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七零后吃瓜美人:科研暴富养崽记 > 第75章 互助的温柔

寒风卷着雪沫子拍窗纸,呜呜的响。苏瑶把最后一碗姜汤递给星辰,刚要收拾碗筷,院门外传来咯吱咯吱的踩雪声。

李寡妇裹着件打补丁的旧棉袄,领口磨破了,跺着脚上的雪进来,鼻尖冻得通红,说话都带颤音:“苏同志,快去看看李大爷吧,他家快断煤了,灶膛都是凉的。”

苏瑶心里咯噔一下。李大爷无儿无女,前年冬天没煤烧,冻得在床上躺了三天,还是二柱子发现不对劲,硬背去公社医院的。

她往灶膛添了块煤,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脸发烫:“咋现在才说啊?”“我也是刚知道。”李寡妇搓着冻僵的手,指关节红透了,“早上路过他家,见烟囱没冒烟,心里就犯嘀咕。推门进去一看,煤筐都底朝天了,大爷缩在炕角,盖着破棉絮,说话都不利索。”

没等吃完饭,苏瑶揣着灌满热水的玻璃瓶子就往李大爷家跑。雪没到脚踝,每走一步都费劲,棉裤腿很快湿透,冻得腿肚子发紧。

李大爷家在村西头,土坯房,院墙塌了半截,北风直往院里灌,柴火垛被刮得哗啦哗啦响。

推开门,屋里黑黢黢的,寒气扑面而来。李大爷蜷缩在炕角,盖着打满补丁的旧棉絮,连灯都没点。“大爷,咋不开灯啊?”苏瑶把热水瓶塞他怀里,一摸冰凉的被窝,心里一揪。

李大爷咳嗽着坐起来,昏暗中眼睛浑浊,声音哑得像破锣:“省点油,煤油多贵啊。”

他指了指墙角的煤筐,里面只剩点碎煤渣,风一吹都能飘起来,“煤也贵,没舍得买,想着挺挺就过去了。”

苏瑶摸了摸炕,凉得像冰,手往回缩的时候都冻麻了。

她把自己的棉袄脱下来盖在老人腿上,棉袄还带着体温:“您等着,我这就想办法,保准今晚让您暖和起来。”

出门撞见星辰抱着柴禾站在门口,脸蛋冻得通红,鼻尖还挂着冰碴:“娘,我听李婶说了,先把家里的柴拿来,能烧一阵是一阵。”

柴禾上沾着雪,化的水浸湿了他的袖口,冻得硬邦邦的。

娘俩往回走,雪下得更紧了。

苏瑶心里盘算:光自家的柴肯定不够,李大爷那炕得烧一整天才能热,得让村里人搭把手。

她让星辰去敲村里的老铜钟,那口钟挂在老槐树上,还是前清传下来的,以前召集村民开大会全靠它。

钟声哐哐地在雪地里回荡,震得树枝上的雪往下掉。

没一会儿,打谷场凑了些人影,有人披着棉袄,有人戴着棉帽,嘴里还嘟囔:“大冷天的,敲钟干啥呀?”二柱子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鞋上沾着冰碴,裤脚冻着硬邦邦的泥块。

他往手上吐了口唾沫搓了搓:“苏同志,出啥大事了?我刚从地里回来,麦子都冻得打蔫了。”

苏瑶往手心哈气,白汽刚冒出来就散了:“李大爷家煤烧完了,咱每家凑点,帮他过冬。

少的拿一筐,多的拿半袋,有木柴也匀点,能烧就行。”打谷场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地的声音,没人说话。苏瑶有点慌,刚入冬各家买煤都花了不少钱,有的人为了省煤,晚上早早就睡了,说不定有人不乐意。

她正想再说点啥,二柱子往地上啐了口唾沫。

“这算啥!”二柱子把锄头往雪地里一插,“我家还有半袋煤,特意留着开春烧的,先给大爷送去!”他转身就往家跑,棉鞋踩雪咚咚响,“还有几捆松针,引火正好用!”王大娘颤巍巍地说:“我家有去年攒的劈柴,虽然湿点,烧着也暖和。我那口子昨天还说,等天晴了晒晒,正好给大爷送过去。”

她往远处瞅了瞅,“我这就叫小三子现在去扛。”

苏婉不知啥时候也来了,手里攥着个蓝布包,手指头都勒出红印了。她一层层打开,里面是几张皱巴巴的毛票,还有两个五分硬币:“我这点钱不多,是记数据攒的,能买几块煤。”“我家有炭!”老周从人群后挤过来,他平时在公社炭窑帮工,“还有一筐炭渣,比煤耐烧,我这就回去拿!”

他走两步又回头,“对了,我家还有个旧火炉,也给大爷送去!”没半个钟头,打谷场堆起小山似的煤和柴。

二柱子扛着煤袋跑回来,脖子上青筋都鼓起来了,煤渣顺着袋口往下掉,雪地上撒了一串黑点子:“这点够烧到开春,不够再跟我说!”李寡妇端了盆热水放石头上:“大家把手洗洗,冻坏了咋干活。

我刚蒸了红薯,给大爷送点过去,热乎的,吃着暖心。”

她的手冻得通红,端盆子的手都在抖。

苏瑶和星辰挑好煤装筐,往李大爷家抬。

雪深路滑,两人深一脚浅一脚,煤块时不时从筐缝掉出来,砸在雪地上噗的一声。

快到门口就听见院里有说话声,推门一看,二柱子正帮着垒煤堆,王大娘在扫炕,翠兰蹲在灶前生火,烟囱已经冒出白汽了。

“你们咋来了?”苏瑶放下煤筐,额头全是汗,顺着脸颊流,碰到下巴都冻成小冰粒了。

二柱子直起腰,手里攥着铁锹,锹头还沾着煤渣:“你以为就你积极?咱村谁心不热啊?李大爷年轻时还帮我家种过地呢。”

李大爷坐在炕沿,手里捧着个冒热气的红薯,没剥皮就往嘴里送,眼泪顺着皱纹淌,滴在红薯皮上很快晕开:“这……让我说啥好啊……要不是你们,我这老骨头熬不过这冬天。”苏瑶笑着往他手里塞了个新做的棉手套,是用做棉袄剩下的边角料缝的:“大爷,别这么说,邻里之间就该互相帮衬。您忘了去年夏天,还帮咱温室看了好几天门呢。”

星辰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他眼睛亮。

他看见翠兰偷偷往李大爷枕头底下塞了块手帕,里面包着几块水果糖,是她哥从部队寄来的;听见二柱子跟老人说,开春帮他垒院墙,再糊层新泥;王大娘念叨着,明天送点腌菜,配红薯吃正好。

这些话像灶膛里的火,暖烘烘的,让人心里踏实。

从李大爷家出来,雪停了。

月光照在雪地上,亮得能看清脚印,连远处麦田的麦茬都看得清楚。

星辰突然说:“娘,张教授说人就像种子,得扎堆长才壮实。咱村人就像扎堆的种子。”

苏瑶摸了摸他的头,远处打谷场还有人影晃,是李寡妇带着几个妇女,抱着针线筐往李大爷家走,要给他缝补旧棉絮。雪地里的脚印歪歪扭扭,都朝着一个方向。

第二天一早,村里气氛明显不一样了。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见了面也就打个招呼,今天却能多聊几句。二柱子碰见王大爷,主动说帮他挑水,王大爷的井绳昨天断了,正愁没人修;翠兰把自己绣的鞋垫送苏婉,上面绣着小红花,是她攒了好几天功夫绣的;平时不爱说话的老张,也把自家种的白菜分了些给邻居,白菜上还带着新鲜泥土。

苏瑶去温室查看,门口堆着几捆新砍的柴火,劈得整整齐齐,不知是谁送的。往车间走,听见李寡妇她们在说笑,手里纳着鞋底,讲昨天给李大爷送煤的事:“没看见大爷那高兴劲儿,眼泪都下来了,跟孩子似的。”“咱村就该这样,热热闹闹的才像家,冷冷清清的,活着啥意思啊。”

星辰放学回来,书包里揣着本新练习册,封面还烫着金。

他说是同桌小虎子给的,小虎子表哥在县城上学,这是表哥用过的;小虎子说自己用不上,让他好好复习。

“娘,小虎子还说,等我考完试,教我爬树掏鸟窝,他家后山上有个大鸟窝,据说有好多鸟蛋呢。”星辰脸上带着笑,比平时多了几分孩子气。傍晚,李大爷拄着拐杖挨家挨户道谢。

走得慢,每几步就得歇一歇,拐杖在雪地上戳出一个个小坑。

他手里攥着个蓝布包,里面是苏婉给的那几块钱,没舍得花,换成了几包最便宜的烟,见了男人们就往手里塞,不管人家要不要。

“大爷您这是干啥呀?”二柱子推着他的手,烟盒都皱了,“这点事算啥,您当年还救过我家小三子呢,他掉井里,是您跳下去捞的,这点煤算啥回报啊。”

李大爷眼睛又红了,用袖子擦了擦:“我活了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村里人。以前在老家,住了几十年,邻居家姓啥都记不全。”

他往苏瑶家走,特意在温室门口站了站,看里面绿油油的菜苗,突然说:“明年我也种点啥,给大伙儿添点鲜菜,我那二分地闲着也是闲着。”晚饭时,陆战野喝了点酒,话也多了。

他平时很少喝,就逢年过节抿两口。“我在部队的时候,最讲究互助。

行军的时候帮着扛枪,谁走不动了,大家轮流背;打仗的时候掩护战友,子弹飞过来,总得有人把你往旁边拉一把。”

他夹了块肉给星辰,筷子上还沾着汤汁,“你记住,不管到啥时候,别忘给人搭把手,一个人再能,也撑不起一片天。”星辰点点头,往嘴里扒饭。

他想起路过李大爷家时,烟囱冒出的烟又粗又直,在夕阳里泛着淡淡的金光。

院里的柴火堆得整整齐齐,用绳子捆得结实,门口晒着苏婉送的旧棉絮,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

这些景象在他心里沉淀,像李大爷烟盒里那几根皱巴巴的烟。

明天去农科所,他想告诉张教授:他们村的番茄长得好,不只是因为光照足,更因为有人把最后一筐煤、半壶热水都递给了邻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