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 > 第871章 四民制度

对于信守承诺的皇帝和自身并无多少势力的皇帝,丹书铁券都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可是,这种能让至高无上的皇帝按下杀意,那么在皇帝眼中,这就是障碍,也就是大臣的催命符

这不仅金濂知道,在场的文武百官都是心知肚明,只不过,想要那一丝侥幸,就如王骥,所求世券,若是赐下之后,必然以家训约束子孙,不再追求功名利禄。

但,人在朝堂,如果没有足够高的地位,就如陈懋如此,位列?三公,这可比世券更要有保障。

王骥老了,已经卷不动了,因而乞世券,便是落袋为安。

可圣人的这一举动,是在削减后面的人福利,这才是那些人不希望的。

王爵可以动,甚至皇家内部各种不和,皇帝和宗室各种勾心斗角,这些符合他们的利益,可动他们可以得到的特权,这就不好了。

“祖宗之法不可变,尚书大人强词夺理,岂能随意释义祖宗法。”

以往这个时候,那站出来的必须是礼部的人,可是,举目四顾,礼部已经无了。

金濂仅仅用眼角看了眼那官员,随后笑道:“那还请阁下释义子孙三死?”

那官员嘴唇动了动,却没有出声音。

原因很简单,当初太祖要大开封建的时候,满朝文武是各种阻拦劝谏,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刘基了。

皇室子子孙孙,无穷无尽,难不成他们这些官员就不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了?

当然,相对而言,皇室的影响力更大,可若要说侵占生产资料,皇室可比不过文武百官。

再说了,当今圣人也没有说不给你特权,不过是给特权的同时外加一道时间限制。

相比以前的皇帝,朱祁钰对待伊王的手段,也算是符合朝堂想要减少藩王数量的想法,公心和私心混合在一起,看起来他们似乎处处为公。

现在那官员的处境,他可没有朱元璋那样的权力,可是,明显有官员投来了鼓励的目光,让他如芒在背。

既然敢跳出来,那便是知道他有支持者,可是,他没想到,这些人只会提供除帮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低着头对着上首那淡然的目光,戴着帽子的头皮有些发麻,总感觉脖子凉飕飕的。

“别说朕没给你们机会。”

当大殿陷入诡异的安静之后,朱祁钰才开口,道:“尔等子孙拥有整个大明最好的教育资源,不用参与生产,不用为吃喝用度发愁,如此还害怕因为无法世袭而被人超越?”

这是讽刺,**裸的讽刺。

三世的时间,都不能培养出继承人,那再给多少资源,也是一样。

一瞬间,那些反对王骥世券的官员都感觉脸颊发烫。

如果可以不卷,谁都想要躺平,但权贵躺平是有代价的,而这代价就是佃户、奴仆这些人。

被戳破了遮羞布,潮退之后,谁是没穿裤子的,显而易见。

别以为只有武将争强好胜,文人为了功名利禄,那手段可比**上的伤害还要肮脏。

“微臣知罪。”

那官员听到圣人开口,下一刻就顺坡下驴,直接跪在了地上。

别开玩笑,让自己冲锋,一个个都隐身藏着,这是把自己当傻子了。

现在话语权又不在他们这些朝员手里,通政司由圣人直接掌管,高谷更是把圣人当成人生导师,想要在通政司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京城,只要圣人愿意,朝堂上他们反对圣人缩短世袭的声音就会顷刻间传遍整个京城,或许还会被扣上与民争利的帽子。

圣人走了他们的路,但也没有让他们无路可走。

三世,算起来也可以说是百年,如圣人所说,百年家族都出不了人才,那富不过三代也是正常。

这也是为什么王骥愿意的原因,毕竟有着保障和刺激,后人才会奋进,而不是坐吃山空。

“还有谁反对?”

朱祁钰扫视众人,再道:“既无人反对,那此事便定下,另,如今学风昌盛,各部各业求贤若渴,应各部尚书之奏,于西外城再建一学校,以京为名,命名京师大学,指在建立一所综合性学校,设置入学考试,直系亲属无犯罪记录且身家清白者,皆可通过考试入学。”

话音落下,殿内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

教育和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光教育而不发展,会出现一堆高知识却无法就业的人,而光发展却不教育,就只能一直处于最底层的手工业。

自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现在这些是经过尚书商议,宣布出来,而朝臣则是窃窃私语着讨论圣人言语中的关键点。

“陛下,臣斗胆一问,无犯罪记录且身家清白者,是否包含商贾?”

一个御史站出来,行礼后大声开口问道。

“是。”

朱祁钰微微颔首,道:“士农工商,至今上千年,士者可为农,而农可为士工商,放眼看看京城,早就没有了此间限制。”

说着,朱祁钰顿了一下,才继续道:“尔等之中,也有亲戚做生意,若真是按规矩行事,满朝文武,有多少人已然坏了规矩?”

“当然,朕也仅允许尔等亲属合法开门做生意,不过,这是另一件事,暂且不讨论。”

对四民的解构,都是自上而下,只不过大部分文武百官并不想去触碰这项祖制,反正他们也不亏,能被限制住的,永远是遵纪守法的人。

以往这个时候,还得是礼部站出来,挡着皇帝,说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

可是,祖宗之法可没有说礼部能够带头造反,更何况,允许官员亲属做生意,对于绝大多数官员来说,是件好事,远不是几个官员所能阻挡的。

有这么个前提,让商贾入学乃至科举,未必不是好事,在未来,其中或许还会出现自己的亲戚。

别以为御史都是清风官,自大明立国以来,清流并不多,一滩污泥之中,能出淤泥而不染者,自然也会被历史大书特书。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一切的源头,就来自坐在皇位上的人想吃独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