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 > 第972章 疆域太大也烦人

锦衣卫在土鲁番扶持了心向大明的部落,正在稳步复制着在河套时做的事情。

只不过,比起在河套,在土鲁番行事更加麻烦,距离最近且能够支援他们的,也就哈密,可若是出了事情,那也是鞭长莫及。

所以,可以说在土鲁番的锦衣卫,都是将脑袋掖在裤腰带上,一着不慎,那等待他们的也多是死亡。

于谦也能想到这方面,毕竟现在按圣人的意思,也是主要抓发展,在不松弛武备的同时,寻求另一种省钱省力的方式去解决外患。

大明并不是带有侵略性的帝国,但因为怀璧,总有贪婪的人想要不付任何代价的来掠取大明的财富。

朱祁钰深知,若是为了扩张而维持庞大的军备,只会在未来某一时刻会反噬大明。

所以,他也是想要稳扎稳打的,可他不过是一个皇帝,虽然掌握着未来的主动权,但有些事情的偏移,并不会偏好他的主观意志。

朱瞻基放弃了嘉峪关外的西域,但现在回来了,朱祁钰自然不能再次放弃,对于领土,朱祁钰可比朱瞻基还要有执念。

下方的尚书所提建议都很好,可发展甘肃,就要先发展河套,使河套拥有稳定的环境,从中原输送往甘肃的通道才能时刻保持畅通。

发展是具有相辅相成的连贯性,并非只铆足劲发展一个地方,从而忽略其他地区就能莫名其妙的先富带动后富,那显然并不具备可能性。

因而,在京城发展的同时,朱祁钰让天津开海,同时经略辽东,保持着内需旺盛的同时,又能让大明的商贾主动出海攫取资源。

只有保持不断地发展,不断地改革,才能让国家一直处于青壮的水平,至于朱祁钰自己死后之事,那除了相信后人的智慧外,就没有其他太好的办法。

想要的越多,掣肘自然也就越多,多少皇帝天天惦记着千秋万代,但往往祸根就出在皇帝和太子身上,领导换届总是各种动荡,那国家还能好了?

“甘肃之事便先如此,在此前先交由肃州镇守维持,但诸卿也知道,这也只能是暂时。”

朱祁钰开口,现在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先让地方武将管理,同时观察勇武营团是否能在那里顺利落地生根,在实事求是中推行甘肃治理方案。

“臣等谨遵圣命。”

尚书们行礼回应,没有什么比皇帝不冒进更好的事情了。

不管是于谦还是王直,都能看出来,圣人不想放弃西域之地,可又能根据当前的情况作出妥协,这可是之前那位做不到的。

毕竟连开三处战场这种事,也就夷王敢想。

“再谈谈辽地吧。”

朱祁钰揉了揉眉心,领土扩大且人口不够就是这样,特别是技术发展不成熟时,就感觉自己行走在一片烂泥地里,稍微不注意,小腿就直接被烂泥给吸附住,想要拔出来都很难。

“回陛下,沈阳城已成规模,商道通畅,虽地方时有犯事之人,尚且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沈阳是于谦主理建设,自然需要他关注且汇报情况。

别说是辽地了,像京城和天津,也都还存在那些小偷小摸的人,不过,在府衙高压下,村霸路霸什么的,不存在于这些城市。

沈阳虽然有官府在维持秩序,可淳朴的民风,大多百姓还处于自己解决矛盾的阶段,而民间自己解决矛盾,除了讲理,自然还有一些拳法。

特别是家族之间,有时候,光凭府衙的衙役,还真不见得比宗族的男丁要多。

因而,府衙需要朝廷的支持,也就是一个国家最后的暴力机关,军队。

“周边权贵没有什么动作?”

朱祁钰的问题很直接,但也很宽泛。

“回陛下,朝廷一直关注,没有人敢顶风作案。”

相比百姓,其实权贵的限制更大,且不说什么官官相护,在圣人没有被关在皇宫里的情况下,任何消息都可能以任何方式传到圣人的耳中。

而沈阳又距离京城不算太远,部队眨眼可到。

“这样,过些时候,襄王叔便会回京,往后渤海盐业工司,朕打算交由襄王叔来管理,诸卿可有反对?”

朱祁钰话锋一转就问道,顿时让各位尚书有些措手不及,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在场的都是何等人也?

很快结合之前的迹象也都反应了过来,顿时,众人都有些许的猜测。

盐业工司是多大的蛋糕,可以说是路人皆知,而能切割这份蛋糕的人,整个大明也就只有一人。

而想要分享蛋糕,自然也需要利益交换,至于襄王付出了什么,在场的尚书们都不傻,稍微猜一下就能知道。

圣人新册封的爵位就是一个风向标,襄王能付出的,也就是世袭罔替,以此换取分蛋糕的同时,还能登上自家侄子的大船。

这对于朝廷而言,也可以让财政减负。

当然,消息需要时间消化,朱祁钰也不急,静静等待着。

他问的是可有反对,可不是让尚书们东拉西扯,因而就算是回应,尚书们也要考虑一下措辞。

暖阳洒在淌着晶莹雪水的琉璃瓦上,冰雪渐消融,似乎是冬天在做最后的挣扎。

偌大的皇宫,大明最为空虚的神器就算没有主人入住,但各处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在宫外,兴安背着包袱,和普通百姓一样,在街道上行走。

迎着冷风,看到的却是百姓安居乐业,不知道为什么,兴安心中也生出了些许的成就感。

口中呼出热气,接触到寒冷变成水雾,兴安将双手往袖中藏得更深一些。

与人群擦肩而过,走着走着,人就变少了。

没多久,兴安就站到了朱红的城墙下,厚重的铁门紧紧闭合,两列禁卫站在门前,目光直视前方,似乎环境的寒冷并不会引起他们丝毫颤抖。

兴安走上前,禁卫的领队不知道从哪里出现,直接拦在了兴安面前。

“宫廷重地,止步。”

一手抬起,另一手已然握在刀柄上,领队目光上下打量起了兴安。

兴安半脸围着简单的毛巾,这是福利院的孩子送给他的,最近他一直戴在身上。

露出的眼睛,没有丝毫恼怒,而是从怀中掏出一张腰牌,展示到对方面前,道:“掌印太监,兴安,回宫复职。”

那领队其实早就认出了兴安,但宫廷重地,他们是景仁宫的防线,就算是掌印太监,没有出示腰牌,也不能接近入内。

接过腰牌,核对之后交还了兴安,领队才开口道:“请到一旁登记一下。”

宫门进出自然是要登记,就算是朱祁钰也是一样,只不过朱祁钰不需要自己登记,会有舒良或是兴安帮忙处理。

因而,兴安也算是熟门熟路,往前走了段距离,就在大门侧边,就有一处不大的值班房。

像兴安这样的身份,复职是需要通知皇帝的,登记之后,就有人引着兴安入宫。

景仁宫增添了些许绿意,不再是白花花的一片。

回到自己的宿舍,兴安感觉到自己的心境有些不一样,随意将背囊放在一旁干净的桌上,就算他不在这里,但也每日有人来做打扫。

无论是桌椅还是其他家具,都没有蒙上灰尘。

想着还要复职,兴安也没有多感慨,便从衣柜中取出自己的官服,准备沐浴更衣。

文华殿中,尚书们正在讨论如何对宗藩施加限制,避免大明的民生命脉不至于被一些无能的领导给败坏。

对于让襄王管理渤海盐业工司,尚书们已经是全票通过,毕竟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这无疑都是好事,不过需要多一些枷锁。

从中得出的结论便是,加强朝廷对于此类工司的反腐反贪力度,将属于朝廷的工司纳入都察院乃至大理寺的监管范围。

此类法规条例,自然就需要金濂来梳理。

而向襄王这样的人钉在渤海,便能以皇室的身份威慑辽地一应权贵,毕竟那些异姓权贵再尊贵,能比得上老朱家的亲王尊贵?

虽然尚书们没有再提起,可结合一开始圣人询问辽地权贵,而后再宣布襄王的调动,两者相互印证,自然很容易得出结论。

比起一个个处理,还不如抓一头头羊放入羊群之中,必要时也容易一网打尽。

朱祁钰听着尚书们的建议,身旁的舒良悄然靠近,再朱祁钰耳边低语,告知兴安复职的消息。

微微点头,朱祁钰示意自己知道,和政事相比,兴安复职只是小事而已。

轻咳了一声,让尚书们的讨论都停了下来,朱祁钰才道:“那之后,等襄王回京,其亲眷便在京中常住,而朕也会在朝会上宣布由襄王管理渤海盐业工司的消息。”

就像拍卖行落下的锤子,朱祁钰给这事下了定论,细节方面再慢慢填补,总不能将珍贵的时间都放在扯皮上面。

“除此外,还有山西煤业、矿业,以及各类冶炼业,往后皆可依此例行事。”

这些东西,就算放在寻常宗藩乃至宗族手中,利润都不比在朝廷手里要大,这就是掌握更先进的生产力的优势,从而朱祁钰才有底气拿这些东西当筹码。

“陛下英明。”

于谦等一众尚书拜下。

不得不说,圣人这样的做法,让朝廷财政可以直接和宗藩解绑,自愿放弃部分特权的宗藩,也解开束缚在身上的绳子,更重要的是,在大明领土扩大的如今,有的是宗藩的舞台。

“有了襄王,相信沈阳城的建设会更加顺利。”

朱祁钰一手撑着下巴,看向于谦,道:“辽地开发需要加紧,今年朕会让通政司刊发鼓励前往关东之移民,希望文章便由诸卿编写,特别是对闽地宣传,希望诸卿的文章通俗易懂,可不要写什么之乎者也,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文字。”

闻言,众尚书感觉脸颊有些发烫。

没办法,他们都是读书人,本来就带着书卷气,但他们并不死板,也知道圣人的意思。

通政司的报纸,现在京城各部门都有订阅,甚至是周边县镇也会有人坚持每天进京订购,就是想得到最新的第一手消息。

从报纸上,尚书们也学到了什么样的文字能让百姓读懂,也难怪以前的邸报,百姓听都不想听,毕竟不止看不懂,还听不懂。

眼前有着大明最优秀的写手,朱祁钰自然不会放过,现在辽地的部分基础已经完善,可以开始鼓励沿海地区的百姓迁移,和之前的裁军政策保持一致。

“当然,朕也会给稿费,虽然不多,可诸卿也要体验一番当今文人的生存之道。”

想到这里,朱祁钰笑了下,京城不少文人对于投稿的激情,那是十分热烈。

特别是在有学校之后,本来他们能垄断的代笔写信行业,被炭笔和学生所替代,街坊邻里多会找孩子代笔,从而省下那按字收费的钱。

而这样的情况下,报纸招稿就成了文人的香饽饽。

不需要每天都写,就算一个月只被选中三四篇稿,就能收入数两银子,满足了他们生活所需。

只不过,朱祁钰所主持的报纸,可不是让文人写那什么批判的文章,大明并不弱于任何一个邦国,和后世不一样,大明就是最为耀眼的灯塔。

所投稿的文章,会由通政司的人去了解文章内容,核实后才会发布,文人那种喜欢无病呻吟的,除非文笔极好,否则大多数也会被刷下来。

久而久之,部分文人也摸清了脉络,成为了通政司的长期撰稿人。

听到圣人要给稿费,尚书们也是觉得有些新奇,便道:“臣等谢陛下赏赐。”

“没什么,有劳便有得,多劳多得而已。”

朱祁钰摆了摆手,一种知识垄断被打破,自然而然也会让知识变得廉价,以前小学文凭就能当大师,现在的话,已经在往初中文凭走了。

这个小插曲让文华殿的气氛也松弛了不少,而之后便是由尚书们开始提出早就准备好的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