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 > 第456章 燃尽心头血

朱元璋:逆子,这皇位非你不可! 第456章 燃尽心头血

作者:山泽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0 01:29:30

“自然不是!” 铁铉情绪激动,当即否认。

“我铁铉为官为人,从未想过圆滑二字,只求无愧于心!”

“得罪韩国公更是不惧。”

“只是....只是....”

即便铁铉不想承认,可当下他却也不得不为那些就任新职的士子考虑。

“只是若李善长怀恨在心,对就任新职的士子吹毛求疵,处处刁难。”

“于朝而言,也不算什么好事!”

“那铁中丞以为呢?”詹同也是不急,反而很是悠闲的看向铁铉,想知道他打算如何行事。

而被詹同这么一问,铁铉低头沉思片刻,转而默默道。

“不然....”

“将就任新职的士子叫到一起,好生提醒。”

“下官携礼前往韩国公府告罪。”

“还有吗?”詹同继续问道。

铁铉闻言摇了摇头,随即目光坚毅道:“没了。”

“倘若如此依旧不能平息李善长怒气,下官身在兰台,自要小心庇护这些士子。”

听铁铉说完,詹同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铁铉虽是莽直文臣,可这份莽直乃是刚毅性情所致,而非愚蠢无知。

更让詹同满意的是,铁铉没想过将此事禀明朱标,反而是自己左右周旋。

不得不说,朱标任命铁铉为御史中丞当真是识人有方!

“铁中丞不必担忧。”

待铁铉说完,詹同一面朝门外走去的同时,一面随意说道:“韩国公断不会如此。”

“究其根本,此次韩国公、高夫子几人所作所为,虽看似为了提携自己后辈,可到底却是公心居多。”

“大伪似真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他们几人对提携自己后辈压根不甚在意,因此你我并未将李琪三人划入新设官员的名单之中,韩国公几人任谁都不会在意。”

“果真如此?”

见铁铉还有些怀疑,詹同嘴角微微上扬,转而笑着说道:“倘若韩国公真有提携自家后辈之心,其子李琪如今最差也是个三品侍郎。”

“况且韩国公之子又并非仅有此次新设官职这一个出路。”

待二人走至皇宫。

铁铉再次看向詹同道:“那今日之事,是否禀明陛下?”

“自然!”

明白铁铉的顾虑,詹同紧跟着道:“你我身为人臣,自然不能对圣上有半分隐瞒。”

“只不过你我尽言今日之事,也并非弹劾韩国公、宋学士等人。”

“陛下圣明,自能明白韩国公等人今日之举,乃是出于公心。”

两人说着,前去禀报的宫人也折返回来,领着他们入宫。

待二人走到谨身殿后,却见老朱此时也是在场。

当听到他们将今日之事尽数说完后,老朱似早有预料般,转而冲詹同、铁铉问道。

“那你二人如何决意,新设官员之中可有李琪三人?”

“回太上皇,没有。”

将新设官职的名单恭敬呈上去后,詹同拱手继续道:“铁中丞当时所言甚是有理。”

“韩国公几人举荐自家子嗣入职新设官职,乃是出于公心。”

“即便自家子嗣没有入职新设官职,可是以韩国公几人为国之心,也必是当对就任新职的士子多加照拂。”

“如此不妨碍众人为国之心。”

“故而,臣与铁中丞既为此次选定新设官员的公正考虑,亦为韩国公几人声名思量,更是不敢辜负陛下所托。”

“因此臣与铁中丞并未将韩国公之子李琪,以及高夫子、宋学士之子编入新设官员的名单之中。”

老朱接过名单看了半晌,旋即伸手递还给了朱标。

虽然詹同冠冕堂皇说了一大堆,可结果他还算是满意。

不过现如今,还是要看朱标如何替詹同、铁铉收尾。

接过老朱递来的名单,朱标大致翻看过后,转而看向詹同、铁铉问道:“解缙年纪不过双十之数,任其为神机坊通案,你二人是作何考虑。”

“回禀陛下!”

似早猜到朱标会问及解缙似的,詹同如正中下怀,直接说道:“此次授予官职的一众士子当中,解缙虽年纪最轻,可在国子监却也是公认的魁首。”

“加之解缙尚有机巧之能,曾参加工试。”

“故此微臣以为,命其为神机坊通案或许正当有为。”

“终是年纪太轻了些。”朱标倒是没有直接表态,将手中名单审阅完毕后,便也交还给了詹同。

“此番名单也算中肯,今日便由吏部公示,命在册官员明日到任。”

“微臣领命。”

见朱标点头示意,詹同刚欲告退,可此时却突然想到了什么。

毕竟宋濂等人为照拂自家晚辈,拦住他与铁铉的事,他方才已原原本本告诉了朱标。

那孙平志等官员所求,詹同自然也没理由隐瞒。

而听詹同说完,朱标略微思量过后,冲铁铉问道:“孙平志、赵晨等人,官声如何?”

“中规中矩。”

铁铉也早有准备,“虽有些许不矩,可终究无甚大的过错。”

“而孙平志、赵晨等十数名官员在任上也是中规中矩,算不得勤勉也不可说懈怠。”

“凡有陛下交待下去的差事,几人都能尽心去办。而日常杂务,这些人也是能躲懒便躲懒。”

“呵~”

朱标一个没忍住,直接轻笑出声。

也就在朱标准备出声之时,一旁的老朱却在此时出声提醒道:“孙平志年不过三十,已是礼部侍郎。”

“若他都想就任新职,想来朝中大多官员都紧盯着新职。”

“然而此次新职仅启用年轻士子,朝中官员必心中有怨。”

言至于此。

原本还想看朱标是否能想到这点,想看朱标打算如何安抚朝臣的老朱。

此刻也索性直接提醒道:“标儿,孙平志等官员也当稍加安抚。”

“父皇说的是。”

朱标应了一声,转而再次看向詹同、铁铉二人。

“两位爱卿既冒百官阻力,一意纳用年轻士子担任新职。”

“当下如何平息官员心中怨气,可有章程?”

“嗯?”

一时间,詹同、铁铉原地一愣,有些茫然的看向朱标。

反观老朱。

听到朱标这话的瞬间,双眸之中也闪过一抹怒意。

就此事而言,老朱不是不知道朱标想要放权给朝中臣子,实现那所谓的君臣共治的文人愿景。

可在老朱看来。

身为帝王必须压的住朝中诸臣。

要知道但凡能站在朝堂上的,都他娘个顶个的聪明。而这些个聪明人,心思也他娘的一个比一个活络。

倘若皇帝不能展示帝王手腕,怕是用不了多久,这些个聪明人就敢阳奉阴违,糊弄皇帝。

就此次这件事而言,老朱不介意朱标将任命新职官员的决定权交给詹同、铁铉。

可老朱却也认为,最后朱标这个皇帝应出面做个收尾,好彰显帝王威仪。

也是因此。

当听到安抚朝臣这事,朱标都要交给詹同这些个臣子去办。

当下老朱也有些许不悦。

“回....回陛下,微臣尚无对策。”

詹同声音落下的一瞬,老朱立时看到朱标道:“陛下打算如何?”

“不急。”

朱标笑着冲老朱应了一声,转而再次看向詹同、铁铉二人道。

“孙平志等人昨日前往吏部呈上自荐文书,今日散朝更是当面自荐。”

“这些人期盼新职之愿甚深,你二人没有应对之策?”

“这.....”

詹同一时有些尴尬的看了眼身旁的铁铉。

实际上,他们一早便想好如何应对孙平志等官员。

只不过他们二人想到的法子乃是整治这些家伙,而不是安抚。

方才听到老朱表态,应当安抚孙平志等官员。如今詹同自然不好将原本准备的惩治之法,尽数说出。

可是!

朱标这意思也很明白了。

倘若他们对孙平志等人没有应对之策,那便是这次的差事没有办完。

“这.....微臣....微臣....”

就在詹同支支吾吾,快速盘算着究竟如何开口才好之时。

却听一旁的铁铉毫无顾忌,甚至全然不在乎老朱方才定下的安抚态度,直接朗声道:“微臣没有想好如何安抚孙平志等人。”

“微臣以为,孙平志等人已在朝中任职,却还对新设官职趋之若骛,此举实在有违官员体面。”

“故此!”

“微臣想的也并非安抚孙平志等官员的法子,微臣先前计划好的,乃是惩治之法!”

听到铁铉这话,朱标嘴角微微上扬,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回禀陛下!”

“今吐蕃、云南两地虽已派遣官员前去就任,推行新政。”

“然接下来的安南仍需不少官员前去安抚百姓。”

“孙平志等官员既不满足现有官职,那便等我军拿下安南全境后,派遣他们前往安南治政,推行陛下新策。”

语罢,铁铉转而面向老朱跪地请罪道:“微臣愚钝,还望太上皇恕罪。”

看着跪在自己跟前的铁铉。

老朱第一时间倒是没有表态,反而静静看向朱标,示意朱标率先出声。

朱标见状,也是笑着让铁铉站起身子。

“你二人所定惩戒之法并无不妥。”

“孙平志等人既不满现有官职,自然应当聊以惩戒。”

“只是也正如铁中丞方才所言,他们几人在任上并无过错。因此朕也不能赌气罢免他们官职。”

略微顿了下后,朱标看向詹同、铁铉道:“你二人所言惩戒之法, 亦能是安抚之由。”

“出宫后将新设官职的名单告知六部。”

“待孙平志等官员上门理论之时,命他们到谨身殿觐见。”

“不许陛下劳心。”一听到朱标竟要亲自召见孙平志等人,为他与詹同善后。

铁铉赶忙紧跟着道:“臣与詹尚书谨遵陛下吩咐,回去之后便上门安抚孙平志等官员。”

就在朱标打算拒绝铁铉所请之时,只见詹同立时跪地领命道:“微臣领旨,谢陛下隆恩!”

还不等铁铉反应过来,詹同示意他告退后,拉着他便朝殿外走去。

“詹尚书.....”

“此时需得陛下亲自出面!”詹同立时说道。

“我等任命新职官员乃是为陛下分忧,安抚朝臣之事,也只能陛下亲自出面方才合适。”

“铁中丞虽有为君分忧之心,可却也不能越俎代庖!”

“嗯....”

越俎代庖四个字一出,纵然铁铉心中再怎么疑惑,可也终究不好继续多说什么。

而谨身殿内。

见老朱饶有兴致的看向自己,朱标索性直接挑明了道。

“爹,此事儿子虽甩手不理,尽数交由詹同、铁铉二人去办。”

“可儿子也知善后之事,当由儿子这个皇帝亲自来办。”

“召孙平志等人入宫,便是这个道理。”

“嗯!”

意识到自己先前担忧乃是多余,老朱默默颔首,便也不再多言。

父子二人沉默片刻后,却听老朱轻咳一声,率先打破安静道。

“君臣民共治的景象,你也有此心?”

“没有!”朱标毫不犹豫,当即说道。

“那你....”

“儿子躲懒罢了!”

朱标笑容和煦,看向老朱道:“纵然儿子知道君臣民共治,乃千百年来文人士子最为期盼的盛景。可儿子却不认为这些读书人期盼的,当真是国之大幸。”

说白了,朱标压根不觉得什么君臣民共治有什么好结果。

“人心难测,君臣共治必滋生权臣。百姓虽是敦厚质朴,可不知朝政。就拿当下吐蕃、云南两地推行的改土归流新策而言。当地百姓便因土地分配的问题,寻衅滋事。若与百姓一同治国,怕是要乱成一锅粥。”

“所以儿子压根没想过什么君臣民共治,儿子虽敬重汉文帝却不想效仿汉文帝。”

“当下之所以将选定新设官员一事尽数交予铁铉、詹同二人,也不过是为了躲懒。”

“虽说君臣民共治朝政不甚可取,可朝政之事不能尽数归于儿子一人之身。若儿子事无巨细,怕是用不了几年便要被累垮了。”

若说的更加长远一些,那便是为后世不是太过勤勉的朱家儿孙,留下一个还算稳固的基本盘。

事必躬亲,那是燃尽了心头血。

张弛有度,自己活得久,大明也能长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