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赛博修真十万年 > 第1706章 玉衡证道·起房2

赛博修真十万年 第1706章 玉衡证道·起房2

作者:爪爪此世之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10 04:44:33

(这部分因为很多读者喜欢看,所以多写了一点,放心不可能从原始社会一路写到星际时代,最多再写一两周的建设内容。本篇有大招,敬请期待。)

搅拌粘土的过程非常吃力,毕竟现在别说搅拌机了,连畜力都没有。没办法只能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家光着脚在泥堆里踩。

虽然很辛苦,但族人们的兴致却很高。道理嘛很简单,劳作现场有很多青年男女,以前都是同族无法“交流”,现在到处都是好配偶。就像上学虽然辛苦,但是如果班上有喜欢的人,那就是另外一个说法了。

大家光着脚在泥堆中吃力蹒跚有说有笑,不时有青年男性捞起泥巴糊在心上人脸上,妄图引起对方的注意,结果引来的却是阵阵叫骂。所以说男人从部落时代到现代都是这个死相。

那时顶着烈阳,正是汗流浃背,有人用瓦罐打来河水,本意是加到泥堆中,却直接泼到和泥的众人身上。冰凉的河水引来放声欢笑,以至于导师们也受到感染加入到这场集体的劳作当中。

老陆拉着婆娘的手深一脚浅一脚的趟着,本来是没人打扰的二人时光,杨令仪却从横里杀出来,她满头满脸都是泥水:

“班长班长,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诗句吧?!”

其他小伙伴也靠过来喊着:“班长来一个!”

族人们也都暂时停下动作,等待导师的指引。

气氛都烘托到这个份上了,这不得来上一段?老陆看向天空,初夏的天空瓦蓝澄净。看向远方,沤麻池中同样一群人正在劳作,有族人从芦苇丛中钻出,背篓里装满采集的白蒿,一群云雀冲天而起。

此情此景,可不正是《七月》描绘的景象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老陆平平仄仄的念出来,小伙伴和族人们也跟着念,念着念着就高声唱起来。到最后山谷东面“七月流火”,山谷西边回应“九月授衣”。

虽然族人听不懂其中的名词,但可以理解其中的意境,诗经毕竟是劳动人民的歌曲嘛。大家一唱一和的抒发心中喜悦,因为他们知道此时的辛苦劳动,是为了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家园。

劳动本身是中性的事物,主要看劳动是为了谁,如果此时的辛苦劳动是为了给资本家建豪宅,族人们唱的应该是国际歌而不是七月流火。

将泥土和稻草充分搅拌均匀直至泥团可成型不散,这时生泥就变成了可以制胚的熟泥。

用五块木板制作出泥砖的模具,将熟泥灌进去,用石锤反复敲打直到紧实,再将顶部用石刀刮平。之后将模具翻过来,小心的将熟泥扣出来。

此时的熟泥已经完全变成了模具的形状,四四方方的一块泥砖。将泥砖运输到通风遮阳处阴干一周,就是上好的建筑材料。这种夯土砖相当致密,哪怕一时的暴雨也无法冲散,只要不是长期在水里泡着就不会出问题,反正太阳出来晒一晒又会变得很牢固。

至于为什么不将泥砖烧制成红砖使用……制砖要消耗太多的燃料。在这个时代,砖瓦房是多么奢侈啊!华夏早期,天子还只能住茅草顶的房子呢!

泥砖制好的同时,地面已经平整出来,地基正式开挖。汪磊带着施工队先按照麻绳圈出的轮廓,向下挖出三十公分的深度。

在找平的过程中,族人们已经可以熟练的使用垂线。打灰仙人在轮廓的四个角吊起垂线,以绳子的长度确定四方平齐。

所谓地基就是深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的浅沟,在沟底铺设一层较为平整的石块,然后用细小的卵石填补石块之间的缝隙,最后用木桩将这些石块夯平。

如此重复几次,直到浅沟被填满。

地基将承载上方几十层泥砖,如果不够结实的话造出的房子会在自重的作用下逐渐下沉,如果不是平均的下沉,那么就会发生侧翻。

地基建造完毕,下一步就是在石基上砌墙,这是建房的核心工序,华子当仁不让,拎着泥碗子就上来了。

先用一层夯土将石基完全找平,在平整的地基上铺设泥砖,泥砖上下两侧涂抹泥浆,用以砖与砖之间的粘连。

泥浆的成分是精细筛选的粘土,混合之前晒盐得到的石膏。这种粘合剂干燥快防水性能好,虽然强度比不上水泥,不过应付目前这种单层建筑已经绰绰有余。

下一层泥砖以“错缝法”砌筑,也就是上层泥砖的接缝要正好压在下层泥砖的正中间。如果直接平铺上去,墙体的应力将集中在泥砖接缝处,很容易被强风吹塌。

在砌墙的过程中,不断用垂线检查墙体垂直度,再用矩尺检查平整度,并进行及时调整。具体的做法是,歪了就用石锤敲一敲,斜了就用粘土补一补。

在一面墙砌了三层泥砖的时候,另外相邻的两面墙也可以开始铺砖。

特别是在墙角接合处,因为采用“错缝法”,墙边缘的泥砖一定是锯齿状排列。

所以另一面墙的泥砖要镶入锯齿中,形成交错咬合的墙角。

因为所有的泥砖都是从同一个模具出来的,所以形状规则大小相等,让这种交错咬合成为可能。如果是多套模具,考虑到这个时代无法解决公差问题,砌墙几乎必定失败。

在起墙的同时,于东西两面前留出门和窗的位置,也就是空出几块地方不砌砖。考虑到承重的问题,门楣和窗楣的位置架上一层厚木板,用于承载上方泥砖的重量。

到四面墙砌到一米左右的高度时,搬来大石头踮脚,继续向上砌。梯子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还很久远,因为造梯子即使不用钉子,也需要卯榫。石器无法加工这样精细的结构,好在“搬块石头”这种蠢办法无论在哪个时代都管用。

将墙砌到两米高时,就可以开始收顶。

在南北两面墙的上方,逐层收缩墙的宽度,直到最后形成金字塔般的结构。

必须是南北墙,因为东西墙留出了门窗的缺口,墙体的承重能力不足。

将合适粗细的树干砍成略长于房屋宽度,然后架到南北墙顶端石砖的缺口处,这就是上梁。

在没有起重设施的时代,上梁过程相当繁琐且危险,因为主梁相当沉重。必须两边都用石头垒出高台,然后两边的族人一起用力,平缓的将主梁抬到预定位置,轻轻放下。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差池,比如有人手滑主梁掉下去,那么有很大可能把墙壁砸塌。所以在以前上梁是件大事,必须事先选择黄道吉日。

上梁成功,下一步是在主梁的垂直方向,平行铺设较细的木杆。这叫椽子(这个字念“传”),一头搭在主梁上,一头搭在一侧的墙上。主梁上用绳索固定,墙体上则镶嵌在泥砖预留的缝隙中。这里其实用卯榫结构会很牢固,只是原因和之前一样,没有铁器,卯榫就是奢望。

房顶骨架搭建完毕之后,下一步就是铺设芦苇。这年头有个草顶房子不错了,瓦片顶这种天顶星技术,远远超出少华族人现在的水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