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 > 第948章 万胜永昌

京城部分个体户率先开门营业,而每个商铺开门都会放一串鞭炮,开门炮就代表开门红。

要说过年的节目,除了烟花,那就要属灯会了,在灯会之中,也有各公子小姐在京城酒楼内举办诗词歌会。

灯会是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区分,大明工匠的巧手,让各种花灯在白天有白天的特色,夜晚也有夜晚的好看,因为城门会一直保持开启状态,所以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外城的百姓都能入城欣赏。

会同馆,圣人赐宴四夷朝使,会同馆内大摆宴席,被调来的御厨,将锅铲炒得飞起。

宴席是从中午开始,会直接举办到天黑。

施二姐自然是朝使之中最为亮眼的存在,虽然侯爵服还没送到施二姐手中,但是圣人金口玉言,那爵位肯定是稳了。

现在她也算是坐在朝使中的大明勋贵,身份比其他外使还要高出许多。

坐在施二姐旁边的苏刺麻,虽然没有听到自己被任命的消息,可有施二姐这样的榜样,他心也安定了许多。

离旧港近的那些沿海地区小国,纷纷朝着施二姐敬酒。

那可是大明钉在南洋的飞地,以往大明对于南洋有些望尘莫及,一旦大明舰队驻扎于旧港,那么兵力投送将会缩短许多时间。

小国并不怕大明入侵他们,相反,和施二姐搞好关系,对于以后自家那些国王有什么变动,也能够向大明直接求救。

没错,就如大明攻打安南的初因是要拨乱反正,旧港有大明驻军,那么沿海受大明册封的国王,当然会感觉自己的位置坐得更稳了。

至于安南这次的所谓朝使**,他恨不得将现在的安南王室给生吞活剥了,旧港有大明舰队,那对他往后行事就多了一个依仗。

“施侯,下官敬您一杯。”

**端着杯子,主动走到施二姐旁边,开口笑道。

闻言,施二姐连忙站了起来,道:“铁劵未到,某还当不得侯称,郑使可使不得。”

施二姐现在严格来说,既不是宣慰使,也不是旧港侯,也就是处于空档期。

“圣上金口玉言,既定之事,现在唤一声施侯,理所应当。”

**将自己的瓷杯降到施二姐瓷杯之下,笑着恭维道:“往后安南或许还需施使多多关注,下官为表诚意,先干为敬。”

说完,也不再等施二姐开口,直接轻轻一碰施二姐的杯沿,立刻就仰头一饮而尽。

施二姐见状,同样将杯中酒给喝完,道:“某乃大明之臣,自然听圣人之命,若是圣人有令,臣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仅有爵位,那可指挥不了舰队,施二姐也知道,朝廷或许不会给她大明舰队的指挥权,但是,旧港原部队还需要有人领导,而她便是最好的人选。

因而,施二姐猜测,她应该还会有武职,只不过朝堂诸公应该还没决定好。

“是极,是极。”

**不断点头,赞同施二姐的说法。

施二姐现在是大明武勋,心里的位置摆得很正。

“不知施侯何时回去?”

**与施二姐对饮一杯之后便问道。

“自然是听从朝廷安排,若是可以的话,某想等着看看那铁路通车之后再回去。”

施二姐若有所思回答,那神奇造物在京城虽然没有之前的热度,但是,施二姐可是对其保持着极大的热忱。

闻言,**也想起了那因为过年而停下来的铁路工程。

若不是施二姐说起,他都有些忘了。

这可是连圣人都十分重视的工程,施二姐在意,若是朝廷允许,她自然不想错过。

“那铁路,不过也就是条路而已,为何让施侯如此重视?”

两人的聊天,让他们这一桌都安静了下来。

“你都没看报纸科普吗?”

施二姐看向**,这位来自安南的人,虽然来得晚,但也不可能丝毫不知。

**不好意思笑了下,道:“回施侯话,确实知之不详,某来京城也不是很久,听过那铁路,但事务太多,就没太过了解。”

“那你可要好好看看,那可是能一次性装运十万斤货物的神奇造物,你们就不好奇?”

施二姐有些意外,不仅是看向**,还扫视周围众人。

不过,当看那些清澈且愚蠢的目光之后,施二姐顿时也就了然了。

这个世界,万国如林,有的如大明这般强大,也有的茹毛饮血,就如刚从树上下来的猴子。

对于后者而言,什么铁路,什么火车,那可不是他们所能懂的东西。

“十万斤?”

**吃惊,连忙为施二姐斟了杯酒,道:“真有如此奇物?”

施二姐也没有隐瞒,她所知道的,也都是报纸上的公开消息,更何况,现在的她也接触不到机密信息,因而,施二姐也就直接说出口。

火车的运载能力所体现的可不是仅仅是运送货物,而这种只吃矿石,可以全天候运行的工具,肯定不是需要休息的畜力所能比拟。

仅仅是听到施二姐稍微的介绍,一桌的朝使们皆面露惊讶。

不少人能想到,一旦那火车成功运行,铁路连接各大城池,甚至是通到边关,那大明的兵力投送能力,将会在那传说中的秦直道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到时候,周边的邦国、汗国,将不再是大明的威胁。

可是,这种没有见过的东西,受限于思维,朝使们能理解的也不多。

会同馆中,因为朝使分属不同的邦国,所以桌位也多是各种小团体,有的就像**这些人一样,特意离开本桌,到其他桌位套近乎。

安南自秦起便不断与中原华夏分分合合,文化交融下,朝使的文化素质也比其他的还要高。

因而,不仅是**听着施二姐的描述,想到了大明这铁路发展的意义,与他一同的人,光是想象铁路修到镇南关,整个人都浑身一颤。

当初为什么黎朝能顶住明军,不就是因为明军的战线补给太长,若是补给充足,他们被亡国灭种都有可能。

别以为历史上华夏老是被外族欺负,在外族的记忆中,一旦真正惹怒华夏,那天朝一怒,赌上国运的战争可不是周围任何一个邦国所不能承受的。

因为各自风俗的不同,所以会同馆的宴席热闹程度,自然是比不上午门。

朝廷也是有给朝使们安排歌舞节目,只是,这里的歌舞不是武舞,而是那些长袖飘飘的文舞。

以往当舞伎出场时,那就是朝使的狂欢时,草原上的夷达最喜欢看柔软的中原少女。

可是,今天倒是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西北最为强大的汗国朝使,并没有出现在这场宴席之中。

不管是察合台还是帖木儿的朝使,都提前踏上了回去的归途。

汗国本就是部落的集合体,对于部落的管辖能力并没有像大明集权那么强力。

因而,察合台的朝使也是被打之后才知道,大明遭受了他们察合台方向部落的侵扰。

大明也不管那是不是察合台的授意,反正锅就直接扣在了察合台的头上。

双方虽然都不待见对方,可大明也没有驱赶朝使,选择离开,是因为察合台和帖木儿的朝使觉得已无利可图,再留下来也没有什么需要,就提前回去。

朝使多数是来大明做买卖的,可不是为了保持国与国之间的沟通顺畅。

**等人与施二姐热络了一番后,就各自回到自己的桌位,总不能一直站着,光喝酒不吃菜。

圣人赐宴可没有怠慢朝使们,能摆上桌面的菜肴,色香味俱全,那可不是他们回国能吃到的美味。

拥有各自圈子的朝使,在酒水的灌溉下,很快就进入了微醺的狂欢。

高度酒精粮食酒,不管是对大明还是对外邦,都属于稀罕货,以往喝着低度烧酒,还以为自己千杯不醉的人,显摆着狂炫了一壶之后,头就直接砸在桌面上,引得他人狂笑。

会同馆这边吵吵闹闹,而午门那边也从武舞变成了文舞。

午门宴席,文官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高唱贺章贺诗,赞颂着大明山河。

虽然都喝了酒,但因为场合的差异,就算是喝酒,在场官员也都是掐着量,保持着足够清醒和理智。

朱祁钰酒并没有喝多少,端着酒杯走向墙垛,这是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行酒。

耳边是乐伶演奏的舒缓乐曲,硬要说的话,就像是春晚结束必出的《难忘今宵》,新年朝会宴席也是如此。

当他出现在城头时,仅有伴奏,下方的文武百官不约而同安静了下来,纷纷停下手中的碗筷酒杯,纷纷看向城头。

“新年伊始,国库充盈,太仓米满,官清吏廉,尔文武群臣,皆祖宗所简任,据诚秉义,茂乃嘉猷,以辅予德,朕便不多言,与诸君一道,贺我皇明万胜永昌。”

朱祁钰这次没有用行酒词,而是简单做了个总结。

圣人酒杯高举,下方的百官纷纷举起酒杯,齐声附和:“贺我大明万胜永昌!”

声音形成的共振,从午门外冲破苍穹,引得路上的行人纷纷驻足。

微醺的百姓坐在街角醒酒,当突然听到从皇宫处传出的声音,咧开嘴角,大喊道:“贺我大明万胜永昌!”

有百姓愕然,看向那街角的醉汉,再看了看牵在手上的孩童,随后目光又转向皇宫,仰头大喊,道:“贺我大明万胜永昌!”

原本在午门庆贺的百官,高喊完毕,正要坐回去,便听到外头一声声犹如回音一般的呐喊。

于谦端着酒杯有些发愣,不仅是他,其他官员将领也是如此。

新年朝会赐宴是惯例,但从来都是他们自己贺自己的,就没有听过外面的百姓会对他们产生回应。

陈懋看了看杯中的酒水,不由得摇头感叹,又看向那午门城头处,圣人已经走了回去,若说君舟民水,现在他才深切感受到京城百姓的凝聚力。

这种自发性的凝聚力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对于上位者而言,一句民心可用,就能随意操弄民意。

可是,陈懋耳边传来的一阵阵声音,这声音在心向圣人的人耳中,那就犹如仙;,而在心怀叵测之人耳中,就是一柄悬在脖子上方的砍头刀。

百姓的呐喊声犹如波涛涟漪,不断扩散,让朱祁钰都有些吃惊。

虽说总有皇帝把与民同乐挂在嘴边,可真正能够与民同乐的少之又少。

“民心如山如海,陛下众望所归,直比太祖。”

孙太后笑盈盈看着朱祁钰,都是当皇帝,果然是人比人得死。

有这样的存在,反观有重臣辅佐,有太皇太后铺路,又有太后扶持的那位,那简直是没眼看。

“为百姓做事尔。”

朱祁钰淡然说道:“总有人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其实不过是百姓为了生活而不得不精明一些,然,让百姓富足,生活变好,百姓自然也会知晓。”

“话是如此,可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孙太后苦笑,自顾自端起杯子,抿了一口,继续道:“陛下集亿兆百姓之心,可莫要自谦。”

闻言,朱祁钰点了点头,端起杯子,说道:“朕也是有私心的。”

朱祁钰说着笑了笑,继续道:“这宴席也快结束了,诸位都举杯。”

行酒已经是最后一次,酒宴会在乐伶演奏完最后一曲。

午门下的戏伶随着曲奏挥舞出最后一抹长袖,轻歌曼舞中,内官上前撤掉群臣的案桌,之后仪礼司走到朱祁钰面前,躬身奏告:“禀陛下,宴仪毕,圣驾请回。”

而后,朱祁钰起身,便有司仪官站在城头,高声:“山呼~”

底下官员叩头并应和,道:“万岁!”

司仪官再高喊:“山呼~”

官员再叩头:“万岁!”

最后,司仪官拉长了声音:“再~山呼!”

而官员完成三叩首:“万万岁!”

赞拜谢天恩,以表达对于皇帝的忠诚与祝福。

朱祁钰便是在一声声万岁中离开城头,曲奏也会在此时结束。

曲终人散,按照原本的时间流程,赐宴之后留出来的时间,其实就是皇帝的家宴。

但是,因为朱祁钰将时间给错开,所以行程上就没有那么紧凑,不过,也不会马上就离开皇宫。

午门处的官员正在有序撤离,地面就算干净也要扫一下。

作为礼仪之邦,这样的宴席之后,地上是不会有一点点垃圾,甚至没有洒在地上的酒水。

华夏酒场讲究的就是体验微醺助兴,而不是发什么酒疯,更何况有着御前失仪这种罪责的宴席上。

会同馆里,朝使气氛火热起来,可管不上那么多的礼仪。

地面上有着食物的残渣,四处洒落的酒渍,不同语言的呼喝声,看似豪迈,实则混乱。

原本吵吵闹闹的会同馆突然安静了下来,因为外面莫名其妙传来了奇怪的声音。

现在馆内并非所有人都听得懂官话,赐宴朝使,而朝使的身份十分复杂,其中不仅有国王的臣子,还有各种想要来大明大发一笔的人。

当彼此本来乐呵着交谈的时候,突然有人安静了下来,那么整个周围的环境都会变得格外安静。

唯有馆外百姓的高呼声,似乎震得房顶抖动。

施二姐现在听着【大明万胜永昌】的呼声,也不知道是不是身份上的变化,她都觉得自己有些热血上涌的感觉。

“施使,外面是在喊什么?”

苏刺麻就是那种听不懂官话的朝使,所以便询问施二姐。

闻言,施二姐给苏刺麻翻译了一下,苏刺麻顿时就头皮发麻。

以前的他或许无法理解,但现在的苏刺麻稍微也能理解一点点,这是大明的凝聚力。

从听说而来的华夏各种战争历史,君民一心的朝廷,是不可战胜的存在。

“为什么会突然高喊,是有这方面的礼仪吗?”

咽了口唾沫,苏刺麻左右四顾,发现会同馆内的其他朝使并没有跟着喊,但心中不确定。

“某不知。”

施二姐摇头苦笑,虽然自己身上流着华夏的血,可离国太久,早就忘却了一些华夏习俗,更不要说是朝廷的各种繁文缛节。

和施二姐她们这桌差不多的是**那一桌,对于外面突然发出的声音,**等人都极为震撼。

黎朝本就是从大明手中独立出去的邦国,当初黎朝百姓揭竿而起,团结一心反抗,其所爆发的凝聚力,也是能打赢明军的因素之一。

可就算是如此,本质上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黎朝的权贵眼中,能打赢明军,那都是他们的功劳,只有这样的想法,在明军退兵之后,他们才会无缝衔接,迅速补上了空缺出来的剥削者位置。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百姓以为赶走了大明,他们的生活就会好起来,可到头来才发现,黎朝和大明并没有区别。

**向同桌的同僚解释着外面口号的意思,神情之中,却露出了明显的羡慕。

大明的百姓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思维凝聚着,而这样的凝聚力,让**在羡慕的同时,又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用权贵的话语来说就是【民心可用】,只有能被他们利用的民心才算是真正的民心,可**通过观察,京城百姓的民心并非是单纯的被权贵所利用。

“某也不知。”

**面对同僚的询问,回答和施二姐一样。

说着,他们就看到了会同馆的官吏都站到了门口,目光所往的方向,便是皇城的方向。

紧接着,朝使们震惊看到那些人就在门口高喊【大明万胜永昌】。

亲疏之别就在此时显现了出来。

门外之人与门内之人就是国人和外邦人,此时的一道门,直接就隔开了双方不同的身份。

本以为是有人在外面统一指挥什么的,可当看到会同馆的官吏也是如此,朝使们也就放下了这种猜想。

朝使们可不知道什么叫国家,更不知道什么是国家认同感。

通政司的高谷在报纸中每次宣传大明的各种改革措施,以及各类在京城奋斗上进的工人故事,再加上对于辽地开发宣传,无处不在宣传着同一个国家的概念。

因而,在外的百姓,可不仅是那些纯纯的中原人,还有着一些由外至京城定居的原土司、原领主以及其家眷和附属族群。

对于这方面,现在感触最深的,就要属施二姐了。

虽然她现在坐在位置上,但是她心中也想如那些官吏一样,站到门口,一起呐喊。

可是,施二姐也仅仅是那么想,实际上,内心之中的归属感还未和真正的明人一样强烈。

就算她之前说得再义正言辞也改变不了,旧港不仅是脱离大明数十年,而且在朱祁钰之前,并没有成体系的去灌输国家概念。

本就模糊的概念,施二姐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没有悟出这类思想的土壤。

门外的骚动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恢复成平静。

会同馆也在外面平静后,又渐渐恢复了声音。

不过,大多数都是在自己的圈子中探讨着刚才门外的动静。

就如**他们这一桌,大明如今的模样,就算他们继承了华夏的儒学教育思想,也有些难以理解。

至于其他那些落后的邦国,比起关心外面的动静,还不如将心放在眼前的饭桌上。

几杯酒下肚,气氛又开始热络了起来。

京城百姓经过了刚才的齐声高喊,所有人的情绪都显得十分高昂。

虽然午门的鳌山灯看不了了,京城的其他地方也有花灯棚,百姓们在酒足饭饱之后,纷纷走向街头。

夕阳西下,点灯人出现,被点燃的不仅仅是路灯,还有那些挂在棚子上的各种各样造型的花灯,犹如天上的星光,在街道上汇成一条灯带。

在这些灯带下方,是一个个或是抱着孩子,或是牵着妻子,脸上带着微醺,洋溢着笑容的百姓。

入夜的京城,与家人聚餐之后的小摊贩也抓紧时间出摊。

穿梭市井,人间烟火气再次回到了京城的街头巷尾,往日的喧嚣,各种吆喝声此起彼伏,绚烂的灯火点亮了整座京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