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 > 第422章 衍圣公

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 第422章 衍圣公

作者:太白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0 22:10:51

朱由哲听完斥候的汇报,对高杰真有点另眼相看了。

到京城下转了一圈,显示外有援兵,坚定了城内军民的守城决心。

打出大明的旗帜,喊出他高杰的旗号。自此之后,他便成了京畿百姓唯一所认同的大明将领。

将来解围,他高杰就是解救万民的英雄。而在解围之前,他高杰的名号也可直接招兵买马。

只要高杰他能够坚持下去,在清军和闯军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后面将会有源源不断的兵力支持他。

毕竟,无论是东虏,还是闯军,都没有完全控制他们所占据的地方。

最重要的,几十万大军聚于京畿,粮草无论何时都是个大问题。他们吃不饱,只能从百姓口中抢吃的。

而在此之前,朱由哲以四两一石的价格从百姓手中收走了不少粮草,京畿百姓本来就没剩多少口粮。

此刻,闯军二十余万,东虏近三十万,还有新的明军不断前去投靠。在京畿这巴掌大的地方,这么多人,要想吃饱,只能靠杀、靠抢。

现在他们还有余粮,所以才能维持安稳,甚至派出官员稳定地方。但等着他们粮草耗尽,北地将彻底变成一座修罗场。

只要他们开始烧,开始抢,那必然引起北地百姓的反抗。而到时候,高杰竖起的那面大明旗帜便会变的极其有用。

那些百姓不会觉得是因为大明放弃北地而使他们陷入绝境的,他们只会看到是闯军和东虏在杀他们,在抢他们。

他们会变的对两方都无比仇视,进而无限怀念大明。

朱由哲推测这些事会在两个月之内发生。

多尔衮应该也是看清楚了这点,这才不断增兵阿济格,让他立即南下。毕竟夺了山东,可以筹粮的地方便多了,而供清军腾转的空间也更大了。

目前,阿济格以下,已有三万八旗兵,加上其他的,不下十万士卒。

一路势如破竹,连下静海、大城、青县等地,甚至把触角深入到了闯军所控制的河间府内。

主力大军已至沧州,而近万前锋,已经杀到距离德州大约五十里的景州。

而阿济格把自己的残忍和疯狂发挥到了极致,连屠数城。

凡敢抵抗者,破城之后鸡犬不留。

即使有些直接归降的,阿济格也以各种理由进行屠戮,而抢劫所得,全部充作军费。

烽火狼烟,片刻不息。

吴志奎在得到唐王朱聿键败退到黄河南岸的消息后,独木难支,正犹豫时,收到了朱大典的来信。

朱大典为山东总督,有调用他的权利。

吴志奎大喜,听令主动放弃大名府,率部向东撤回临清。

朱大典在运河之南,立了两个据点。一个是德州,另一个便是临清。

秦翼明、马进忠两人率兵万余,驻防德州。

朱大典又派出手下部将陈王信率三千兵卒增援临清,和吴志奎一起协助东昌知府凌駉防守临清。

所不同的是,秦翼明,马进忠的万余士卒都是精兵。吴志奎和陈王信在临清的部众虽有近三万,但都是新募之兵。

其他,杨御藩、张家玉、王燮等将率三万之众沿河布防。另有水师三千,乘船沿运河巡防。

更有朱大典引主力大军在后,以便随时增援各处。

当明军放弃运河之北时,在运河南岸故城的近两万闯军却陷入纠结之中。他们没挡住崇祯皇帝顺河南下,此时再渡河进攻已无意义。而留在故城,那将迎来清军的兵锋。

刘良佐和郭升商议之后,主动西撤回了衡水。

运河在,清军无船,德州、临清那边倒是暂时无碍。

除运河之外,还有黄河支流顺平原,陵县,乐陵向东入海。此刻是中夏,黄河水流充足,可供清军过河的地方并不多。

如此布防,至少短时间内,清军攻入山东的可能性很低。

朱由哲抵达曲阜,并在孔胤植的陪同下去孔庙拜祭孔老夫子。碑林竖立,孔家子孙挤了满堂。

孔胤植只五十出头,脸圆耳大,活脱脱的弥勒佛模样。也难为他一路陪着崇祯皇帝,累的气喘吁吁。

终于熬到正午,朱由哲坐下呷了一口茶,“衍圣公,坐吧!”

孔衍植拜谢,瘫坐在椅子上。

朱由哲看着孔衍植,淡淡笑道:“衍圣公,你这身体可不行。得多动动,这样才能长寿。“

孔衍植咧了咧嘴,“谢,谢陛下关怀。我,我身体不好,陛下见谅,见谅。”

朱由哲笑了笑,“小事。”

说着,朱由哲转头看向孔衍植旁边一中年男子,“你就是孔兴燮吧!朝廷送来衍圣公的二品朝服,还合身吧!”

就如孔衍植所说,他身体的确不好。在崇祯十七年他就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向明廷恳请授予自己的长子孔兴燮衍圣公二品朝服。大明礼部在二月份就备好了朝服,并送来了山东。

这算是大明朝廷对孔家最后的恩泽。

但孔衍植挺能熬,熬了四年才死。而这四年,也将他彻底钉在耻辱柱上。

历史上,李自成在四月攻破紫禁城,但远离京城一千一百里外的孔衍植很快就知道了。

在闯军还未到达之前,孔衍植就在衍圣公府供奉大顺永昌皇帝李自成的龙位。并派人送上马匹饷银,跪纳大顺赐下的印信。

但不久后,清军大败闯军,孔衍植又转而投清,写了一本《初进表文》,称六岁的顺治皇帝为“圣帝山河与日月同辉,国祚同乾坤并永”,将自己的不要脸发挥到了极致。

在一年后,顺治皇帝发布剃发令,孔衍植又上了《上剃头稿》,率先在曲阜剃发易服。

后来,有人称孔家“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虽有失偏颇,但放在孔衍植身上,可一点都不算冤枉他。

孔兴燮面色难看,他的父亲孔衍植未死,他哪能轻易穿衍圣公的朝服?天子怎么连这点都不知道?他心中狐疑,但崇祯皇帝发问,他只能回答,“尚好。一切都是家父多虑。他虽身有重病,但只要好好调息,一定会痊愈。”

朱由哲看了孔胤植一眼,“衍圣公必能长寿。孔兴燮,随朕去一下县衙吧!让你父亲好好在家歇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