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六百四十九章 顾正臣的办法

对于开办工厂、企业的事,朱元璋还需要细细琢磨,并没有一口答应下来。

但顾正臣认为这事基本定了,毕竟老朱也清楚,这是朝廷第一次抑兼并,若是不能做好,那遗留下来,日后可就不好办了。

朱标也好,朱雄英也罢,但凡提起抑兼并,人家就难免嘀咕一句:

当年你爹、你爷爷都办不成的事,你能办成?

开弓没有回头箭。

事挑明了,就需要办下去,要收到成效,就必须先止住朝廷风波,商人、士绅怎么嚷嚷,那都不重要,他们嗓门再大,那也传不到奉天殿上,他们再如何托关系,那也无济于事。

如今天下太平,外无强敌,这些人还能造反咋滴……

顾正臣被赶了回去,继续去了中军都督府发呆。

这一日,顾正臣正犯困,差点睡着时,詹徽开了口:“今日陛下去了天界寺,无数百姓蜂拥前往,请愿东征,为高僧报仇,这事——诸位怎么看?”

蓝玉余光扫了一眼顾正臣,什么也没说。

自己现在已经是国公了,除了俸禄,啥也不比顾正臣差,就没必要掺和东征的事了。

顾正臣合着眼,没回应。

气氛有些尴尬。

徐达翻过一页书,问:“陛下怎么说?”

詹徽这才缓了口气,言道:“陛下说,南征北伐刚结束,朝廷正是休养生息时,东征之事,当慎重考虑。”

杨靖皱了下眉头,看向顾正臣。

现在的情况,多少有些让人意外。

日本高僧请求大明出兵,无数百姓请愿东征,朱元璋还吩咐了顾正臣解决后勤问题,按理说,东征已经是水到渠成,皇帝张张嘴就能决定的事了。

可为何——

朱元璋反而在给这件事降温?

慎重考虑的背后,可不就是等等再说,对外传达的意思就是现在不出兵。

李原名清了下嗓子,言道:“顺应民意,发兵东征,不过是时间问题。可是诸位,咱们需要商量抑兼并之策,这事,总需要有了章程,咱们不能一直这么干坐着。”

皇帝观望皇帝的,咱们先拿出个方案,不行到时候修改也好,总好过耗日子。

顾正臣抬手,拉了下身上薄薄的毯子:“既是如此,那就商议对策吧,劳烦李尚书记录下,我先抛砖引玉,说三点。第一,提高交易成本,土地流转当收苛税。”

“苛税当苛,比如田地价值十两,上税当同价。也就是说,不管田地价值多少,都需要交同等价格给官府,方可完成交割。”

詹徽摇头:“镇国公,如此没用,他们大可私底下商议,压低田价,以一两,甚至几百文买下,朝廷一样收不到多少税。”

杨靖、李原名点头,这倒是。

顾正臣摇晃了下藤椅,回道:“所以,还需要确定一条,田地售卖一律以丰收年景时,田地交易市价的均值为参照,畸低价售卖者,一律驳回。”

李原名听闻,拍手道:“这个法子可行,对标过去田地交易价,还不允许价格过低,那这交易成本便增高了不少。”

交易成本过大,以前置办一百亩需要一千两,一旦过割苛税,那就要两千两,这对于一般商户来说,是不可承受的压力,置地时,自然要收敛一点。

成本抑制消费,这是一条可行的路。

顾正臣继续说道:“第二,不能忽视民间田地交易的需求,有些百姓,家中没多少积蓄,但因病症或其他缘故,需要卖田换钱治病,苛税之下,大户反而会刻意压价,反而伤害了百姓。”

“所以啊,我提议,地方官府应该可以适当收储田地,尤其是灾荒年景时,百姓走投无路,只能典卖田产。可田产一旦卖出,他们便想回到自耕农就难了。”

“允许百姓将田交割给官府,官府给其市价,但依旧允许其耕作原有田地,三年之后,若能凑足交割银,则赎回田产,若三年后凑不足,则田地归官府所有,但是——”

“田地依旧归百姓耕作,但其耕作所得,以三税一或五税一交朝廷。也就是说,百姓没了田地所有权,但依旧保留田地使用权。”

“换言之,他们是朝廷的佃户,不是某个富农的佃户。”

“当然,若是三五年之后,百姓条件好转,想赎买回去田地,也应该许可。”

李原名、杨靖、詹徽都惊住了。

这个主意,实在是太过惊人。

就连蓝玉、徐达也瞪着顾正臣,不明白这个家伙到底是怎么想的才会说出这番话来。

单单就问一句:人家的田,到底是卖了还是没卖……

卖了,怎么还是他耕作?

没卖,干嘛给他钱……

不过仔细思索,顾正臣的提议也不是完全没道理,抑兼并,抑的是田地聚集到大户、士绅手中,那这田地短时间内聚集到朝廷手中,耕作还是他们耕作,朝廷损失了一笔银,却保住了百姓的田,也稳住了人心,给了百姓重新开始的机会与可能……

最主要的是,朝廷给的钱,极有可能还会回来,毕竟三税一、五税一,哪比得上三十税一的轻松……

就这么转了一圈,百姓拿到了钱,度过了难关,还重新开始了,官府又拿回了钱,钱在路上转了一圈又回去了,好像什么都没少,又好像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徐达摇头:“典当行也没你这个典当法,衙门如此,寻常年景可以吃得消,可若是灾荒年,你想过没有,难以计数的百姓要将田给官府,官府如何承受得住?”

十万亩,按市价可就是六万两至二十万两。

寻常县衙哪能拿得出来这么多钱,府衙也拿不出来啊。

詹徽赞同徐达的看法:“镇国公的初心确实是好,可不具可行性。这法子只能在灾荒年发挥作用,可偏偏,灾荒年时,地方衙门根本无法按照这个标准去兑现。”

杨靖眯着眼,开口道:“地方衙门确实无法承受灾荒年之下的大额支给,也无法受理海量的田地过割。但是——钱庄可以!”

喜欢大明:寒门辅臣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大明:寒门辅臣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