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土木堡之变后,我发动夺门之变 > 第45章 于谦得了,MVP!

朱祁钰对于谦的感情,现在十分复杂,尤其是看到了后世的评价。

哎,这还有人跟我说,哎,怎么后人对于谦一个臣子的评分,比你这个皇帝的评分高呀?

你这么认这个评分系统干什么呀?啊?

他会把人的付出给异化掉的,懂吗?知不知道什么叫异化跟具体化?

你能说,你能这么讲吗?

我跟你打个比方啊,比如说你本来是一个潇洒闲王,突然你那个当皇帝的哥,踏马的非要装逼去御驾亲征,然后在土木堡拉屎被抓了,一群大臣闯入你家,求着让你回宫监国,主持大局。

而你呢,没读过书,没学习过《帝经》,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郕王。

然后坐上皇位一看,你玛德什么大明精锐尽毁,内阁武勋团灭大半,国库没钱,经济崩溃......

每天早起开什么朝会,看着一堆奏章无从下手,这个那个什么的尚书侍郎,上来就教你当皇帝。

早九晚六处理着堆积成山的奏章,经常加班到深夜,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吃住都在乾清宫,连嫔妃都无暇顾及。

完了,后世抖音史官一结算。

哎呀,于谦得了,mVp!

一看你这个皇帝整天在皇宫里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于谦一个文官首次出去领兵打仗,就取得了巨大胜利。

景泰帝就是躺赢狗!朱祁钰这个皇帝的评分就是3.0!

于谦率领着二十二万由百姓和军户鱼龙混杂的军队,坚守顺天府九大城门一个月,最终把十万瓦剌骑兵打退,13.0的carry局。

能这样算吗?啊?

如果没有我授权调兵,于谦能在短时间内召集两京、豫地备操军,鲁地、南京的备倭军,以及江北和京师诸府运粮军进京护卫吗?

就凭他一个兵部尚书,能有这么大能耐?能喊得动那群武勋?

如果没有我强烈坚定“死守顺天府”的决心与立场,如果没有我制定明确的赏罚政策,暂时赦免土木堡之变获罪的将领,并战前赐封爵位给他们打鸡血。

于谦能有将领可用?他亲自冲下去跟残暴的瓦剌军拼刺刀是吧?

你告诉我景泰帝是不是躺赢狗?

马勒戈壁的,真的是神经病,你那么在意这些历史评分干什么?那不是具体看你做了什么吗?

我有没有把控朝纲?我有没有少批阅一本奏章?我有没有稳定人心?我有没有绝对信任于谦?我有没有做好战前战时的英明决策?

还搁这评分评分,傻逼啊,老注意这评分干嘛呢?整个大明不都是一个集体吗?你发光发热就好了呀。

石亨、陶瑾、刘安、朱瑛、刘聚、顾兴祖、李端、刘得新、汤节这群将领有没有守好城门?

孙镗、王敬、武兴、王勇这群出去迎战的将领有没有临阵脱逃?有没有抱着必死之心跟瓦剌军浴血奋战?

二十二万将士有没有用生命去保卫京师安危,死守坚决不退让一步?

难道京师保卫战,是于谦一人单挑十万瓦剌军团灭的?

我就说史官畜生群体,懂吗?天天在那边躺赢局,躺赢局。

给人踏马打分评分,我最讨厌就给人评分了,评分不就是给了朱祁镇羞辱我的机会吗?

哎,景泰帝躺赢局躺赢局,没有于谦你屁都不是。

【以上一段玩“小明剑魔”的梗】

......

功高盖主的憋屈,朱祁钰这次是深有体会了。

再加上夺门之变时,于谦不闻不问的做法,更让人心凉。

虽然说,朱祁钰那时候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还没有接班人。

可是,你扶持朱见深,甚至襄王朱瞻墡,也好过让朱祁镇这个叫门天子复辟好呀?

但凡换个人登基,朱祁钰的下场或许都不会那么悲剧。

兢兢业业八年,到头来只换来了一个“戾”的谥号,断子绝孙、帝陵被毁、家人被逐、嫔妃陪葬、女儿终身未嫁。

朱祁钰实在是看不懂,后世有部分人提出来的于谦“阴谋论”。

抛开认不认可于谦是民族英雄这个立场不谈,可是有博主为了证明于谦有问题,却给朱祁镇塑造成一个受害者的形象,强行洗白,是不是就有点魔怔了?

只要认真的研究过史料,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朱祁镇能做出御驾亲征,身陷瓦剌这种蠢事,都不会觉得奇怪。

至于瓦剌是来朝贡的,半路遇到兵变受困的朱祁镇,诚惶诚恐的想要将明皇帝护送回京的这种说法,就属于典型的抛开前因不谈,只谈“人性”。

谁家好人朝贡之前,先把你家拆了呀?居然还把也先塑造成一个大明忠臣?

宣德和正统年间,明朝对长城以北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减弱,瓦剌屡次南下犯境。

“正统十二年,瓦剌寇宁夏,掠边民,守将张钦率兵御之,斩获甚众。”——《明实录·英宗实录》

“正统十三年,瓦剌寇甘肃,掠人畜,总兵官蒋贵率兵追击,斩首百余级。”——《明实录·英宗实录》

“正统十四年,也先分兵犯辽东,掠人畜而去。”——《明实录·英宗实录》

还有前面提到的,正统十一年,瓦剌将驻守哈密卫的忠顺王妻母掳走之事。

你们觉得,这样的瓦剌,会真心诚意的只为了护送朱祁镇回京,不要一点好处吗?

也许有人会说,万一是于谦和也先合谋的呢?

原来如此,明朝已经有卫星通讯,真是太厉害了。

这盘棋下得太大,但凡有一个人不同意,不配合,就会满盘皆输。

“皇子和亲”的梗,大家纷纷取笑。

那么,假如说,是皇帝和亲呢?你是也先,会怎么做?

如果没有立刻“奉天之命,勤王救驾”的,那你是这个(大拇指)。

在《万历野获编》中曾经记载,朱祁镇复辟后,曾问过达官:“也先何以失信。当时曾许以妹归朕,今女安在?”

可以得知,也先确实有动过和亲的念头,只是为什么没有实施成功,就不得而知了。

嗯,万历举人沈德符写的《万历野获编》是野史,不可信也。

那于谦和杨洪是亲家关系,也是野史记载啊?怎么就信了呢?

不对,连野史都不算,只是一本私家家谱《武清杨氏家谱》。

无论古今,喜欢给自己脸上贴金,攀附祖上与名人关系的行为,见多不怪。

朱祁钰为此,特意查询过各种史料,土木堡之变也许是文官集团的阴谋,可以理性质疑,但是,将一切过错强塞给于谦,将其描述成乱臣贼子,就有点哗众取宠了。

.......

正统十三年,五月六日。

朱祁镇强行三征麓川的恶果还是来了。

打仗是需要花钱的,而且耗资巨大。

军备制造要钱吧?粮草要钱吧?军饷要钱吧?

最关键的是,明军征讨麓川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而且,原本早就应该结束的战争,却因为朱祁镇和王振的一意孤行,强硬要将思任押到京师跪下认罪,一拖再拖。

按照惯例,打赢了就收安,事情就算结束了,可是思任一听说,好家伙,皇帝不愿意放过我,摆明了是一场鸿门宴,赶紧跑路到缅甸,重整旗鼓。

地区叛乱已经差不多平复,现在又转变成为个人战争。

除了麓川战役,还有东南沿海饱受倭寇侵扰,北方又有瓦剌和鞑靼时不时下来烧杀抢掠,正统年间的军事防备压力很大。

户部尚书王佐忧心忡忡的上奏:“万岁爷,其时钞既通行,而市廛仍以铜钱交易。”

朱祁镇愣住:“有何问题吗?”

王佐叹了一声:“问题甚大呀。民间铜钱私铸泛滥,导致如今军备制作材料不足。”

在明初,铜钱是主要的市场流通货币,可是铸造铜钱的技术简单,就有一大群豪绅自己印钱自己花,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导致通货膨胀。

不仅百姓买东西贵,朝廷买东西也贵呀。

私铸铜钱质量堪忧 ,含铜量不高,就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官方铸币被一群人藏了起来,市场上流通的基本都是私铸铜钱。

朝廷回收一批铜钱上来,工部准备熔炼铸造武器,结果傻眼了。

虽然说,战场上常见的冷兵器,剑、戈、矛、甲胄等,明军基本不用铜铸造。

由于铜具备良好的铸造性能和耐腐蚀性,因此成为铸造火器的主要原材料。

花费人力物力熔炼那些劣币做出来的铜炮和火铳,经常炸膛,这还怎么玩?

也许有人会问,明朝至于去熔炼铜钱来铸造火器吗?

你还别说,真的至于,因为铜矿资源匮乏,本就供不应求。

实际上,早在洪武年间就开始大量推行宝钞,但由于永乐大帝南征北伐,朝廷大量发行纸币。

又因为朝廷没有准备足够多的金银铜钱作为准备金,说好的可以用宝钞等价兑换,结果人家去了,告知换不了,民间对宝钞的信任度迅速下降。

同时,宝钞也没有对应的政策支持,规定民间税收可以用宝钞缴纳,结果发放官员俸禄和军饷的时候,又只能用铜钱。

站在社会高层的人,最具备消费能力的那群人,他们拿到手的钱就是铜钱,你说会有什么后果?

宝钞刚发行的时候,一贯宝钞理论上等同于一千文铜钱,到了正统年间,直接贬值成:“每钞一贯折铜钱五文。”

明朝的经济问题,早已显现,已经不是什么隐患了,却没有一个君主站出来解决,任其自由发展。

就这样,朝廷能有钱吗?

直到万历年间,才出现一个张居正站出来,大刀阔斧的财政改革。

成化九年,内承运库太监统计国库后上奏:“本库自永乐年间至今收贮各项金七十二万七千四百余两,银二千七十六万四百余两。累因赏赐,金尽无余,惟余银二百四十万四千九百余两。”

才过多少年呀,这么多钱直接就败光了。

......

朱祁镇略微沉思,开口问道:“王卿,可有办法?”

“这......”户部尚书王佐还在思考,结果另一边,监察御史蔡愈济就发言了。

“万岁爷,请出榜禁止铜钱流通,仅可使用宝钞交易,命令锦衣卫、五城兵马司日常巡视,若发现有以铜钱交易者,擒治其罪,罚以十倍。”

王佐吓了一大跳,赶紧出来制止:“万岁,不可呀!”

“有何不可?”朱祁镇皱了皱眉,“就如此下令吧。”

对于市场经济,他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只想着用战争胜利来证明自己,于是直接跳过议题。

关键是,朱祁镇十分同意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朕把铜钱都给禁了,你们就不得不用宝钞了吧?

他似乎忽略了另一种物质,那便是白银。

明朝虽然缺铜,但是银矿还真的不少,如此一来,直接加速了白银货币化的进度。

货币体系的崩溃,加剧了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经济问题。

朱祁镇这项“英明”决策,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之一。

并不单单是“土木堡之变”,死了那么多精兵强将,大明精锐。

客观来说,明朝的由盛转衰不完全是朱祁镇的锅。

仁宗宣宗在位期间,给他们的“好圣孙”“好大儿”埋了不少雷。

因此,什么“仁宣之治”,真的名不副实。

领土大幅缩减,市场经济混乱,社会矛盾激化,民间起义频频,边疆斗争恶化......请问,配得上盛世之名吗?

感觉就像是史官为了对标汉唐,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所谓矮个子拔高,从而美化出来的。

同样是王朝初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哪个不比“仁宣之治”强?

......

正统十四年,正月。

今天是春节,朱祁钰和吴宛筠赶赴顺天府,在皇宫里过年。

朱祁镇仰望着比自己高出半头的皇弟,他神色一滞。

坏了,怎么变化那么大?

朱祁钰本来遗传了吴宛筠的美貌,相对来说较为俊朗。

若是旁人不知,还以为他才是一国之君。

孙太后见到,她脸色一黑。

自家儿子看起来就像是个矮胖挫,别人家的孩子如此英武帅气,心中顿时不快。

朱祁镇如今方才22岁,已经是一个两百斤胖子了。

根本原因就是,在皇宫里吃太好。

来看一下明朝的菜单。

早餐,“皇帝早膳,粥品、面点、小菜、汤类必备。”——《明会典》;

午膳,“皇帝午膳,必有肉食、海鲜、蔬菜、汤类,品类繁多。”——《明史·食货志》,“皇帝午膳,燕窝、人参等滋补品必不可少。”——《明宫史》;

晚膳,“皇帝晚膳,菜品较午膳为简,但仍需滋补。”——《明会典》,“皇帝晚膳,多以炖品为主,辅以水果、点心。”——《明宫史》。

一日三餐,顿顿大鱼大肉。

看明朝皇帝皇后的画像,几乎一个个都是大胖子,除了武宗朱厚照。

有没有一种可能?明朝皇帝短命,真不一定都是被文官集团或者宦官害的,照这个吃法,能长寿才是奇事。

嘉靖帝朱厚熜,半路修仙去了,每日饮食寡淡,一颗仙丹顶三碗饭。

即便如此,他还是大明相对长寿的皇帝,活到了60岁高龄。

......

朱祁钰注意到他们异样的眼光,不慌不忙的拜道。

“皇兄乃有福之人,心宽体胖,古人言: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皇兄之姿,莫过于此。”

“皇兄之威严,远胜于我,乃顶天立地之圣君,定能再造大明!”

这番马屁,拍得朱祁镇舒畅得很,差点就想当面赏赐皇弟。

果然有眼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