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七零年代:看见弹幕后我拳打全家 > 第四十四章

七零年代:看见弹幕后我拳打全家 第四十四章

作者:在逃木头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9 20:17:39

黄昏前雨住,空气湿凉。北坡看更,是硬仗。

夜色刚压下来,段根生已在坡顶等着。北坡是块斜地,靠着沟壑生树,下面是甘薯和一片晚玉米,容易藏人。三人没点灯,只用黑布把煤油灯罩住,留一线光。

“先布两道‘响弦’,一高一低。”阮时苒压低声音,“再把第三道放在坡顶斜面,角度冲沟边,谁上来,先响上面那根。”

段根生看她一眼:“你这脑子,能去当参谋。”他说的是半真半玩笑。

“我只会摆线。”她笑,把竹片按进泥里,指尖快得像织网。

风从沟里灌上来,衣角冷得直抖。宋斯年把自己的外衣一把搭到她肩上,她偏头瞪他:“你冷不冷?”

“我热。”

“骗谁?”

“骗你。”他低笑,却不拿回去。

远处忽然有一串极轻的脚步。三人屏息。下一息,“嗒”——上面那道线先响了,随即第二道“啪”的一声脆响,泥面被鞋底一压,留下一串半月形印。步伐快,却乱。

“不是熟手。”段根生吐气。

“等他下坡。”阮时苒压手,示意不动。果然,黑影不敢上顶,绕着斜面滑向沟边。第三道线没响——那人绕开了,那就不止一人。第二个?她心里一紧。

“右边。”宋斯年忽地扯她臂膀,手像钢钳一样稳。话音未落,右侧草丛里“嗒”的一声破皮响——是她预备的备用线。

“动!”段根生低喝,三人一左二右兜过去。黑影猛然窜起,踩烂草根,直往沟下跳。宋斯年身形极快,一记扫腿把人横生生抽倒,柴刀横在喉下:“不许动!”

灯光罩子掀开一指缝,冷光一斜。面孔是陌生的,外地人。鞋底纹路宽而浅,正是“八字步”的同伙。

阮时苒蹲下,用布片从鞋边擦了一点泥,指尖一搓——细小的白色颗粒在泥里发亮。她抬眼:“盐。鞋底粘的不是我们这边的井土,是晒场边的盐碱。黄桥那边。”

段根生眯起眼:“你还会验泥?”

“书上看过。”她把泥搓散,“不是本村路。”

“押人。”段根生一声令下。

比起南沟口,这一回更利落。她要的不只是抓人,是沿着线把‘外来’的路定死。

人押到大队部的临时屋里,外头已经围上人。一传十十传百:“北坡又逮着一个!”

“这回怕不是一条线上的——”

“看样子,真不是我们村的!”

怀疑像雾一样被风撕开,露出一个清晰的方向。

刘会计把桌子一拍,翻出本子,眼皮都不抬:“再加两分工。还有,那张书桌和煤油灯——长期借用。”

“会计你别乱批,”有人打趣,“再借人家怕是要成‘公家书屋’了。”

“怕啥?”刘会计哼,“人家记值更、教响弦、抓贼,我借她灯借她桌——我心甘情愿。”

徐前进也在旁边笑:“这回谁再嚼舌根,我先扣他工分。”

这话不是说给谁听,是说给所有风声听。

夜深散场,回院时,槐树在黑影里轻轻摇。宋斯年把扁担靠门,顺手把她肩头外衣提回来给自己披上,随口:“借灰还土。”

“啥?”她没转过弯。

“灯和桌。”他伸手弹了弹桌角,“借灰还土,借出去的,迟早要换回——最好换成你要的‘时间’。”

她笑:“你还会掉书袋?”

“跟你学的。”

他弯腰把火点着,煤油灯“噗”的一声亮起。淡金色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拉长在墙上,静静重叠。

她把书翻开,钢笔尖在纸上划过,写下几行字:

“响弦法推广:成。

北坡路:盐碱、黄桥方向。

榆树湾:票只出不收钱,下一次只看‘线头’不碰‘货’。

目标:把‘路’握在手里,粮握在手里,人心握在手里。”

写到最后,她顿了顿,又添一行只有自己看得懂的小字:

“灯油:刘会计。针线:修伞老头。菜苗:李婶。——人情簿。”

弹幕一闪:

【她在记“人情账”,这才是最狠的挂。】

【灯油、针线、菜苗——每一笔都能在关键时候换护身。】

【爽点不是一招打脸,是一层层织网。】

她合上本,灯影蜿蜒。宋斯年靠在门框上看她,忽然笑:“大小姐,打算什么时候用上那半斤白面?”

“等有人生病。”她想了想,“熬一小碗面汤,比一筷子干粮管用。”

“作孽。”他叹,“你这样,人心早晚都被你勾过去。”

“你?”她挑眉。

“我已经过去了。”他耸肩,面不改色,“在我这儿——你永远是大小姐。”

窗外风声翻过槐树叶,像一面轻轻晃动的旗。

第三日清晨,村口的井边忽然多了一个陌生的背影,戴着旧鸭舌帽,手里拎着一只破搪瓷缸,装作打水。等阮时苒靠近,那人微微倾了倾帽檐,露出眼白里一点锋利。

“桂花开了没?”他低低问。

她淡淡看他一眼:“香皂没了,火柴头还新。”

男人抿了抿嘴角,像笑非笑:“榆树湾不安生。后夜换地儿。”他把缸往井里一沉,“粮站后墙,木板缺一块的角。”

“票?”

“依旧只要票。”他顿了顿,“不过——有人放了话,最近有眼盯。你们要贸然带货,容易咬在钩上。”

“谢谢。”她客气两字,却没问他是谁。

那人抬了抬帽檐,离开前丢下半句:“修伞的面子,不好使太多回。”

榆树湾那条线也动了。

她拎着水桶回院,心边的弦绷了一度又松:“不交易,只认路,不落手。”她在心里重复一遍,稳住。

午后,她照常去碾房筛面。村妇们见了她都笑,嘴上“阮闺女”叫得亲。她把带来的几颗菜苗分出去,嘱咐:“别一次拔光‘老叶’,留点让根喘气。”

“行咧。”

“你看着又美又会过日子,将来有福气。”

“我们家大春若不是小子——”

“你少做白日梦。”

笑声里,嫉妒也被揉成日常的热闹,变得不那样扎眼。

知青大院门口,程薇拎着湿衣裳站在门槛阴影里,脸色白得吓人。她把牙咬得“咯吱”响,忽然转身跑回屋,扑在床上,眼泪把枕巾打湿。

她不懂,为什么她明明更漂亮,却总输。

她不懂,为什么她的每一份“主角安排”,都被阮时苒拿走。

弹幕冷冷:

【因为她在“活”。你在“演”。】

【七十年代当‘女主’,不是会哭会闹,是会把锅点着、把庄稼看住、把肚子填饱。】

【时代给的题,不会做,你就被淘汰。】

夜,再次压下。北坡守得严,榆树湾改地,粮站后墙那块缺角,像一张张着缝的嘴。

出发前,阮时苒把半斤白面分出两把,装进小布袋,塞到柜底——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救急。她又用细笔在“人情簿”旁加了一格:

“白面:救急用,不外借。”

宋斯年把柴刀磨得“锵锵”见亮,回头看她:“走吧。”

她嗯了一声,脚步很稳。

院门合上的一瞬,她回头看了一眼桌上那盏灯。灯火未灭,像一只睁着眼的守卫。她轻声说:“等我回来,继续点亮。”

灯影不语,金色的心跳了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