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没了! > 第1187章 宣传的重要性

汽笛伴随着蒸汽吵醒了清晨熟睡的工人。

城外的新工厂颇多,特别是火车站周围,有着交通上的优势,也是工厂极好的位置选项。

特别是大明新的铁路开发项目,都会沟通此处,只要有些眼界的人,都能想到这种新型的交通枢纽能为他们带来多少的利益。

若是等到铁路修完,那么租地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因而,提前租下,就算是一年,对于京城的豪商来说,也是可以忍受的成本。

在京城的工厂,最大规模的就是京城商会的厂,其次便是朝廷。

朱祁钰将两者分得很清,并没有将所有的利益全都抓在自己手中。

新办的厂坊隶属于工部和户部,由部门侍郎负责监理,至于坊厂的长官,则是从京城其他工厂外聘进入。

用后世的说法,这些工厂的职工属于国家职工,近似于事业编制。

得益于之前朱祁钰创办的各种厂坊运行,如今的工人,待遇福利已经追上了朝廷吏员,两者的差别也就在管理权力上而已。

工人从宿舍起床,喊醒了舍友,各自拿着木盆,集中到水池边上洗漱。

踏着青石板,工人动作发出的响声,让冷清的早晨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食堂的屋顶炊烟袅袅,空气中,诱人的油炸食品的香味勾起工人的食欲,炊烟从工厂食堂飘向围墙外,与路边的食摊相互融合,在各种叫卖声中变成了人间烟火气。

比工人更早起床的,便是那些烧煤的锅炉工。

一铲又一铲的煤炭送入燃烧室内,将冰冷的钢铁加热,站在铁罐边上的工人看着压力指针,手握在阀门上,随时准备泄压。

在工人进入工位之前,这些锅炉工要保证机械能够平稳运行,各种检查都有严格的流程。

像这种技术工人,也就只有皇家工厂以及朝廷工厂才有配备。

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抢夺工人的工作,相反,蒸汽机让大明逐渐步入工业,农转工,给了百姓更多的选择。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国家稳定的上面,保持现有且更加先进的军备,朝廷财政往民生经济的投入越来越多,从北方输入的畜力,新型的农具,城池房屋的拆迁翻新等等,无不是让财富流动并再分配的方式。

大明的市场经济在悄然间建立,其他商会也会砸重金挖墙脚,因为有朝廷和皇室的存在,各大坊厂对于有技术的工人看得很紧,以往那种敲骨吸髓,虐待雇工的案件也在急速减少。

水渍落在青石板上,很快就渗入其中,多余的水洼沿着缝隙流向水渠,通向厂外的大沟渠之中。

洗漱完的工人犹如涓涓溪水一般,汇入了工厂食堂里。

仅仅是隔着一面墙,内里全是鼎沸的人声。

手中拿着报纸的工人,身边必然会围着一群人,听着对方大声念出报纸上的内容。

虽说工厂也有开办夜校来提高工人的知识水平,可能跟上学业的工人,当前占比并不高,绝大多数工人依旧属于文盲。

报纸上,刊登着大明在察合台的军事行动,抬头大字赫然便是【论柱州归属问题】。

西域对于北平的老百姓而言,可能是一辈子都去不了的地方,但是,通过报刊上的文字,让他们能够了解大明千里之遥的领土。

华夏自战国开始便有系统性的历史记载,和当时还只会画壁画的部落明显不在一个层级上。

“报上说咱大明解放了那甚别失八里,离咱北平多远哩?”

嘴唇上海带着豆浆的汁水,工人的声音没有丝毫的压抑,直接对着工友问出来。

“很远。”

身旁的工友点了点头,夹起一根咸菜,一副自己知道的模样,道:“那以前叫西域,西域知道吗?”

“你是说那些卷毛蓝眼的…的人?”

有工人还是知道一些,毕竟现在在北平,那般长相的人可不少。

北平有着从五湖四海而来的人,他们其中虽说有一部分是为了在大明做生意,但也有不少慕名而来,为了求得更好的生活,想着移民到大明的人。

对于这些外来者,华夏向来是一视同仁。

特别是在大明急需劳动力的情况下,外邦人若是不触犯大明例律,并且满足大明办理户籍的要求,甚至连科举都能参加。

“没错。”

那工友点头,十分自豪道:“如今咱们大明子弟,正在收复国土。”

大明的老百姓多是对战争有反感的,毕竟华夏在很长的历史里,都是处于战争的状态之中。

可是,在报纸的宣传下,他们也对那可能一辈子都到不了的地方有了归属感。

以往没有这种归属感,那是因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所身处的国家是什么概念,只是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已。

当国家的概念产生,作为大明这个国家中的百姓,虽说不知道西域对于大明的战略意义,可基本上也知道,自家的领土,不容他人染指。

“也不知道要打多久。”

有人自豪,自然也会有人担忧。

这样的担忧并不奇怪,毕竟大明之前还遭受着北方草原的威胁,特别是瓦剌南下时,掠夺了不少城镇。

相比游牧民族,时不时遭受天灾**的农耕民族更加向往和平的生活。

“自然有朝堂明公决断。”

一旁正兴奋的工人皱了下眉,看向那个担忧的工人,不喜道。

也就是大明很大,所以就算是开海贸易,也不至于让大明的百姓展现出掠夺性,不像那些撮尔岛国,一旦发展起来,受其地域限制,不约而同展开对外侵略。

更何况,大明朝廷对于战争还是十分慎重,在报纸上也是有所体现,不然也无需在报纸上宣传柱州自古以来便是华夏领土。

“是极,是极。”

那工人眼见影响到了其他工友的情绪,立刻就开口附和。

当前大明百姓,特别是北平的百姓,对于朝堂的信任度极高。

特别是在厂里的工人,很多都属于铁饭碗,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够收获回报,而这些,是给贵族当雇工或奴仆所不能提供的。

因此,朝廷的发展便和工人利益息息相关,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战争尚未影响到他们,最能感受到的只不过是通往西域的官道变热闹,工厂里的订单变多了而已。

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众人逆行,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短暂的早餐时间在工人吵闹的讨论声中结束,比起国家大事,对于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手中的工作。

拥有蒸汽机作为动力源后,朝廷下辖的工厂便改变了原有的小作坊式劳动模式。

从冶炼厂出来的铁料,通过车马运输,进入加工厂之后,就变成了各类农具和家用器具。

工人倒是不需要如以前那般,不断挥动铁锤,锻打加热后的铁片。

蒸汽机的动能吊起了沉重的配重,随后在工人的操作下,齿轮减缓了下压的速度,将模具压在厚度适合的铁板上,锋利的边缘将铁板冷压成型。

这可不是格致院的院士或者朝堂明公设计的系统,勤劳聪明工人在工作之中,更能发现蒸汽机的好处。

通过在原有的工厂中宣传,让底层劳工有机会参与工厂建设,冷压机便是由一个工人提出,得到了圣人的支持,同时就有了官府的扶持,继而便有了如今的工厂。

现在冷压后的铁料需要通过各种打磨以及组装,最后才是成品。

大多数工人就在这方面的岗位上。

耳边是嘈杂的机械运作声,工人一旦忙起来,就没有多少闲聊的时间。

工厂展开忙碌的工作,而在工厂之外,北平的百姓也在睡梦中苏醒。

领了报纸的孩童在街头巷尾叫卖,早摊边上的食客挥挥手,买来最新的报纸,放在小方桌边上,一边享用早餐,一边了解报纸上的大明信息。

和老百姓一样,各大商会会馆之中的商贾以及掌柜,都会订购由通政司下辖发行的报纸。

毕竟除了大明西边的战事,其实更多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是东北大开发。

而大开发的进程,很多就直接夹杂在报纸之中。

有着朝廷视角的报道,可比自家商贾打听来的情报还要具体的多。

特别是沈阳城的开发建设,直接汇聚了众多商会,并且收纳了许多辽东地区的百姓,隐隐便有东北大城的影子。

作为辽东桥头堡,朝廷对于沈阳的开发,所采取的方式可不是强制百姓迁移这类套路。

不少草原游牧汉子早就对放牧心生不满,而看到李满住这样的原草原头目在很短时间便从放牧转向到农耕,更是加大了本就有由游牧转农耕想法的人的信心。

通政司的报纸上,有着对于东北地区土地质量的勘探与实验消息,其中跑在最前方的,那便是李满住了。

给圣人送上东北第一缕麦穗,努力推进辽东地区人民与中原百姓之间的融合,李满住无疑是众多归降朝廷的草原头目之中最成功的一位。

自然,朝廷也是给予了丰富的回报,给了以李满住为首的女真人足够的耕地以及技术支持。

而中原商会现阶段想要深入辽东,往更北的地方走,其中就少不了这些人的帮助。

【拥护朝廷改制,前建州卫都指挥,李满住再带领农户开垦土地千余亩,助力东北开发。】

“按照朝廷关于建立巩固开发东北的重要指示,数万建州卫百姓与司农寺吏员、北平农学者投入开荒,响应国家号召,怀着豪情壮志,是要将这黑土地变成大粮仓…”

听着掌柜朗读的报道,来北平不久的张全才不断点头。

直到来北平,张全才感觉自己的视野才真正的被打开。

以前只知道江南鱼米之乡,手握朝廷粮仓,现在,湖广粮食产能可不比江南差,可以预见,那东北苦寒之地,未来也未尝不是一处粮仓。

对于自己白莲教的身份,张全才感觉,朝廷理应是知道的。

理由也很简单,那些不认可自己转型方针的教众,都莫名其妙被扫黑除恶了,可张全才作为首领,现在就好端端坐在大明中枢的酒楼内喝茶。

“要是能早看到这些报纸,或许就能说服更多人了。”

张全才有感而发说道。

其身旁的掌柜闻言停顿了下来,道:“时也,命也,会长也不必惋惜,正如报纸上所言,他们逆着大势,犹如螳臂当车,锒铛入狱便是其结局。”

“也对。”

张全才叹了口气,道:“朝廷要稳定,要繁荣,那圣教刚好挡在前方,或许,我是幸运的。”

江南地区的扫黑除恶,虽说没有造成大范围的暴动,可正因如此,身处其中的张全才更加能体会到那种雷霆万钧的感觉。

仿佛是一瞬间,打行没了,多了镖局,商帮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商会。

直到张全才到了天津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一切早有苗头。

通过报纸,北平以及周边地区,百姓对于江南的扫黑除恶行动有所了解,民心自然而然向着朝廷,因此,被派往江南的地方官更加有底气,毕竟,这些事,早就在北平和天津上演过。

“好了,继续。”

张全才现在可没空追忆往昔,如今大明没有白莲教,有的就是深耕基层的苏州商会。

“是,会长。”

掌柜应了一声,继续朗读起了报纸内容。

报纸上的消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也就是一份谈资,可对于想要做大项目的人而言,报纸上的信息极为关键。

好比张全才,拥有着以前教徒充当劳动力,而且教徒的田地产物,也会卖给商会,可以说在苏州算是不小的商会了。

现在,他正在寻找将货物卖往辽地的渠道,作为不大不小的商会,张全才知道,想要赚得更多,就只能往尚在发展且拥有消费力的地方。

另一边,刚睡醒的察合台使者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上门的内官告知使者,圣人宣其觐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