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七零年代:看见弹幕后我拳打全家 > 第四十章

七零年代:看见弹幕后我拳打全家 第四十章

作者:在逃木头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09 20:17:39

“后巷?”阮时苒的眼神冷下来,“有人盯上你了。”

“嗯,我没接。”他看她一眼,“你要看?”

“看。”她笑了一下,轻得像什么都不放在心上,“但不买。”

后巷阴影里,堆着几只破筐。一个戴鸭舌帽的男人蹲在墙根儿,嘴里叼着草梗,眼神却比草梗尖:“要货不?糖、白面、洋火、钢笔、上海牙膏,啥都有。”

“票呢?”宋斯年问。

“有。有的有票,有的没票,你要啥价都好说。”男人把草梗吐到地上,目光在阮时苒脸上滑了一圈,笑意就更轻佻了,“小妹妹城里来的?这边儿贵,你要便宜的,我带你去。”

阮时苒不动声色,指尖却微微扣了扣袖口。弹幕“唰”地刷过——

【别去!套子的!】

【这类嘴脸九成是联防线人,钓鱼。】

【走左边那条巷子,尽头有修伞的老头,问他‘桂花香皂’,他会懂。】

她垂下眼,笑得像不在乎:“不急。”抬脚就走,拉着宋斯年绕过堆筐,进了另一条更窄的巷子。

巷口蹲着个修伞的老头,背有点佝偻,腿边一摞补丁伞架。老头抬眼,浑浊的眼白里闪了一点锐意,又很快没了:“修伞不——修——”

“有‘桂花香皂’吗?”阮时苒问。

老头的手指在伞骨上敲了敲,像黑瓦上一滴雨:“香皂没了,桂花没开。火柴头儿倒是新鲜。”他把一只破布袋推到脚背前,很慢很慢,“不进来坐坐?”

小屋低得可以一伸手摸到屋梁,墙角堆着伞骨和旧线团。老头把门虚掩上一道缝,半空中晃着一根钩子,挂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

“要啥?”老头声音沙哑,“有‘老上海’的香皂,有两寸半的布票,还有两张油票,都是干净票。白糖不多,一斤整的。”

“价?”宋斯年开口。

老头报出数字,不算黑,甚至比外头鸭舌帽那口“便宜多了”的价还低了一线。

这反倒让人心里踏实起来。

“只看票和线。”阮时苒道,“糖不急。”

她从衣襟里取出一个小布荷包,钱票井井有条。她拿了极少的钱,换下两张油票、一小卷做鞋底的麻线,又要了一捆蜡烛。出门时,她停了停,转身道:“南沟口丢庄稼的事,你听说过么?”

老头看了她半秒,沙哑地笑了一声:“丢不丢,在场的人都不知道。问风去。”

他把手一抬,指了指屋梁,“风说,最近街口多两个生面孔,一瘸一拐,脚是‘八’字。问我,他们收的是不是苞谷——我这做伞的,识雨不识粮呢。”

“他们跟谁走的?”宋斯年问。

“风说,黄麻袋,木板车,晚上不走正街,绕粮站后墙。”老头把煤油灯拨亮一点,“风还说,别做多余的事。”

“谢了。”阮时苒点头,“改天我带两把好针给你。”

老头笑了笑,手指头在伞骨上“哒”的一声:“走吧,风要转了。”

——

出巷子,日头升起来了几分,街上的人更多。阮时苒把票塞回荷包,压得很平。

“你真要管南沟口?”宋斯年问。

“要。”她低声,“不是为了出风头,是为了咱以后有得种,有得吃。”

她顿了顿,“还有一条——要有人拿这事做文章,先把路掐了。”

她们没再继续往深里钻。黑市这条线,今天只是打了个照面,真要动手,她有的是时间——先把线理清,把路看明,再决定出不出牌。

回村的路上,买的东西装了半背篓,叮叮当当。快到村口时,知青大院那边传来一阵笑声,夹着些尖利的字眼——

“白面——”

“鸡蛋——”

“享福——”

阮时苒抬眼,就看见程薇把几张手绢搭在绳上,正笑吟吟跟人说话:“她昨晚又做了白面汤呢,香得很。唉,年轻人嘛,讲究点也正常,我们这些吃糠咽菜的人可就不懂啦。”

丁敏和王琴站在一旁,脸色各异。陈巧珍把衣裳一拧,水滴成线,冷不丁丢了一句:“有本事你也做。”

程薇一噎,笑意僵硬了一瞬,随即马上恢复“端庄体面”:“我胃不好,吃不得油腻。”

“油腻?”宋斯年轻笑,“白面汤也叫油腻?”

程薇看见他,脸色一变,眼睛却很快黏上那背篓,像只闻到味儿的猫:“你们又去买好东西了?”

“油盐火柴。”阮时苒把背篓挪到另一侧,目光平静,“明晚还要值夜。看场人也要吃饭。”

陈巧珍忽然“嘿”了一声:“正好。今晚我去东沟值一更,做饭的活儿交给你们了?”

“行。”宋斯年爽快,“你们晚上回来,锅里有热的。”

他这话一出口,院里不少人朝这边看了一眼。有人撇嘴,有人动了动嗅觉。阮时苒没搭理,只回了自己的小院,把门关上。

**

下午下地回来,天边压了一层暗云,像要下雨的样子。阮时苒先进了空间,取了一撮干辣椒、半把葱,又从灵田里掐了小把青菜尖。她没多拿,拿多了是祸,不是福。

灶里火一旺,油热,辣椒和葱花一落,“滋啦”一声,香气像活物一样窜出来。她下了一大把玉米面疙瘩,用细面粉裹了薄薄一层,让它们在锅里滚开;再把青菜尖和打散的鸡蛋慢慢一圈圈推进汤里。

粗粮的麦香和鸡蛋的甜在锅里碰了一下,彼此都软下来。

宋斯年从井台挑水回来,站在灶边直吞口水:“今儿这是……小锅盔?”

“玉米面疙瘩汤。”阮时苒笑,“给看场的人预备的。”

“我们呢?”

“有你的。”她把一小碗先盛出来,“你今天挑了一天土,先垫着。”

院墙外头很快就来了脚步声。陈巧珍领先,后头跟着丁敏、王琴,还有两个在东沟值夜的老社员。一进院,几人的眼神就不由自主在锅上凝住了。

“哎呀,这味儿——”

“别客气,赶紧坐。”宋斯年把长条凳拽出来,筷子一摆,像个娴熟的东家。

四碗先端给值夜的两拨人,阮时苒又添了两碗薄粥,给肠胃弱的老社员垫底。

大家吃得直点头。陈巧珍放下碗,抹了把汗:“这汤顺嘴,不呛。”

“碾房的磨我给垫过。”阮时苒道,“细面筛得好,玉米糁子少。”

“难怪。”老社员嘿嘿笑,“这姑娘会过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