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 第112章 黑幕!提前出现的会试金榜登科录

第112章 黑幕!提前出现的会试金榜登科录

半个时辰后,内阁值房。

张居正翻阅着书案上堆积如小山般的奏疏,面带烦闷。

州县官困境,令他这几日都未曾睡好,甚至已经考虑要不要依照沈念所请:废常例,增俸禄,加公用钱。

他深思熟虑之后。

最终觉得沈念之策牵扯过大,又涉及祖制,当下还不能动,也动不了。

至于许多官员所请的特例擢升、减负等,他也思考过,但总觉得有缺陷。

州县官与其他官员最大的不同是:州县官须久任。

州县官乃亲民之官。

唯有久任,才能了解地方民生,才能做好诸如水利、学校、道路等长期推进才能做好的事情。

九成以上的州县官,就应一辈子都处于州县,在百姓中间发光发热,若因做得好将他们擢升,反而会出现用才不当。

这一点儿,张居正已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

……

就在这时。

张居正突然翻阅到一份奏疏,低头一看,署名为翰林院编修沈念。

“这个沈子珩,此次怎么如此拗,已被禁足,竟还要言州县官之事!”

张居正一边斥责,一边翻阅着沈念的奏疏。

突然。

张居正的脸色变了,由皱眉状变成了狂喜状。

“哈哈,子珩,实乃老夫最得意之门生也!”张居正轻捋胡须,脸上露出了笑容。

沈念这道奏疏名为:《州县官改良疏》。

他所提的解决州县官困境之策,与书案上的这些奏疏全然不同。

其核心思想是:不能惯着。

核心内容则有两点。

其一。

沈念在小万历上次批复的“有进士用进士,无进士用举人”后面又追加了一句话。

“有进士用进士,无进士用举人。拒任者,勒令回籍,不录京官。”

意思很明显——

拒任州县官者,回家听用,朝廷再次任命,定是外放,而非京官。

这将使得许多幻想着“宁为七品京官,不作一县之宰”的储备官员愿望落空。

单有这一策,自然不行,沈念的高明之处在于第二策。

其二。

沈念恳请明年会试增加录取名额,且注明了缘由:为备州县官人选而增额。

这种增额,并非沈念独创,而是早有惯例。

一般新皇帝即位、朝廷缺才、皇嗣诞生等,朝廷都有可能增加会试的录取名额。

其中。

在正德八年,朝廷便有为“备知州、知县人选”而增额的先例。

大明会考,参与人数常年维持在三千到五千人之间,而录取的人数约在300人左右。

像万历二年,应试者近4500人,录取者为三百人整。

今年增额,则录取人数至少会有400人。

初入仕途的官员们,大多还是愿意担任州县官的。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

相当于告诉所有拒任州县官的官员:你不做,自然有人做。

张居正还是较为喜欢任用提拔年轻官员的。

他对沈念之策甚是认可。

朝廷可以向百姓妥协,因为百姓养着朝廷,但绝不能向官员妥协,因为是朝廷养着官员。

……

张居正的效率非常高。

当日便将此策汇禀给了小万历,小万历欣然同意,批阅后,便将此策下发到了京师的各个衙门。

吏部尚书张瀚的效率也非常高,当即对京师那些候补等待肥缺的官员再次任命。

拒任者。

无论是称病还是称事,都勒令返乡候职,否则廷杖二十起。

那些“挑肥拣瘦”和想着“坐地起价”的官员们顿时都没了脾气。

论精气神,他们远远不如明年新入仕途的那群进士们。

于是,纷纷接受任命,表示愿意外放做州县官。

与此同时。

中书舍人周彦和大理寺评事王昭临还未曾主动请缨,便接到了吏部的调令。

一个前往西北,一个前往东南,皆是穷苦之地,皆是担任县令。

这种职位调动,看似平调,但待遇要比京官差劲许多,他们至少要在州县待上五年,并且若做的不好,还会被一撸到底。

二人抱头痛哭。

悔恨不该在沈念面前称愿意外放,然后骂了沈念足足一夜。

不出意外。

沈念这道《州县官改良策》又会得罪一大批八品、七品、六品的地方官员,外加他的《安民策》已得罪了大量地方官。

日后,沈念若犯了错或被人抓到什么把柄,这些被他得罪过的官员绝对会火上浇油,倾力弹劾沈念。

但沈念根本不在乎。

他为官奉行的从来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那一套,而是:为了不苦一苦百姓,只能苦一苦官员。

沈念能想出此策。

并不是他比别的官员都聪明,而是他不惧得罪天下官员。

他的出发点就是:能苦官员就不苦百姓。

当然,也有因此策而高兴的。

明年参加会试的一众举人们都甚是欢喜,皆认为朝廷增额后,自己定然能高中。

……

转眼间,到了腊月份。

临近年关,京师变得愈加热闹起来。

参加明年春闱会试的举人们,陆陆续续来到了京师。

拥有举人身份的,大多都不太差钱。

即使手里没钱,也会有商人资助,或通过担任学正、教谕,已赚得了一些钱。

更有一些未婚举人,成了许多富商眼里的香饽饽,拿出的嫁妆,足以抵得上沈念二十年的俸禄。

一些经不住诱惑的举人,便直接承诺做倒插门女婿了,只要考中进士,便能成婚。

当下,举人们俨然已是京师内前往茶楼酒肆消费的主力军。

……

腊月初一,清晨。

冬风凛冽,天气尤为寒冷。

崇教坊内。

一群群待考的举人前往文庙祈福,盼着孔老夫子能保佑他们高中进士。

此乃惯例。

每逢初一十五,文庙总是挤满了人,甚至有带着七八岁的孩子来祈福日后能高中状元的。

就在这时。

一名举人望向文庙东墙的墙壁,惊讶道:“那……那墙上贴的什么?”

十余名举人皆朝着文庙的东墙望去,赫然发现墙上张贴了足足有十余页信纸,上面还有密密麻麻的小字。

这里并非文庙的公告墙,是禁止任何人在墙壁上涂抹与张贴告示的。

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最新地址:www.071662.co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