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第一百二十八章 崇禎十年的財政收入

第129章 崇禎十年的財政收入

分配铁骑倒是费了几日功夫,朱由检没有空余时间休息,毕竟马上又要过年关,他得让户部好好算算,大明朝在崇禎十年,財政得赚了多少钱。

大明崇禎十一年年初,南京的户部就开始派人去催各地州府的税收了,尤其是各个海关口岸的税收,早就提醒了收税事宜。

朝廷如今抓的最狠的,第一是军务,第二就是税务了。

抗税被追款,导致大量官员被发配砍头的事情过去没几年,对於地方官来说是歷歷在目,谁敢在崇禎朝抗税,那就是找死。

朝廷户部之所以今年开始提前的敦促,主要是提醒马六甲和阿拉干地区的两地县官。

两个外省今年开始,是需要纳税给南京朝廷的,那些已经享受完两年、三年的免税迁民,今年如果没有给地方缴税,地方可以提前去催了,免得地方官自己落下欠税、抗税的罪名。

你多缴了,算是你税官的政绩,

少缴税,將来逼你税官自己去变卖家宅,拿自己的家资来还税款,交不起还得砍脑袋,到时你可別哭啊。

几个外省的政策有所不同,迁民的两年或者三年內,大明朝廷都是不徵税的,至少钱不会到南京。

而是地方的县官,会向迁民征一笔非常少的地方税,这两三年的钱都是拿来给这些南洋地方上,自己用的。

像什么修筑堤坝、修地方上的水渠、地方招募官差的月钱或者地方上购买耕牛等等。

这两三年期间,朝廷不仅收不到税,还得倒贴一些。

战爭让南洋付出惨重代价,一些城池被摧毁的不成样子,而常年战爭中的大明军队,

那种蛮横粗暴的焦土政策,更导致南洋泛滥起来的洪涝,长期缺人来治理。

这些事情报告到朝廷这,明廷多少是要管理的,至少得拨些银钱,让地方县府可以僱佣当地迁来的汉民来进行治理。

几个外省里,今年开始徵税的马六甲地区和阿拉干地区,分別要缴纳十五万两,和六十万两的折色白银,相比较来说,税银还是蛮高的。

另外,在阿拉干地区是要纳一成的本色,因为土地合適,一年三季,外省的粮食徵税十分高,是朝廷在中原地区的倍数。

南洋除了马六甲之外,当地人需要纳粮来供应朝廷的支用。

这个畸形政策,明廷將会实施二十年,也是朱由检定了调子,至少要到二十年后,朝廷才会再做调整。

这没办法,朝廷需要这笔粮食,因为明朝此时的情况,依旧需要大量粮食养兵,用外省的粮食来供应军务是最合適的,毕竟当下艰难时节,產粮量最多的地区就是湖广和南洋。

朝廷对这些產粮区加大徵税力度,也是无奈之举,当然,皇帝一向不会感觉到亏欠,

这些十分夸张的税,也都是他亲手下的諭旨。

崇禎十年全部的税收陆续进入了国库,户部官员紧张忙碌,一直算到了一月底,才把完整的报告送到皇帝的案前。皇帝一一翻阅对应,最后確认无误后,让太监拿去抄录,然后递入司礼监保存,將来一旦地方纳税少了,可以有个对应参照。

折色税银,大明这一年国库共入帐六千七百八十二万两白银,二百一十六万两黄金。

从各地陆续收到太仓,以及南直隶附近官仓的粮食本色,共计一千四百多万石,其中八百来万石是价格较高的稻穀。

因为南洋稻穀的本色缴纳占比缘故,收上来的北方诸省小麦,远少於同年南方產出的稻穀。

再加上南洋,大明的稻穀本色收入就更多了。

至於番薯薯粉也已经开始徵收本色税,只不过相对於稻穀和小麦来说,纳上来的数量还是较少。

今年的本色税总和也比去年高了二百多万石,多出来的粮食,应该就是南洋的这批本色税了。

今年的国库税收总数额度非常之高,换算一下,实际已经接近洪武年间的四倍、五倍了!

与其他朝代不同,大明有史以来最高的税额就是洪武年,人口越来越多,徵到国库的税收反而越来越少,就是因为黄册的缘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