。各大平台的宣传扩散得非常快。

然后就是登上热搜、霸榜热搜。线上线下的投放都火热起来。人们开始口口相传,不论是儿童群体还是青少年群体,每个家庭、每个学校之间都在流传有关伊法魔尼的事。

合家欢电影的票房通常会比较高,因为未成年人不能单独看电影,电影票最少得买两张,有时候还得买三张。而看的人越多,好评扩散得就越快,打破的票房记录就越多,关注的人也就更多,形成良性循环。

一开始电影还只是在青少年群体里有口皆碑,受众群体是初中生和高中生。不过由于扩散速度太快,不少成年人也抓住热点,发布各种各样的影评和拉片。

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关注点不一样。他们不是特别在乎年龄还小的主角,更多的把目光放在教授们身上。然后非常不出所料的是,席勒作为本篇戏份最多、最有悬念的反派,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关注。

席勒的疗养院已经挤得人满为患了。本社区几乎所有的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借着看病的名义过来拜访。而那些已经住院的人又不愿意出院,简直把席勒的办公室堵得水泄不通。

就如席勒预料的那样,因为他在日常生活当中表现得比较温和,和电影当中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人们都觉得是他演技好,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片夸赞。

青少年们的重点基本都是后面的剧情。经过各路大神的分析,大部分人都认为最后的关键性药水是巴顿调配出来,交给了魔咒学教授,并放在了教室里,这才帮了小法师们一把。

不过不同的是,有关动机的分析分为了两派。一派人认为这可能是巴顿调配出来给自己的朋友防身用的,只是旺达扮演的魔药学教授不小心把药水落在了教室里,这才让小法师们捡了便宜。

另一派人则认为这就是巴顿故意的。他知道魔法生物学教授的真实身份,而且知道小法师们还会去招惹他,才故意把药水放在了和魔法生物学教室同一层的魔咒学教室当中。

真实原因,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反而把话题热度拉得更高。

席勒这几天不知道受到了多少人追问。所有人都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偏偏他不能剧透,只能想方设法的糊弄过去。

当了这么多年心理医生,从来都只有他把别人问到哑口无言的份,没想到现在竟然轮到自己了,果然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出乎席勒预料的是,哪怕不谈他本人的演技,巴顿医生这个角色也受到了很多人喜欢。

席勒其实很不理解。第一部电影几乎没有展现出巴顿什么人格魅力,而且这电影又没有原着小说,谁也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凶巴巴的校医?

于是最近几天他高强度刷短视频,就为了看看电影粉丝们到底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角色。刷了两天之后,他得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看脸。

他们纯粹是喜欢校医巴顿的外貌形象,还有他的内在气质。准确来说,他们并不是因为外貌才爱屋及乌的喜欢气质,而是他们就喜欢这种冷漠且充满压迫感的气质。

而席勒只觉得,这世界上的变态迷恋者可真不少。强大有威严的校长你不去喜欢,美丽知性的魔咒学教授你不去喜欢,就非得喜欢从头到尾不给好脸色的校医。虽然可以理解,但建议还是去看看医生。

席勒并不希望这种风气蔓延,因为迷恋精神变态真的很容易受到操纵和伤害。于是他特意联络自己的老同学,在哈佛办了一场讲座,主要就是分析变态迷恋者的人格,并告诉他们如何减轻这种取向倾向,同时教导他们如何摆脱精神变态的操纵。

而结果就是,认真听的没几个,图片出了一大堆。席勒晚上回去之后打开短视频软件,简直是眼前一黑。首页往下滑十几条全是自己讲课的场面,底下那个评论简直是没眼看,emoji表情除了小红心就是小恶魔。

而播放量最高的视频底下获得了最高点赞的一条评论是:“内容非常专业,通常会很有用,但从讲述者的人选能看出,哈佛似乎并不想让我们学会这一课。”

学心理学救不了人类。席勒颇为绝望地想。

? ?来了来了

?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